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志”、“意”的载体,它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

“天人合一”、“儒、道、禅互补”、“得意忘象”,是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精神领域的核心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并对中国艺术独特的传统范式的形成起着直接作用,并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思想主线。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儒道禅这三者都是处于一种“互补”的关系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在中国首先从道德价值评价山水是孔子,他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仁智说,后经孟子、苟子、董仲舒、刘向等的丰富发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观照,对自然的欣赏,实际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观倾向情感价值是道家的自然观,尊重个性、自然成为情感物体体现,创造了一片风景即一片心境的美学境界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国易堂专业,以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代表在艺术上追求“空灵”、“静穆”、“畅神”、“逸气”自然观,在风花雪月、枯木山川中寄托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儒道禅“互补”的重要一点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便是道家艺术思想是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艺术审美倾向的领域中实践了儒家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而孔子艺术观是在克已为仁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实践,因而这些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又几乎无不是面向自然、怀抱宇宙,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山水画艺术的崛起,是绘画艺术中“人与自然”的观念的重大演变,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道禅互补牢牢地确立中国艺术追求“自我价值”的调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的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天人合一”,“得意忘象”等思维模式产生了艺术的宏观的整体式的观察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的关系

儒家的礼乐、道家的自然、禅宗的妙悟无一不是与成就理想人格紧密相连,方使中国画家,不仅知写形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传神而知妙悟——写意,即所谓“超以象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空白使画面空灵而清净道家和儒家追求的思想人格,表现出清高气息。体现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教飘落北风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艺术陶治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成为民族团结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组成部分。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