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什么?(第一个故事)

智慧是什么?(第一个故事)

人生感悟: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什么?

前日和Jane说,每过半年就能够感到自己有明显的长进。本来对于佛教理论一直觉得其深奥难懂,今天看见这个贴子,虽然还是不能够理解,但仿佛却有些喜欢了。我想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开始安静下来,这于我而言是一种大长进。

一智慧是什么?

(第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那人回答说:“这样就可以让伤口赶快好起来,而且不会留下瘢痕。”乡下人把这个诀窍牢记在心中。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家里人问:“是怎样的大智慧呢?”便叫仆人过来,说:“拿皮鞭来,重重打我二百鞭子。”仆人畏惧主人,不敢违命,便重重抽了二百下鞭子,顿时后背血流不止。然后他又对仆人说:“去拿些马粪来,替我敷在背上,这样伤口就可以很快好起来,并且不会留下疤痕。”接着又告诉家人:“你知道不?这就是大智慧。”——《杂譬喻经》

佛说《杂譬喻经》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真叫人啼笑皆非。这是“智慧”么?

什么是智慧呢?

“智慧”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得太多了,各行各业的人士都会骄傲地说到他们的智慧。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智慧,赞美智慧,并渴求智慧。智慧,的确是人民大众的财富,各地区、各民族、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中,都有丰富的谚语、格言、寓言、故事、民歌、甚至文学的艺术的作品中,那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把它说成是知识,以为知识越多,就越有智慧。我们今天无时无处不在受到信息的包围和信息的轰炸,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是真理,仿佛离于了这些信息,就不能生存下去了。但是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只能说明你知识的丰富,并不等于你掌握了智慧。有的人,知识丰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有的人,知识不多,但却无所不能,成为奇才。

于是,有人又把智慧和聪明划上了等号,许多辞书中都曾把智慧解释为“聪明才智”,或“智谋”。于是,又从聪明发展到了精明,以为精明就是智慧。然而,西班牙的当代杰出的哲学家、佛学家、跨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潘尼卡(-)先生指出:“智慧说,我并不与精明同一。智慧要求有洞见、技能和才智。然而,智慧经历它又超越它们并且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3页)

3楼

这“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又指的什么呢?赫拉克利特曾说:“智慧就是言说真理并通过听从本性而按本性行事。”他在另一处说道:“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通过万物来引导万物的思想。”这一说法,的确同佛教中的“缘起”已经很近似了。我还是不能不提到雷蒙·潘尼卡先生。他对智慧有过许多描述,把这些描述集中起来,就已经告诉我们那“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

“智慧是生活的艺术。”

“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而‘道’()不是指关于生活的知识。……倘若没有智慧,没有人能够生活。”

“智慧的特征是喜悦、喜乐()、欢愉()、幸福()、福乐。”

“智慧是个人与实在的和谐,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雷蒙·潘尼卡著《智慧的居所》,王志成、思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8页)

4楼

在这里,我们看到,雷蒙·潘尼卡已经把智慧和一般的世俗所称的“智慧”相区别开来。

我们还可以找到两个对参照系:一是彼得·A·安杰利斯(Peter·A·)《哲学辞典》中对“智慧”的释义:“对人生的最好目的,达到它们的最好手段,以及成功运用那些手段的实践理性的正确知觉。见-nal。”于是,我又再查这一词目。释文说:“希腊文化强调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正义()、信仰(Faith)”。这里把“智慧”道德化了,成为四种基本美德的第一美德,而且与信仰并列。

二是《圣经文学辞典》中,则把“智慧”美学化了。它认为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旧约》说:“智慧比珍珠更美。”《后典》说:“智慧的美赛过太阳与群星。”“当智慧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所有的美物皆随她而来。”)

5楼

这和大乘佛教把“智慧”(般若)称为诸佛之母也已十分接近了。

《辞海》在解释“般若”()一词时,才说:“智慧之意,佛教用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故用音译。”这里,有趣的是:指出智慧即般若智慧是什么?(第一个故事),而用音译的“般若”,是为了与一般智慧相区别。

