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兴是个热点问题,又关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传统文化复兴是个热点问题,又关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传统文化复兴是个热点问题,此问题既关乎中国文化之传承,又关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鲁迅先生在1934年10月20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此文章和民族文化复兴话题有关。
鲁迅的看法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是真正的中国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脊梁。
鲁迅既批评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心理,又反对盲目排外、自视甚高的心态。鲁迅的立场自尊、自信、自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文化是民族生活的根本,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源泉。国人常说,做人不能忘本,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人的生活不应失去传统文化之根,否则将失去依靠,成为无源之水,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地区的文化很难与世隔绝。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输出已是常见现象。
如中国已在欧美、非洲等地开设孔子文化学院,对汉语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如中国的古装影视剧,像《还珠格格》《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不仅在港台很流行,在东南亚、韩国等地区同样很流行。
这些现象都代表中国文化的现代输出,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应客观看待、积极鼓励。
反过来也一样,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诸多重要影响。
比如自晚清起始,中国社会已向西方敞开大门,积极吸收、学习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社会文化不断走向进步,这也是历史事实,不应忽视。
像许多西方文化元素已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组成部分。
如电灯、电话、电视、汽车等现代科技,最早起源于西方欧美,现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消费品。
从社会进步方面看,晚清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近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由日、俄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皆和西方文化有关。
这些文化元素或直接借鉴于西方,像洋务科技、民国的宪政;或者受到西方文化激发,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联系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出,自晚清民国开始,中国文化慢慢走向现代化,这其中既有中国文化自身的内因,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
其内部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不缺少创造革新理念,如孔子托古改制思想,荀子“法后王”立场、王充《论衡》的进化观、《周易.系辞下》的“变则通、通则久”思想等。
外部原因在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引进,推动中国社会摆脱封建帝制,走向现代化,如民主宪政、新文化运动等。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复兴,并不是老问题,在民国时期已成为重大课题。
1919年巴黎和会,西方列强否定了北洋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如废除“二十一条”、收回租界权、关税自主权,收回德国在山东殖民权益等。
最终“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1919年“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反思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重要文化论争。
如梁启超在考察欧洲后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优劣,不应把西方文化看成完美无缺,也不应把中国文化说得一无是处。
梁启超指出,在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并没有肯定或否定科学的观念;中国先秦时期同样没有否定科技的观念;西方中世纪一直压制科学;中国秦汉后的社会同样对科学不重视;西方科技腾飞只是近三百年左右的事,只要中国奋起直追,将来迎头赶上并非不可能的事。
梁启超上述看法得到了近代思想家胡适的赞同。
胡适也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利弊,不应以西方否定中国,也不应以中国否定西方。他指出,那种认为中国文化已包含全部西方文化元素的看法固然可笑;但如果认为西方文化在所有方面均胜过中国文化,这种看法同样不妥。
梁启超、胡适对中西方文化的立场,得到当时许多知名学者的认可,像严复、蔡元培、梁漱溟等都同意梁、胡的看法。
当然也有反对者,最具代表性的是陈独秀和东南大学“学衡杂志”(吴宓主持)
陈独秀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派,他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批判态度最为激进。
陈独秀认为,如果像严复、梁启超一样,主张复兴中国儒教文化,一旦以后想要建立“德先生”(民治)、“赛先生”(科学)的国家,将从何入手呢?故必须坚决清除儒家文化余留,将旧文化革命进行到底。
陈独秀的主张非常激进,但在当时某些知识分子阵营中很有势力,不可小视。
正像钱穆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言,五四运动后,一些激进知识分子像李大钊,转向革命一途,投身社会政治革命,他们对儒家文化批判最为激烈。
在东西方文化论争中,另有一种主张同样有代表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北大哲学讲师梁漱溟。
梁漱溟在北大及外地做了多场东西方文化演讲。
他认为,首先应排斥佛教,佛教不适合中国(梁漱溟为佛教文化专家);其次,应全面接受西方文化,但又要从根本上改变之。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立场。
