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道家哲学故事,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道家哲学故事,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吗?

王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道家哲学故事,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电闪雷鸣,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这就是阳明心学精髓之一所谓的“万法唯心造”。世间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灵上的问题。不管面对人生或工作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只要我心不动,不自欺欺人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困难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助正德平定了宁王叛乱,曾有人问他用兵的技巧。王说,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存天理,灭人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但是王打破了这一桎梏。

这就是阳明心学精髓之二所谓的“致良知”。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所以,大道至简。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就足够了。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宁波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王阳明可谓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张锋编撰 丁酉冬写于成都翠彧轩

注:部分内容引用自网络相关资料及王阳明著作《传习录》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