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儒家思想的关系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姓名:XXX 班级:10级政教班 学号XX摘要: 深刻了解先秦儒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分析宋明理学的传承模式和人类思维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及其表现形式,联系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文化进行必要的考量得出相关结论并推广应用。关键词: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思想 关系 历史表态 文化 哲学 学派 古代社会 朝代更迭 思想变革 正文:纵观中国历史,中国儒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在这里将根据先秦儒家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来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有周公、孔子、孟子和荀子几位重要的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也成为当时儒家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儒家思想的关系,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儒家思想的关系,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对于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远远不止上述所说的内容,但是先秦儒家的思想对于但是的社会是极其重要的。朝代更迭,人们的思想也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封建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积极改进思想文化上的不足,利用一整套理论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国家混乱的局面也就滋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出现在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统治阶级的支持无疑是各思想流派的最有力的后盾。2 过渡时期儒家思想发展之所以将先秦以后到宋代这一段时期成为过渡时期是因为在此时期,儒学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其所发展的过程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封建统治者的意思,适应社会的需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将佛教作为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了近三百年以后重新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的政策,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扶持,儒、佛、道先后形成了“三教合一”、“三足鼎立”之势。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了“三教合规儒”的主张。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佛教自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教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二家的压力。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
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3 宋明理学 宋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需要更严密、更具有欺骗性的思想来控制人们的言行,保证封建秩序不受冲击,理学开始发展起来,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等是理学的创始人,至南宋时,朱熹成为集大成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后世也把它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一种新式的儒学,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儒、道、佛互相渗透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因此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明代王廷相以及清初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4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家思想宋明理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
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宋明理学发展出了本体论思想,先秦儒学较偏重于社会伦理的实用性,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则缺少严密的思考和论证。汉唐时期,儒学更发展成为注经之学,拘泥训诂,在思维方式和理论建树方面都难与佛、道哲学相抗衡。
宋明理学正是在这一方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重大改造。宋代的儒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儒学理论多为对道德实存形态的描述,缺乏本体论的深度”。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很少涉及“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则把儒家道德嫁接在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但是,他们都“对心性论的论证不严密’且有诸多武断之论’因而缺乏理论魅力”。理学家们为了修正、完善儒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传统儒学的学术基础上,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把儒学经世外王理论建立在形而上的心性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了宋明理学。宋明儒学发展了 “礼”,强化了“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其发源于西汉董仲舒和《白虎通义》。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观念发挥成为“君为臣纲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以此作为维护和调整“三纲”的“永恒不变”的原则。
唐末五代,统治者赖以生存的伦纪纲常遭到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特别是五代时期,士风日下,不讲名节。五代权力更迭更是以臣弑君。这些政治行为,严重地背离了儒家“君君、臣臣”的训典,重振纲纪成为大宋王朝谋求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宋代的儒学家又进一步强化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戒条。程朱理学家认为,理无所不在,它不仅是自然界,而且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理”在社会伦理上,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程朱理学家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作“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标准神化为不可侵犯的“天理”,要人们在行动中绝对遵守。总体来说,宋明理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是宋明理学的基石,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创新。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哲学思想,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宋明理学的基本思想始终在不断的创新,但是其基本的内容还是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时代的产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它的继承思想宋明理学。储昭华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学位论文] 博士2005期刊论文 宋明理学对儒学精神的发展及其局限 -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16(3)从宋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才能理解宋明理学- 张檀琴 - 2010年6月12日[转载]21世纪共产主义信仰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之终极信仰空间、意识论研究、宋明理学- 雷钧涛 - 2010年4月16日朱熹是托马斯阿奎那,柏拉图是孔子,泰勒斯是老子……- 雷钧涛 - 2009年8月13日九州儒学会行记- 陈来 - 2011年9月10日清道光以来中国学术重实用轻实证的思维传统- 周可真 - 2008年11月2日宋明哲学概述- 周可真 - 2008年7月25日辩证法是中国阴阳学说“出国后”“重返故里”吗?(一)- 何裕民 - 2008年4月9日《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提要)- 周可真 - 2009年4月17日从“宁为玉碎”到“瓦就是一切”:中国传统人权观念及其式微- 周可真 - 2011年8月24日“去中国化”事件的文化战略学分析- 王岳川 - 2011年4月6日学位论文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刘向《列女传》 - 2007学位论文 《列女传》女性形象研究 - 2006期刊论文 论前汉儒学之隆兴 - 船山学刊 - 2008(2)学位论文 《汉志·诸子略》儒、道、墨三家小序探因 - 2007学位论文 刘向《说苑》考论 - 2006会议论文 刘向的政治观 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 - 2005学位论文 刘向《列女传》研究 - 2009期刊论文 试论刘向著述的思想倾向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3, 48(3)学位论文 刘向三书伦理思想剖析 - 2006期刊论文 刘向书录的图书评论特色新探 - 山东图书馆学刊 - 2011(2)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