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始祖张道陵才正式创办道教组织,影响力非常大
道教始祖张道陵才正式创办道教组织,影响力非常大
一提到道教,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子,认为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道教的确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时代,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团体组织,在那个年代,道教只是一种思想流派,没有具体的组织。
汉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尊奉黄老学说治理天下,讲究休养生息,其实也是道教思想的一种体现,这个时候依旧没有一个成形的组织。
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所以道教思融合了儒家思想,进一步在民间发展,这个时候以道士的身份在江湖上行走的人就比较多了,正如后来的佛教和尚一样。
其实一直到了东汉时期,道教始祖张道陵才正式创办了道教组织,而且影响力非常大。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张道陵甚至会用一些“奇门遁甲”之术,把自己变得更加富有神秘感,从而博得了大量百姓的信任。
一、张道陵被称为祖天师,是一代张天师。
张道陵所创立的道教组织,在当时绝对是轰动一时。他本来是太学生,读书非常厉害,但是他更加喜欢黄老学说,对此研究颇多。
他在东汉做了一段时间的官以后,立志发扬道家思想,所以辞官不做,创立了正一道,又被称为天师道。这是比较早的道教组织了,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因为想要入教必须要交五斗米,所以正一道在当时又被称之为五斗米道。这样一来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五斗米道是张鲁在汉中宣传的道教。而张鲁正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道陵之所以信徒比较多,那是因为他习惯用书符治病、驱邪禳灾的方式在民间传教。老百姓得了好处,自然会觉得张道陵是个靠谱的神仙。
而张道陵的信徒多了以后,自然会引起朝廷的警觉。张道陵无心跟朝廷打交道,不愿意干涉政治。可他的孙子张鲁却对政治非常感兴趣。
作为第三代正一道传人,张鲁早年就带着五斗米道的信徒们,在汉中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割据政权。这是以宗教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三国志》
张鲁借助政权力量大力发展道教,又借助宗教力量巩固自己在汉中的统治权,所以五斗米道当时在汉中非常流行。
曹操占领汉中以后,张鲁带着自己的信徒投降了曹操。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灭了正一道,而是将该教派转移到了北方,由他们这些信徒们继续宣传正一道。
二、张角的太平道,差点夺取东汉政权。
在东汉末年的道教组织当中,自然也有走偏了的人。比如说张角就是著名人物之一,他创立的太平道,差点推翻了东汉王朝。
张角、张宝和张梁三兄弟组织的黄巾起义,其实也是道教的一种组织形式,只不过他们剑走偏锋,打算武力夺取政权。
由于道教思想在汉朝广为流传,张角利用这一点,不断推广自己的太平道。十多年的时间下来,太平道的信徒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人之多。
张角和张道陵也很类似,起初是以治病救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后来建立了统一的组织。他将全国几十万的信徒,按照不同地区划分为36方,每一方的首领被称为渠帅。
那个时候汉桓帝、汉灵帝都是昏庸无道的皇帝,东汉王朝处于腐败不堪的状态之下。张角看到自己手里握着这么大一股力量,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为此张角便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就这么爆发了。可惜各地军阀众多,他们手里不仅有人马,而且还有足够的粮饷。
黄巾军这边除了教主给予的信念,其余的什么都没有。战斗力自然就能看得出高下。黄巾起义失败以后,张角兄弟相继去世,他建立的太平道也逐渐消失了。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道教组织众多。
太平道销声匿迹,而天一正道却能够流传下来,这不是偶然,这是道教向政权低头的结果,因为低头道教始祖张道陵才正式创办道教组织,影响力非常大,才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所以魏晋时期,道教分成了两部分来传播,一部分是士族间传播,一部分是民间传播。
东晋时期的葛洪,他不仅是著名的茅山道士,而且过去还曾经是东晋王朝的侯爵、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肘后方》,记载了不少治病救人的事情。
作为士族中的一员,葛洪对道教的痴迷,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因为是侯爵,所以他自然是有条件搞一些高端的道教研究,比如说炼丹。
他系统地总结了过去人们对修炼的一些习惯,将神仙方术和傅家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便于流传和教化世人。
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馀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梁书》
在他的宣传中,修道是可以成仙的。但是要想成仙,就必须要交九仁义礼智信,只有遵守这些道德,那么才可以使得自己长生。
