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李跃平:一文/日《感知生活且挺且行(形势篇、27)

咱们提出问题来,一起交流思想。

且挺且行……

上篇我们讨论了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的问题。

今天这篇我们讨论:人格怎么看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不仅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中庸”旨在修养人性;人格是用以规范人性的。

在人性与文化这根藤上有人格和“中庸”的牵手,实乃幸事。

两者合力,共促人性丰满。这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普遍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对于“中庸”,我们若抠着字眼去理解,未免小家子气了些。

话又说回来,“中庸”确实含有“中道”和“轻易不易”的意思,这也是中庸遭到诟病的一个原因。

但“中庸”更是一种思想。中庸的思想不啻是一块压舱石,它给人性这只在社会海洋中航行的小船施加了稳定性,使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行稳致远。

[沙尘暴]朱熹

南宋大儒朱熹将《中庸》纳入“四书”,可见“中庸”思想之重要。

米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中庸”:

“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教化人心于平常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沙尘暴]平常

《中庸》一开篇就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下就把人们对又是超越,又是高远的“天命”追求,落实到“率性”“修道”的过程中去了。

而“率性”“修道”又是惯常性的,融入到人们生活里去的一种“平常”,生活性和社会实践性都很强。

《中庸》里说到“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有这样的含义。

以致国易堂,叫人体悟、体会到:

“开悟之前,砍柴挑水;开悟之后砍柴挑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教,”道德化;将人对天命的追求人间化,生活化。

​​[沙尘暴]冯友兰

中国文化大家冯友兰对此大为激赏,并加以褒扬地作了精妙的解释:

日常生活的吃喝看似平常,其实都是“道”,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遵循了这一大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觉悟到事实是如此”。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冯友兰

由此,我们透过《中庸》看到:

中国文化对人心性的涵养是多么的滋育、润泽,叫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

西方的理论大多是一付叫人爱理不理的样了,我们从《中庸》身上看不到一点西方理论架子的影子。

​​​[沙尘暴]汉语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兹在兹,美不胜收。

这里,我得讴歌一下汉语言: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非常灵便、管用、好用。能够十分流畅地去表情达意。

据说,在同样的表达能力、范围和水平上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汉语只需掌握三四千个词汇就行了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而英语则需要掌握四万个词汇。

汉语字形生动、有趣、喻意丰富而好记;话说起来有律动,有韵意之美,没有英语闭音节发音的那种局促感觉。

而且汉语表达起来,犹如金棱银棱般灵便、快爽,又有如玉珠落盘般的珠玑作响;生动活泼,灵秀无比。

如此颐养人心,悦人心性的文字一,真不愧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我们的人格不唯古,当古为今用。从文化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锻造、提升改造的能力

我想,人们应当放下对《中庸》的陈见。那顶戴在中庸头上迂腐、保守的帽子,当以予摘除掉。

“中庸”里的“中”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是与时俱进的“中”,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世间许多事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过犹不及皆不可取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唯中道是选项。“中”的真理性,“中”的圆满存在性不证自明。

“中庸”里的“庸”化伟大为平常,而又叫人不俗,不凡。

我国外交部对外表达本国立场或看法或告诫时就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中庸的思想,出自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中庸主义。

(待续)

人格怎么看“儒家文化圈”?交流思想人心于平常

汉语言

标签: 儒家文化中庸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