《辞源》里直截了当地解释“智慧”:“佛教指破除迷惑,证实真理的识力,梵语般若之意译,有彻悟意。”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和陈兵教授《新编佛教辞典》都对“智慧”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智道家智慧是什么,梵文曰若那,(Jnana),意为决断。慧,梵文曰般若,(),意为拣择。”又引《大乘义章》卷九释云:“照见名智,解了为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再引《法华经义疏》卷二释云:“经论之中,多说慧门鉴空,智门照有。”上述对智慧的解释,是准确、简明而又全面的。这里,把佛教的智慧和世俗所说的智慧,做出了明晰的区别。智是决断(决疑断惑),慧是拣择(考察切要)。智是观照,慧是了知。观照什么?了知什么?了知世间法为智,观照出世间法、即通达佛陀第一义谛(胜义谛,明白一切事相的真实与真理)为慧。再简而言之,观空照有,了知空有,就是智慧。这一定义,已切入佛法一切教义的心要了。与雷蒙·潘尼卡先生所指出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我想不是巧合吧?

6楼

佛法拥有无穷的智慧宝藏。它对我们认识人生、认识宇宙、认识身心,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实践的妙用〕。

智慧是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可以说,没有智慧,就没有佛法;没有佛法,也就没有了破迷、断惑、开悟解脱、告别无明的智慧。因此,佛陀即是智慧之人,佛学即是智慧之学,佛教即是智慧之教。小乘佛教以智慧,帮助自己觉悟;大乘佛教以智慧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觉行圆满,即是无上菩提(智慧)。所以,不管小乘大乘,都以智慧为内核。度脱众生就是让众生具足佛智成佛,就是证得无上菩提(智慧)。

二智慧与聪明的区别

(第二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愚人,头上不生头发,光光的脑壳。有个捣蛋的人,拿了犁杖,敲打他的光头,一下又一下,打得头破血流。这个愚人,默默忍受,不知道躲开。旁人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躲开呢?为什么偏要站在这里挨打呢?你看,头也被打破了!”愚人回答说:“这个人倚仗自己力气大,实在愚痴,毫无智慧,见我头上没有毛发,就以为是石头了。其实,这不是石头呀,是我的头,用犁杖打,怎能不破呢?”旁人说:“你自己愚痴,怎么还说别人没有智慧呢?你如果不傻,干吗要站在那里让他打得血淋淋的而不知逃避呢?“——《百喻经》

7楼

愚人总是自作聪明。不但不会承认自己愚,而且还指责别人没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有没有区别呢?

(第三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傻乎乎的流浪汉,常在街上走来走去。许多人喜欢拿他开玩笑,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手掌心放一个五元的硬币和一个十元的硬币,由他来挑,而他每次只挑五元的那一块,他从来不知道挑十元的。大家看着都笑,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都笑他的傻。

他每次经过,都会有人用这同一方式来取笑他。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慈心的老妇人,终于忍不住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出来吗?”

8楼

不料,那位傻瓜说:“如果我拿十元,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了。”……

巴西有句民间谚语说得好:“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拿傻瓜缴的学费学习。”在这个故事里,谁在缴学费呢?那捉弄傻瓜的人,自以为很聪明,没想到,反被傻瓜“捉弄”了。

究竟什么是聪明?聪明和智慧到底有没有区别呢?

不要问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无可回避的。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讨论佛教的聪明观,而要讨论佛教的智慧观呢?这就不能不谈到智慧与聪明的区别了。

有人曾试图为聪明和智慧做出区分。有的说:聪明是反应,智慧是思考。有的说:聪明是形式,智慧是思想。也有的说:聪明是知识的积累,智慧是认清事物的本相。他们说的都有他们的理由,都有他们的见地。让我来说,那么,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1、聪明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

聪明可以利人,也可以害人。杨修当然聪明,那个“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让曹操着实费了一番脑筋,走过三十里路,才想了出来,为后代留下了“智愚相悬三十里”的成语,可是,曹操梦中杀人,又让百官去为死者送葬,杨修送葬时哭说:“不是丞相在梦中,君在梦中耳。”一言犯忌,杨修的聪明,使他后来终招杀身之祸。

9楼

苏东坡对聪明亦有体会:“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中国民间有句人人皆知的谚语,“聪明反被聪误”。聪明能误己,也能误人。但误人最终还是自误。

