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自由观的(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陕西西安)
庄子自由观的(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陕西西安)
2008年11月社科纵横 Nov,2008 总第23卷第11期 VOL.23NO.11 庄子自由观的 (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陕西西安)【内容摘要】庄子的“自由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今社会的发 展与变迁使社会个体承受着更大的生存挑战和精神鹾力,研究和借鉴庄子的“自由观”,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审视和重构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启示 中田分类号:13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11-0130—03 庄子的哲学主要是人生哲学,如何超越人的经验存在 以获得人的自由是庄子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庄子的自 由观独具特色,他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 生活方式,他追求天人合一的“逍遥游”境界,并且有其特 殊的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理化道路。 一、庄子的自由是一种超越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道的境界是庄子哲学 追求的境界。庄子认为道具有至上性与超越性,作为本体 存在的道是真实存在而有信验,且无为无形;道是“本根”, 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道超越时间和空问,道是完满的自由 之道,是至上的、超越的道;道还具有遍在性与内存性。
道 的至上性与超越性要求人们身处经验的、世俗的世界中,却 超出经验的、世俗的世界之外,提升其生命的精神力量,打 破世俗之事事物物的障隔和困扰,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中 获得无限的自由。 (一)超越世俗的名利观念 在名利问题上,儒家一方面肯定人的物质需要,另一方 面更强调人的精神需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要求人们恪守仁义规范,进行道德践行,以实现道德境界“仁”和道德人格“圣人”,并最终建成 一个“老安少怀”的道德社会。庄子不赞成孔孟儒家的理 性道义原则,批判世俗的名利观念。庄子认为,出于名利欲 望韵企求,世人把生之害看成了生之利,把虚假的福乐看成 了真实的福乐,而精神之恬适,凡灵之放达,方是人的最大 的利,最大的福,最大的乐,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的 内在价值。一味追求名利与感官享受,只会导致人性的丧 失,给人带来莫大的悲剧。由是,庄子提醒世人切忌争名逐 利庄子自由观的(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陕西西安),争强斗胜,要求人们“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 缘道”(),而过一种无主观心计,功名目 的,不夹杂任何人为成份的自然生活。 超越世俗的是非观念是与非是一对认识论的概念。儒家对此的态度极认真 严肃,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是与 130 非,善与恶绝无调和、混淆的余地。
庄子则认为,世俗的是 非界限根本就是不确定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庄子 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大小、多少、成 毁、美丑等差别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若是超出特定的比较关 系,差别会随之消失。同样,人我之间本无是非可言,是非 的分辨、造作乃是人类人为地违背自然之理,违背道而将主 观成见强加给别人。因而,必须以空灵心静之心观照事物, 以直觉直观体证事理,克除主观成见的干扰,摆脱是非纠 (三)超越世俗的生死观念生死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一般人都求生畏死,祈求长 生不死。儒家认为人之死乃自然现象,但儒家只着眼于生 的思考,而对死的问题不予探究,“未知生,焉知死?”()从总体上来看,儒家未曾偏离生而喜、死而悲的情感套路。庄子对生死却相当洒脱,提出要超越生 死苦乐,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庄子 大宗师》,做 到“哀乐不能人”(《庄子 养生主>)。庄子在妻子死后鼓 至乐>),就是他在生死问题上旷达人生态度的写照。由上可见,自由意味着这样一种境界:主体由于超越了 生死苦乐的困扰而达到宁静和平的境界,主体由于超越了 现实世界的一切界限而达到的无物我、无彼此的物我一体 境界,主体由于超越了一切外在羁绊与束缚而达到的任性 而行、无牵无挂的境界。
简言之,自由即是超越。 二、庄子的自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在生活方式上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庄子哲学是一种顺世主义。战国 时代是人为物役、诸侯混战的时代。人们为了各种欲望而劳 碌一生,到头来却是一无所获。于是,孔子一生凄凄惶惶, 席不假暖,游说诸侯,传授子第,人世践行,采取了“知其不 可而为之”(《论语 宪问》)的积极人世态度,而庄子则走 向了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利物”即尊重、爱护自然界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物质。德国神学家、1952年诺贝尔 和平奖获得者施韦兹提出,道德行为的领域应从人与人之 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一种伦理学如果不包括人与自然 的规范,就算不上完美的理论。庄子与施韦兹的见解颇为 相似,但比施韦兹要早二千多年。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正 处于农业文明初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城夺地,致力 于修路、打仗、开荒,毁掉了不少森林和草地,生态平衡破 坏,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庄子所处宋国的情形更为严重,著 名的成语“守株待兔”便是明证。宋国农夫不知变通,死求 一计,枉用心神,固然可笑,然而从中也不难看出。当时中原 一带自然环境的破坏已很严重,野生动物无处藏身,濒临灭 绝,故而连野兔也成了罕见之物。