当然了葛洪也有执迷不悟的地方,他始终认为吃丹药可以有助于自己的修炼,所以长期躲在家里炼丹。并且将这些炼丹的方法给记录了下来,为后世炼丹填上了不少坑。
他的著作《抱朴子》是著名的道家经书,那些治病救人、炼丹的方法,在这本书里都有体现。因为他的钻研,使得他成为了士族丹鼎道的重要传播者。
1、魏华存建立的上清派。
著名的晋朝女道士魏华存其实就是民间符水道教的重要传承者,她是司徒魏舒的女儿,从小家教就很好,看书很多,尤其是偏爱黄老学说。
她自己没事儿就躲在家里联系吐纳、导引,根据书籍的方法,炼制丹药服用,希望能够修仙。结果魏舒发现后,果断制止了魏华存,并且将它给嫁了出去。
嫁人的魏华存虽然生了俩儿子,可是始终没有放弃过修炼,并且搜集了大量道教书籍,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建立了道教中的上清派。她的勇敢表现,也为后世女道士修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葛巢甫传承的灵宝派。
葛巢甫是士族丹鼎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的曾孙,老葛家从葛洪这一代开始就已经修道了,可见传到葛巢甫这一代的时候,家产基本上是败光了。
所以说葛巢甫虽然也信奉道教,却跟自己的祖先葛洪走的完全不是一个路数。他专门以传授洞玄灵宝真经为己任,在民间甚至称他自成一派,建立了葛氏派。
3、五斗米道依旧在传播。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走了相似的路线,只不过五斗米道的领导张鲁及时向统治者曹操屈服,最终换来了五斗米道的存活。
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朝廷都在打压五斗米道。因为他们担心五斗米道会重蹈覆辙,继续形成大型团体,与朝廷对抗。
因此五斗米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以零散的形式在世上流传道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集团。
四、北魏时期,寇谦之成了第一位被朝廷承认的天师。
其实在北魏之前,历代王朝虽然都有天师道在传播,可是没有哪个朝廷是正式承认天师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皇帝是君权神授,哪里轮得到天师也有天神庇佑呢?
未若今日人神接对,手笔粲然,辞旨深妙,自古无比。昔汉高虽复英圣,四皓犹或耻之,不为屈节。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
到了北魏太武帝事情,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太武帝大力支持寇谦之作为国师,对北魏道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寇谦之本来就是五斗米道的信徒,18岁便开始在嵩山修行。等到他学成下山后,通过传教的方式,得到了北魏司徒崔浩的赏识。有了崔浩的大力推荐,太武帝对寇谦之自然也是赞赏不绝。当然他们这么做有他们的目的。当时五斗米道在民间胡乱传播,根本就没有章法。朝廷也不知道他们发展到了何种地步,张道陵等人被宣传得出神入化,这不利于皇权的统治。为此太武帝才表示支持寇谦之,希望他对天师道做出一个改革,希望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
这三张指的当然是张道陵、张衡以及张鲁这最初的前三代天师了。他本就是五斗米道的学徒,现在却让他彻底改变五斗米道,这的确是有些困难的。
不过在官方天师这个称号的驱使之下,寇谦之还是这么做了。他将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融入到了道教之中,此后他改革以后的天师道终于成了北魏的国教。
五、南朝道教的发展则自由的多。
北朝的寇谦之改革道教始祖张道陵才正式创办道教组织,影响力非常大,使得道教成为了北魏的国教,可以说对发展道教非常有好处。但是这是一种依附于当权者的行为,并不利于道教思想的自由发展,因为寇谦之的任何改革,都是要把统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当时的南朝道教依旧也在发展,上清派传人陆修静也打算改革南朝的道教,以此将道教变成南朝的国教。
陆修静的想法非常大胆,他讲究三教合流,也就是说佛教、儒教和道教,三家合并在一起。这个想法可能成功吗?从后来的情况来,显然是失败了。
所以陆修静的改革,因为理想太高,所以影响并没有寇谦之的大。他的改革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部分接纳道家思想的发展,也使得道教更加规范化。
相比较来说,他所提出的道教规范包括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反而成就更大。这为后世隋唐传播道教奠定了不错的基础。
六、隋唐时期,道教达到了巅峰,却也失去了本真。
不得不说隋文帝太牛,他建立隋朝以后,以“开皇”作为自己的开国年号。而开皇是道教专用名词,由此可见隋朝对道教的尊奉程度。
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隋书》
唐朝就更别提了,李唐王朝的李姓,和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姓,所以唐高宗李渊索性就把李耳当成自己的祖先,以此提高了道士们的地位,甚至将道教奉为国教,甚至规定了“道大佛小”的规矩。
武则天在被唐高宗弄进宫之前,还只是出家为尼,可是杨贵妃在入宫之前,就被唐玄宗安排成为道姑,道号太真。可见到了唐玄宗时代,道教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在寇谦之的基础上,唐玄宗对道教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良。他将天师道中那些迷信的巫术全部剔除,只留下了道教义理。在唐玄宗看来,天师道里那些所谓的法术、占卜、修仙包括炼丹等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一种迷信,都需要被剔除掉,这也为后来道教的衰败埋下了祸根。道教在唐朝成了一种教化世人的宗教,而且是按照统治者的要求来教化世人。这么做虽然提升了道教在唐朝的地位,但是并不利于道教的发展。