王熙凤可谓大观园中第一能人。小辈怕她,长辈让她,老祖宗(贾母)宠她,谁不夸她?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结局大家都知。

智慧则不同。智慧是认知人生及宇宙真实的能力,有了智慧,必能舍弃假相,而了解真相。对于智慧而言,惟一的价值智慧是什么?(第一个故事),是回归宇宙的本真、本体、本然。所以,智慧是一种洞察,是一种观照,它不会害己,也不会害人。害人又害己,就不是智慧了。

2、聪明是一种个人意识,而智慧是超个人意识的。

10楼

人们解释聪明,是耳聪目明。《尚书·太甲》:“视远惟明,听德惟聪。”《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这些似乎都是从生理的功能到位,生理的功能杰出而说的。

后来又有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外为聪,知内为明的说法。这就从生理功能进到“知”的层次上去了。你看那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夺得汉家天下的淮阴侯韩信,对刘邦说:“主上能带兵十万,而信则多多益善。”可谓知人又知己。但是,他并没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觉悟,难免未央宫遭祸。

《三国演义》中那位“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指挥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可谓知曹、知刘、知孙。但是他无容人之量,忌才妒才,柴桑口大呼“既生瑜而何生亮”,郁郁而亡。

有些犯错者、犯罪者,不能说他不聪明,恐怕他想的点子,出的谋算,用的技巧,钻的空子,是很“聪明”的,恰恰是太聪明,铸成了大错,触犯了“天条”,而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可以引起我们的两点思考:

第一点,聪明可以用作武器,用作实现某一目的的工具,而智慧不能,智慧不可能被主人用作奴仆,不能用作谋利的资本,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智慧不可能资本化。

11楼

第二点,聪明与智商有关。聪明只能属于聪明人,不可能属于愚人。也就是说,聪明人的智商都很高。智商低,不能被叫做“聪明”。可是,智慧则不然。智慧不是圣人的专利,智慧也不是精神贵族的特权。智商高的人当然聪明,但不等于就有智慧。智商低的人,被人看作愚蠢,但未必没有智慧。

在我看来,智者有智慧,愚者也会有智慧。六祖慧能曾说“下下人有上上智”,就指明了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还会记得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那个阿甘。他傻乎乎,被人们看成是傻瓜一个,智商似乎很低。但他从不以负面的心态看人,他以为一切人都是好人。只要是好事,可以帮助人的事,他就去做,而且一直做到底。所以他往往好事连连,奇迹总会出现在他身上。你说,这是什么原因?

可见,智慧不属于想运用智慧去达到自私的目的或实现其私欲的人。若能忘我无私,不论智者,愚者,智慧人人本有。聪明的反义词是愚蠢。而智慧的反义词,绝不是愚蠢。如果一定要我为智慧找一个反义词,我想就是“迷误”,或者叫“迷惑”,“迷信”。如果不迷了,断惑、正信、出迷,那就是智慧。

12楼

比如,犯了错的人,可以改正,犯了罪的人,可以悔过图新,只要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智慧,“放下屠刀”,就是改正,就是弃迷,断惑,正信。“立地成佛”就是觉悟(顿悟),就是证真。

可见,智慧比聪明高了一个层次,高了许多。高在哪里?高在有智慧的人,能超脱我相,无我才能无私。无我无私道家智慧是什么,心地光明,这是超个人意识的。这也就是雷蒙·潘尼卡先生所说的“抵达实在的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了。”所以说:聪明只是聪明才智,这是属于个人意识之内的。智慧则是觉悟——达于了知、了悟,已是超个人意识的了。

3、聪明是世间法,智慧是出世间法

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史上,儒家讲成圣,道家讲成仙,佛家讲成佛。都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可是,在人间,有一个字最现实、最活跃:这个字,比火还热比铁还坚,比丝还韧,比海还深,比喜玛拉雅山还高,比雅鲁藏布江还长。这个字,可以动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惊风雨,可以贯古今。这个字,造就了人间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领域的创作,甚至美学、心理学也都离不开它,这是一个什么字?不用我说,大家好都明白了。

13楼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1762)就曾干脆把美学叫做“感情学”(情感学)。心理学认为认识(知)情感(情)意志(意)这三大心理要素中,“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顾认识,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几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说,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人生唯有情难死”。

为了这个“情”字,汤显祖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李清照为了它道家智慧是什么,长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曹雪芹为了它“十载披阅,五次增删”,书没写完,泪尽而逝。你瞧瞧,谁能把这个字解释清楚?

