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一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一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一时期,周天子势微,诸侯争霸,是一个充满血腥恶战的时代。这一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它的辉煌表现在"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等方面,它使周的正统礼乐走向"礼崩乐坏"的末途。所谓"百家争鸣"是指各派诸子发表不同学术观点的文化现象,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美学思想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
第一.儒家学派。主要有3位代表人物:
(1)孔子。孔子重视乐的学习,常把乐与人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礼"相提并论。他在《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乐的重要性。孔子反对对礼乐制度的背弃行为。在《论语•八佾》中有两条记录,一是大夫身分的鲁国季氏竟然"八佾舞于庭"(八佾舞是天子的乐舞),大夫等级只能用六佾或四佾,他用"八佾"便是僭越。另一是鲁国的三家大夫孟孙、叔孙、季孙在祭祀时唱了《周颂》中的诗乐《雍》,违反了周礼,孔子批评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他反对"僭越"礼教的行为。孔子是一个懂音乐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最早提出了艺术的审美问题,他认为乐除了给人以美感之外,还必须对人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也就是教会人们认识美与善的关系问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对乐舞《韶乐》和《大武》的评论中。他认为《韶乐》是美与善高度统一的典范,它尽善尽美,不仅乐舞美,还强调了礼乐政治。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他在《述而》中说此乐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对周武王伐纣的乐舞《大武》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武乐》尽管表演形式很美,但思想内容却不是"至德"的作品。因为《武乐》"谓未致太平也"。(郑玄注)孔子强调的善包含"仁"在内,他的文艺观和他的仁学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他的美与善的统一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乐舞美学虽有合理积极的一面,但他的思想还是很保守的。他对春秋时期出现的"桑间濮上之乐"和"郑卫之音"深恶痛绝:"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他坚决地提出:"放郑声,远候人,郑声淫,候人殆"(《卫灵公》)。所谓"郑声"是指地方民间表现爱情的诗乐,孔子认为它扰乱了"雅乐",因此不满。但历史的进程是任何人也阻拦不了,受到拥护的民间乐舞以不可阻挡之趋势蓬勃发展起来。
(2)孟子。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孟子与孔子相距一百年,这时旧的奴隶制被摧毁,新的封建制开始在各国建立,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在乐舞美学思想方面,他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巳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孟子《离娄》章句上)孟子在这里论述乐舞产生的原因,他认为乐舞是在服从道德伦理观念之中产生的,他将为礼教政治服务的伦理道德观念与审美情感。士合起来充实他的东之实"的美学思想,在孟子看来:"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他心中最美的乐舞是“仁声”,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认为乐舞是从观念中产生的,是唯心主义的春秋战国道家思想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一时期,但他的"与民同乐"思想却带有很大的民主因素,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思想。
(3)荀子。荀子是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和政论家,他的学术论著代表着先秦时期的最高成就,其乐舞美学思想的学术著作是《乐论》。他继承了儒家的一些乐舞观念,强调"中和之美"。在《乐论》开头,就表明了“乐”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强调乐与情感的关系是荀子乐舞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次是强调"乐”的社会作用,他认为"乐”蕴含着道德内容,再通过情感表现出来,就可以发挥入人、化人、移风易俗等社会作用。荀子的这些思想在乐舞批评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建者是墨翟,他的思想代表着小私有者的利益,对乐舞采取排斥态度。主张"择务而从事"和"非乐"。他认为乐舞与国无利、与民无利、与发展生产无利。他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子认为乐舞百害而无利,所以提出“非乐”。在墨子的乐舞思想中,批判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对的,但是他否认乐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否认人民对乐舞需要的思想则是错误的。
第三,道家学派的乐舞美学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乐舞思想与没落的贵族阶级思想意识联系在一起,其思想是消极的,该学派对乐舞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代这一时期,否认乐舞艺术的作用。
老子即老聃春秋战国道家思想,他的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大音希声”、“虚静”、“复归于朴”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乐舞艺术批评、乐舞艺术创作与表演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大音希声"强调"有声"之静。所谓“虚静”,强调排除已有观念的干扰,"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的思想,对乐舞艺术创作与表演也有直接影响。"复归于朴"的思想是反对形式主义,主张人复归自然本性,人们对乐的追求也是人的纯朴情感的自然流露。老子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梅花易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十一章)是对艺术作品提出的审美标准。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大师,庄子在思想观念中也排斥文化艺术,他认为: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胠箧》)但他也有些论述对艺术创作与表演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言与意""形与神"的观点等。《庄子•外物篇》讲:"言者春秋战国道家思想,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这句话在于强调"得意",它的本质在于把握宇宙本体和人生真谛,这一观点对艺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在艺术表现中巧妙利用"得意而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有意识使舞蹈语汇含蓄,增加"言外之意"的境地,给舞蹈欣赏者以充分展示想像的空间,如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戏曲舞蹈。在舞蹈创作活动中,舞蹈语汇是属有象、有限,而观众的审美心理是无形、无限的,舞蹈编导就要准确把握这二者之间的审美机制,努力做到用有限的舞蹈语汇表现无限的"意",给观众营造一个无限联想的心理空间。庄子的"言与意"思想对艺术的审美鉴赏产生了深刻影响。庄子的"形与神"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它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庄子关于形与神的美学有许多论述,如"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及特质研究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