为此不少原本专研道教的人才,不得不改弦更张,发展其他项目去了。所以道教看似在晚唐和五代时期,依旧十分繁盛,但是在我看来,已经开始走向落寞。
七、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的道教更加偏重具体行为,忽视了义理。
五代战乱不断,使得道教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北宋时期,道教再次热火朝天,宋朝的皇帝,什么都要跟唐朝学,所以他们也开始推崇道教。
明朝的皇帝们依旧延续宋朝对道教的尊崇,尤其是到了明世宗时期,宠幸道士道家思想的发展,喜爱青词,热衷炼丹,所宠幸的大臣,都是会写青词的,诸如严嵩、徐阶、张居正等。
帝益求长生,日夜祷祠,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词。四方奸人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之属,咸以烧炼符咒荧惑天子,然不久皆败,独仲文恩宠日隆重,久而不替,士大夫或缘以进。又创二龙不相见之说,青宫虚位者二十年。---《明史》
可是明朝和唐宋时期的道教是有所区别的。唐宋时期更加讲究道教的义理,而明朝时期更加注重道教的一些行为表现。比如说明世宗就喜欢躲在后宫炼丹,闲暇的功夫再揣摩一两句青词。
道教思想也由皇宫,逐渐流传到民间,而且在民间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比如说内丹学说,便是陆西星和伍守阳发展而来,流向民间。
清朝吸取了道教建立政权的教训,所以早早就采取了防范道教的政策。他们将佛教视为国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层对道教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
比如说雍正皇帝,他就特别痴迷于道教,甚至躲在后宫自己偷偷炼丹吃,估计是相信了道教长生不老之说。
整体而言,明清时期的道教,已经不复唐宋时期那么繁盛。即使有过大规模推广,却也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总结:道教的延续,和道教的隐忍和改变息息相关。
道教是咱们的本土宗教,从张道陵开创天师道,一直到现在已经有了18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老子那个时候算,可就有2500年的历史了。
之所以道教一直能够传承下来,那是因为传承它的人,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选择了隐忍甚至是改变。比如说张鲁屈服于曹操,寇谦之屈服于北魏太武帝,此外还有唐玄宗对道教的改革,明世宗忽略了道教的义理等等。
不过改革总是好的,总比一口气灭了的好,至少道教在历史上没有被正式灭掉过。历史上,很多政权对佛教可没有那么仁慈,比如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差点就把佛教从中国历史上给剔除干净了。
所以说道教能够渊源流传数千年,伴随着中华文化一起传承下来,这需要多大的本事啊。历史上的每一代的传承者,都肩负着延续道教的重任,并且还将会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后汉书》
《三国志》
《梁书》
《魏书》
《隋书》
《宋史》
《明史》
随便看看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0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2024-07-03太极拳:道教动功修炼的表现形式,阐释道的内涵
- 2024-06-25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 2024-06-25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从哲学流派到宗教信仰的演变
- 2024-06-24道教起源:学界与宗教界观点的差异及对哲学化思想流的影响
- 2024-06-23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宗教的交融
- 2024-06-23医道同源:易学、阴阳五行说与传统医学和道教的关系
- 2024-06-22道家思想:起源、核心与代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 2024-06-22道家思想: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考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 2024-06-15北大高颜值男神杨立华:温润谦恭的真性情老师,学生为课痴狂
- 2024-06-15深入解读庄子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反思
- 2024-06-14河北大学许春华: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老庄道家思想与先秦诸子哲学起源
- 2024-06-14孔子:教化万民是儒者使命,非愚民之想,何以称第一教育家?
- 2024-05-28网易公开课:西安交通大学讲解儒道文化,道家与道教有何不同?
- 2024-05-20道教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 2024-04-25理学如何体现吸收道家和佛家思想 脊椎矫正﹚,六个月开始移筋换骨﹙
- 2024-04-25汲取二程理学精华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领读人)
- 2024-04-14聊一聊道教静坐与正念、冥想的异同,也许你就能找到回归本源的方法
- 2024-04-13道教和佛教的十个不同,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