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崔响版(社会科学版)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崔响版(社会科学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年第1 期(总第20 期)

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

冯四清

提要: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的背景,意境的迫求,时空观、建筑的布置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旨在发拙当时造园家们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翻力.关扭询美学;古典园林建筑;惫境;环境;时空观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在中国,播家和道家,附带其它诸家及外来的佛教相反相补、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思想韵主线,渗透和凝聚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在建筑上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则对称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有较大影响;而道家学说则对中国古典艺术、园林艺术,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有较大的推动.本文主要论述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崔响。

一、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的原因很多,但集中概括起来不外乎经济、社会及思想等几个方面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崔响版(社会科学版),我认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其产生影响最大.老庄认为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人与自然相比,渺乎其小,而自然完美,人则无法避免缺失.因此人自始就不去与大自然争衡,而以天地为心的态度去顺应自然,接纳自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战乱的年

代,社会动荡,黑暗,许多文人雅士对此大为不满.道家护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他们影响很大,于是他们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另外,文人雅士们为了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也喜爱营造山水园林,以寄情遣性,抒发其自身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所起的作代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追求

道家以道为万物生成的本质与变化的原则,而庄子则把道落实到精神上,迫求精神完全解放的逍遥游。同时更提出‘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道家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这种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

道家思想一贯以“心”,为万物的根源,故有“天地含情,万物含生”的说法.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中国的文人墨客.造园家在造园时充分注意赋予每一景物以生命,并赋予它以性格和意义,从而便得造园家能以景

托情(心性和情操),而欣赏者则能触景生情,使园林产生深远的意境。

老庄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老庄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碑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汪洋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商,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和儒家思想柑对立,而主要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是概括的说法.但中国文化传承的正统得以儒家为中心,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具

有儒者的性格,其影响是潜在而深刻的.中国文人既然以园林作为托情养性之所,那么园林亦成为主人思想、人格、个性、情操的表征,人的道德观念必然就会加人到园林中去。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往重德业的修习,注重人格的陶养.在评论一个人时,则以一个人的道德人格是否高尚为衡量标准.这种注重‘德”的观念在艺术中对美的看法,亦多以“善”为衡量标准,重视物的意义与内函而非其实质作用或纯粹外表的形式,故“艺而无德难登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是注重园林的意境格调,而景物优美则居次要地位.这一点在园林的花木配置时表现得非常明显.人们对花木的喜受除了重视其美化与物理作用外,还特别重视其姿态习性所引起的想象与意义.如“松令人逸、柳令人感,梅令人高”等.造园家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之于其上,使花木也有人的情操。由此可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评判多注重意义,甚至主人的品德学养.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虽受同一思想的影响,却没有固定型制的主要原因.

三、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时空观

老庄的“虚无”思想不仅强调重视物体存在的“实”,而且更重视物与物之间的“无”这里的“无”并非空无,而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老庄的“虚无”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创造有很大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同时又是修身养性之所.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时空观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崔响版(社会科学版),就不是去追求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和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地结合起来、把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融为一体,形成

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与美的理想都水乳交融般交织在一起的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和认识,而重在潜移默化的生活情调的陶冶上.它强调古朴、淡雅、幽静和闲谧的潜在的情趣与自然环境的共鸣.这些都完全符合老庄的清谈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而虚实空间的变化与小中见大又是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两大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各个构成要素本身颇富虚实的变化:山为实,水为虚,敞轩、凉亭、迥廊则亦虚亦实,再加上园林中花木的配置,都造成了虚以接实,实以亲虚的效果。在平面布局上,不像西方园林那样规则、几何、对称‘而是参差、曲折、错落有致,空间布局上相互穿插流通,前呼后应,花草树木穿插其间,使景物或隐或现道家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或藏或露,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虚实变化。

虚实相涵的空间处理,同时造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特征:“小中见大.”在空间处理上,经常采用含蓄、掩藏、曲折、暗示错觉等手法并巧妙运用时间、空间的感知性,使人莫穷底蕴;另外借景,对景,隔而不死,对比等手法如能灵活运用,均能丰富空间层次,使人感觉景外有景,园外有园的感觉,从而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理最具代表性。在其人口流线上,有意识地安排了若干小空间,运用明暗、虚实、曲折闭合,狭长等欲扬先抑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道家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布局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礼”. “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羁绊.在布局时相当灵活自如,根据具体的环境运用迥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空间无限的变化.再次,建筑在园林中毕竟属于人工美的范畴,与园林的自然美是相互对立的.怎样处理好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关系,对园林的成败影响很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因此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选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道家思想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宛如天开”的境地.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试图探索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旨在使我们认识当时造园者的辜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希望我们能继承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人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创造富有时代风貌的新园林服务。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