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修什么“心”

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修什么“心”

我们养生也好,做企业也好,管理一个组织也好,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东西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修什么“心”,这个东西就是“神”“心”。

这个“神”从哪里来?我觉得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养生把握住这个“神”,然后就能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存质量,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何谓“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有的文化形态,比如说传统的宗教文化、伦理文化,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已经基本定型,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最高峰,叫“轴心期时代”。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在“轴心时代”达到高峰,然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现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轴心期时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从“轴心时代”的经典中来,修什么“心”,文化并不是越来越进步了,整个人类文化至今没有走出第一个轴心期,即“轴心时代”的精神文化的高度是整个人类文化的顶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智慧,这些精神文化。

落实在每一个人的修养上(身体、心灵),我们也发现“轴心时代”所创造的文化是养神的最好工具。

就养神而言,仅仅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内容,并不能保障人类必然享有幸福,而来自于“轴心时代”文化的智慧是解放保障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大助力。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儒家、道家、佛家和医家都与人类“轴心时代”渊源有自儒家道家佛家智慧,它们无论哪一家都非常关注修心。

修什么“心”?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师法“轴心时代”的文化经典。

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叫“三纲领”,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那怎么做呢?按照儒家的规程,那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

佛家怎么“明心”?我跟大家分享一副对联,上次我去四川成都的宝光寺,见到一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世外人”是指世外高人儒家道家佛家智慧儒家道家佛家智慧,是一些有很高智慧的人,一些超常的人,这些“世外人”是“法无定法”的。他们有没有法门?他们也有“法”,要有所依据。但又没有“法”,是“法无定法”易学专家,即没有固定的法门。

下面一句是:“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天下事了犹未了”的“了”就是完结、了结,但是又是没有“了”,有的事情是没完没了,这就叫“了犹未了”。那怎么办呢?那我就“不了了之”呗。

这就是佛家的大智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我不是尚书

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一儒一释一道、心得本质还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怎么修!

【学国学网】一个有视角的国学传播平台。

公众号【学国学网】ID:

标签: 轴心时代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