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王振复新著《南北朝佛教美学史》

近读王振复新著《南北朝佛教美学史》

近读王振复新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时,不免有些惊讶。我知道,他是国内第一个研究《周易》美学思想的学者,其《周易的美学智慧》(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一书,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研究《周易》美学,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他在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文化美学等方面也有许多建树,怎么又忽然搞起佛教美学来了?原来,20世纪80年代初他原本对佛教有兴趣,想从师学习佛学及其美学,但是看到那时从习佛学的年轻学人很多,便转而去研习在当时更为冷僻一些的易学及其美学,但是这个兴趣和追求一直没有放弃,这部退休后成就的著作便是例证。

佛教美学属于神学美学范畴

这是一部断代佛教美学史著作,以中国早期佛教美学历史为研究对象。其中所说的“佛教美学”近读王振复新著《南北朝佛教美学史》,实际上主要指佛教教义的“美学意蕴”“美学意义”,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及其“审美”与文学艺术意识理念的深巨影响为研究重点,凸显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美学的发展轨迹,按时代逐一论述东汉佛教美学的初始、三国佛教美学的酝酿、西晋佛教美学的嬗变、东晋佛教美学的深化和南北朝佛教美学的沉潜与狂热,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简明而清晰的早期中国佛教美学史学术图景。

王振复认为,崇拜与审美的关系,是中国佛教美学方法论的第一要义,中国佛教美学属于神学美学的范畴。这点说得相当到位。中国佛教的宗旨,是祛除业力而成觉,觉就是与佛、佛国、涅槃、般若与中道等相联系的佛的智慧,即觉悟,在美学上是和崇拜相关的“元美”,它与世俗美相联系,又与世俗美不同,两者是“不一不二”的关系。书中提出,遵循崇拜与审美关系的学术原则,必须研究有关教义言说、佛教艺术和制度、仪轨、修持等“权智”和“方便”。佛教所说的成佛“圆满”或者“中道实相”的境界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如果按照佛教的语言哲学来看,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所以这一佛教美学史的研究,不过是关于佛教之“美”的“方便说法”而已。

书中提出,中国佛教美学的意识理念和思想因素的历史发展,存在和发展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广义的“格义”方式,通过有关佛典的译传逐步中国化、本土化的佛教教义,和本土一些大德高僧的佛学创见,因其一般地具有深邃的哲学智慧、理念和思想,所以具有一定的美学意蕴。二是佛教美学的一些范畴和命题,比如“空”“中观”“顿悟”等,由于它们是印度佛学和中国本土文化、哲学以及美学传统相融合的思想成果,所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本土美学的知识、思想和美学天地。三是自印度佛教东来,中国本土艺术文学的审美和美学范畴的创生,逐渐受到深刻而广泛的佛教人文哲学和美学的濡染,从而别开生面。这样理解中国佛教美学的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以上三个方面,不再使人对佛教美学感到摸不着头脑。

佛教逻辑论证的美学境界

这部学术著作贯穿了一定的佛教逻辑论证。俄国学者舍尔巴茨基在《佛教逻辑》中说,佛教逻辑“是关于我们知识的可靠性的理论”,“佛教徒自己管这一科学叫逻辑理由的理论或正确认识来源的理论,或者就简单地称作正确认识的量度。它是有关真实与谬误的理论”。属于知识论、认识论范畴的一定的佛教逻辑,预设了凝聚于“名言概念中的实在”。佛教讲缘起,缘起论就是逻辑上的因果论,因果就是轮回。众生业缘总在因果之中,所以斥破人生烦恼而追求所谓“成佛”,或者是觉悟于无所执着的“中观”境界,就是跳出轮回、斥破因果。因而,佛教承认这个世界与众生还是有救的。而佛教所宣扬的无所执着这一点,是与审美异质同构的近读王振复新著《南北朝佛教美学史》,审美的发生和实现也是一种“无所执着”,所以该书一再强调,佛教关于无所执着即在无所滞累这一点上与审美相通。

书中例举:东晋僧肇所说的“物不迁论”,逻辑上将古今分离成两种“物”,所谓“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以此证明佛性的永恒。这一逻辑,类于《墨子》的“离坚白”论,不过一个指时间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一个指空间。对于佛学的艰深,王振复尽可能通俗地解读。比如关于儒道释三学的联系和区别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依次分别用“有”“无”“空”来加以概括,即“儒有”“道无”“佛空”。好比穿鞋,儒家认为人只有穿了合脚的鞋子,才是自由;道家认为人只有不穿鞋赤脚,那才叫作自由呢;佛家则说,鞋子的穿或不穿,都无所谓。在佛教看来,儒道均陷在人生此岸的经验泥淖之中,佛教的高明,是觉悟到鞋子的穿与不穿,都是一种空的不可执着的境界。叶秀山先生曾经说到什么是道家的无,称人都生活在经验之“有”的世界之中,假定把这个经验世界的一切都“拿走”“放在括号里”“悬置”起来,试问这世界还存在什么?答:还“存在”一个“无”。真是高妙的见解。王先生受此启发,进一步说,如果将这个世界的一切“有”与“无”都“放在括号里”“悬置”起来,其结果一定是,只“存在”一个“空”——有待的“空”(大乘有宗有所执着的境界),或者无待的空(大乘空宗对于空境的无所执着),这两种境界都与“美”相联系。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中文系)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