可是生活中,人不能不讲理性,不能任性由情。一旦感情用事,肯定要出问题,要出大乱子,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在人世间,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情感和理智打架,理智总是打不过情感。为什么?道理人人会说,知书达理,许多人也都备,而“理”只是理智中的一半。还有另一半“智”,那个“智”,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了。

14楼

那些在情感面前,一个个败下阵来的英雄好汉、达官显贵、学者专家、才子佳人,不是他们不懂得“理”,恰恰是他们只知理而缺少了“智”。没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战胜顽强而又执著的情感呢?

问天下情为何物?情是何因?情有何果?只有佛教揭示得最清楚。佛教决非无情,也从不否定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萨”(菩提萨埵),这是梵语,释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就是帮助有情觉悟。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情。佛教讲离若得乐,离若得乐就是情。佛教讲度脱众生,度脱众生就是情。但是怎样去度脱众生?这就离不开“智”了。慈悲喜舍,喜舍体现慈悲,喜舍就是智慧。离苦得乐的前提是断惑证真,断惑证真就是智慧。如何度脱众生?佛教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度是阶梯、是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渡人舟。第六般若,则是指引,是航向,是总舵主。所以六度的核心,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15楼

再说,佛教所言智慧,又称“如实观察”,即如实观察人生,如实观察现实世界,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智慧,从前五度中来:持戒,就是告诉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建立高尚的道德、提升人格力量的惟一途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因而这样的智慧,从修养中来,从修持中来,从禅悟中来。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也可以简言之:戒是防心,定是修心,慧是明心。可见,智慧是心灵的证悟,是心灵的学问,是通过修学由悟而得。这样的智慧,当然是离世间,出世间的了。于此,有什么情结不能解?有什么情关不能过?它与世俗的聪明岂可同日而语哉?

“智慧”这个词,应用它的人,太多了。在新闻传媒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所谓“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更不用说,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程等一切领域,也都会使用“智慧”一词,那自然有它的特定含义,也可能是指其卓越的建树,杰出的贡献,足资楷模的人格风范,我们无须再作语义学上的分辨。

16楼

至于哲学家、神学家、宗教家、思想大师、文化名人,似手又都成了“智慧”的化身,或者,他们手中似乎有一把宝钥,可以打开智慧的大门,直达智慧的宫殿,不错,苏格拉底有苏格拉底的智慧,耶稣有耶稣的智慧,穆罕默德有穆罕默德的智慧,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也都有他们各自的最为动人的智慧。

然而,我在这里,不可能把智慧放在东西方文化史、思想史中来作普泛性的探讨,更不能庸俗化地把“智慧”看作是一把理发师的椅子,让任何人坐上去都合适。尽管哲学家雷蒙·潘尼卡有一句话说得很幽默:“当今智慧的概念与它传统的形式相比,多少被扭曲了。……它已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统治中被扭曲,并且为科学世界观的巨大成功所取代。……我们不再熟悉智慧的真面目,智慧的真面目被隐藏在智慧的浓妆艳抹之下。”不过,我认为,读者诸君已能对“智慧”一词的各种使用,做出会心的理解,语法修辞中的“智慧”,同人们日常口语中说到用到的“智慧”,尤其同我在本书中所要介绍的佛陀的“智慧”,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内涵,三者决非同一。这如同说阴性、阳性,完全不能同女人、男人划上等号一样。

17楼

南怀瑾先生曾经指出:“世间法以富贵功名为极致,所以洪范五福,富居其一。出世法以成道的智慧为成就,所以佛学以般若(智慧)解脱为依归。”这是极好的对照和概括。

.*

18楼

智慧就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

.*

19楼

智慧,人最基本的智慧就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纠正它。。。。而不是去掩盖

20楼

能说出什么叫智慧...那就不是真智慧了...

.*

21楼

智慧就是能认清真理,以较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就。

.*

22楼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