严酷的现实激发了本来 就关注自然规律的道家继承人庄子的忧患意识,“他的处 世的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 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可以说超过先秦诸子其他各家”【IJ。 庄子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层思考,正是建立在这种强 烈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之上的。 三、庄子的自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权更迭、人民困苦流离、社会动 乱。面临礼崩乐坏的社会新形势,孔子力图以已经陈旧过 时的旧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社会生活的秩序化,然 而,最终孔子没有成功。残酷的现实,以及儒家推行“仁 政”。主张礼治的无济于世,迫使庄子把目光转向自身,把 自由寄托在自我完善上。庄子所追求的只是一种精神自 由,是实现超越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绝对逍遥自由的境界一 天人合一境界。 (一)有待与无待 “有待”就是有所对待,有所依赖,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它反映了庄子对现实世界人与物、物与物相互联系的认识。 “无待”就是无所对待,无所依赖,摆脱了客观条件的束缚; 它表现着庄子对超现实的人生自由的追求,无待而逍遥之 境界即庄子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之境。在《逍遥游>中。庄子 以诗化的语言描写了大鹏的出场,体验到了道的无穷博大 与深沉,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获得了精神自由。
大鹏是庄 子体道后心情飘逸开阔的象征,也是他实现逍遥自由的比 喻;随后出场的蜩、学鸠、斥晏则喻指世俗之人,因为他们 。有待”,为物所累,根本达不到自由自在的境地。只有不 为物累,不为自我所执持,才是“乘天地之正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无待”之 境,“有待”是心灵自由活动的障碍,必须是“无待”才能是 得道的自由,天人合一之境。 )无己、无功、无名云t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 即神人亦圣人,无己即无功亦即无名。简言之,无己、无功、 无名即无待;至人、神人、圣人即无待之人。庄子从现实生 活中感受到,客观世界是不能随意消除的,只有从物我对待 的主观方面——自我人手,由无己达到无待。可见,无己、 无功、无名即是庄子追求的无待逍遥。何为。无名”?在庄 子看来,大道是无形的,不可认识,体道的圣人也不可给予 任何具体称谓说明,任何。名”都不足以表现圣人的伟大, 故“圣人无名”。何为“无功”?“无功”是就神人作用的非 具体性而言,神人的作用不具体,因而。可传而不可受,可 得而不可见”(),也就不可认识,不可名状 了。“无名故无为”,反之亦然,无为故无名。“神人无功” 和“圣人无己”是一致的。
何为“无己”?庄子的用意是通 过“无己”——消除物我对待的自我一方,来达到“无待”。 “无己”并非现实生活的真实概括,而是庄子企图摆脱客观 对主观的束缚的幻想。。无名”、“无功”统归于。无己”,其 名为三,其实为一。 四、庄子的自由是通过心理化的道路获得的 庄子不像儒家那样在现实中寻找自由,他的自由是精 神自由,自由的获得也只能在主观心理上获得。为此,庄子 设计出一条调适精神,通向自由的“心理化”途径:一是对 外物强调“物物”;二是在价值观上强调自持、自守,强调 “无为”之“虚”;三是提出理想的心境——气功态式的“逍 遥游”。也即通过自抑(丢私欲)、顺物(依规律)、心游(精 神超越)而人天(天人合一),由消解矛盾到超越矛盾,再到 导心入天,绝对自由。 在人们大肆追求物质享受,为外物所累、所役的情况下,庄子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不为物役,提出了。物物而不物 于物”()的积极观点。为了达到不为物 役,庄子认为人们在处事时要顺应环境,与世俯仰,随俗浮 沉;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以外物为念。“物化”就是与物化 一庄子自由观的(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陕西西安),把主体消融于客体之中,使主客体互相包容,就可以做 到无知无觉、无见无识,与物一体,泯灭物我界限。
(二)无为之道 庄子指出,世人之所以不能达到逍遥无为的境界儒家的哲学观点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就因 为摆脱不了与周围事物的种种关系;追求荣华富贵,沉溺于 是非毁誉,个人私情;渴望仁义道德,忠怒孝悌,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残害人身心的利刃,它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苦海。 要使人们脱离“苦海”,就要“无待”。要做到。无待”,其核 心是“无己”或“忘我”,怎样才可能“忘己”呢?忘掉物我的 差异,忘却天地,将自己完全化人天地万物之中。“忘乎 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于天”(
随便看看
- 2024-08-12中国传统文化之民间艺术剪纸:瑰宝与奇葩
- 2024-08-12剪纸: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民间艺术的镂空之美
- 2024-08-10法学院党委: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 21 世纪,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小六壬预测术:中华传统数术文化的瑰宝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60 甲子:天干地支的独特文化与计时方法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德艺文化创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审核问询函的详细内容
- 2024-08-05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2024-08-04地方特色小吃:传承地域文化与代表当地人情风俗的美食瑰宝
- 2024-08-04书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中国文化的道、礼、和
- 2024-08-04少林寺 4.52 亿郑州买地,进军房地产?真相来了
- 2024-08-03海派文化新论:梳理海派文化脉络,领略独特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