在钱穆先生看来,梁漱溟既不敢得罪陈独秀的革命派,因害怕受到攻击;又反对完全西化,故作折衷之态,但最后还是暧昧不明,含混不清。钱穆不赞同梁漱溟的模糊表述。
东南大学的“学衡杂志”,打着“整理国故”的旗号,用西方思想反对西方思想,主张弘扬国学文化,继承文化传统。
吴宓认为,西方物质主义文化(科学),只注重功利目的,忽视精神和谐,感性、理性相分裂,极为片面,不如中国文化全面。学衡派对白璧德哲学、卢梭浪漫主义进行了激烈批评。
从民国文化论争可以看出,晚清民国以后,中国知识界对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一直密切关注,思考没有中断,直至今日重提传统文化复兴。
今日之传统文化复兴,已大大不同于民国历史。一是中国已融入全球化;二是中国文化现代化已成历史事实。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中国文化复兴的含义。
换言之,中国文化复兴已不仅局限于复兴儒家思想,同时要重视和儒家同时期的先秦诸子,梳理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这是当下文化复兴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比如,当下国学热主要侧重学习儒家经典,即国学的“经”部,像《论语》《中庸》《孟子》《礼记》,或儒经通俗化版本,如《三字经》《朱子格言》。
其实这里面包含不少局限,因传统国学除了儒经,还包括史、子、集各部,“子”部至关重要,即先秦诸子之学。
诸子之学范围教广,如孔、孟、荀三子,墨、道、法、阴阳、农、杂家等同属诸子学,汉代司马谈称为百家之要旨。
以全球化视野为参照,对诸子之学的现代价值应辨证分析,一分为二,既不应全盘肯定,也不应全盘否定。这也符合马克思的认识论辩证法。
例如当下流行一种看法,好像一提及现代文明价值,一些人首先想到西方,如科学、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其实这是一种文化偏见,部分原因在于对诸子之学不太了解或过于轻视。
即使放在现代文明的价值坐标中,先秦诸子之学中的许多思想并未过时,反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代意义。
一,荀子之学的现代意义。
先秦儒家分为两大方向,一是孔孟儒学;二是荀子之学。
孔孟儒学是道统,历来被人追捧,荀子之学属于旁支,经常被人忽视。其实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误读。
以现代文明标准看,孔孟儒学中的某些道德观念,已落后于时代,如三从四德、内圣外王、礼乐至上、刑政居下等。
上述观念已不太符合现代社会法治文明,不合乎依法治国的现代要求。在此意义上,荀子儒学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借鉴。
不同于孔孟最为看重人心的“深情厚意”(钱穆语),荀子儒学别开生面,把礼法建设放在第一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圣人治国以创礼制法为第一要务;创制礼法的目标是“化性起伪”,以外部规章、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现代法律概念说,这叫依法治理。
荀子思想启发了后来的韩非、李斯。韩、李皆为荀子学生,两人后来辅佐始皇帝,统一天下。
尽管秦朝法律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刑法》《劳动法》《合同法》等,但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并不违背现代法律要求,不应一概否定。
荀子儒学还包含其他有现代价值的思想。
如反对墨子“天志”观,强调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重视人的实践力量和能动性。这种看法和西方科学主义世界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荀子之学和孔孟儒学不合节拍,故自汉儒董仲舒后,荀子儒学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尤其是经汉唐经学巩固,宋明理学强化,儒家“内圣”思想被演绎到极致,成为“圣人气象”、“致良知”的代名词。荀子思想更加默默无闻了。
二,墨家之学的现代意义。
墨子紧接着孔子而来,是对孔子儒学的反动。
墨家明确反对孔子的等差之爱,强调“兼爱”伦理。
“兼爱”类似于基督教博爱精神,指向人的同情心、人道主义情感,不同于儒家“礼义”之爱。
孔子认为,人和人间的爱有差别,有等级,不可混淆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如一个人爱自己的父母不同于爱别人的父母。
墨子则认为,个体之爱的最高境界是兼爱——无条件之爱,彼此间没有等级之分。
儒家反映古代贵族阶级思想,内含阶级意识。墨子一派出身下层,像农夫、役夫、刑徒,墨派思想反映下层民众心理:反对阶级压迫,追求人人平等(人格、劳动平等)。
墨派观点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韩非说,儒、墨皆道尧舜,但取向不同。儒家的尧舜形象是“仁爱”的化身——仁者爱人、大公无私。墨家最推崇像大禹那样的“平民”型圣人。
《墨经》说,大禹治水,身先士卒,不辞劳苦;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
墨子认为,大禹是古代圣人的表率,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墨子的政治理想已超越春秋时代,无法实现。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各路封建诸侯,皆和周天子同宗同祖,同属贵族阶级。墨家希望君主和百姓平起平坐,共同劳动,这显然是一种空想,不合乎历史条件。
虽然如此,墨家思想毕竟主张君民平等、个体独立、劳动光荣,根据现代文明标准看,墨家思想没有过时,具有现代意义。
三、先秦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道家是诸子之学的奇葩,其中包含许多现代文明理念,像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个体自由、民本自治等。
老庄提出的“道法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和现代生态伦理学,非常接近,具有重要现代价值。
现代生态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欧美,目前已成为国际显学。
生态伦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平衡。像中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青山绿水理念,都和生态学、生态伦理学有关。
老庄生活的时代,尚无生态伦理学之说,但老庄的“道法自然”观,本质上蕴含生态伦理学思想——宇宙全美论、自然至上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万物之道体,人类生活只应顺从,不可逆为。道家哲学和现代生态学信念不谋而合。
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阿伦.奈斯认为,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母亲,生态具有内在价值,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
他强调指出,一旦地球生态(如大气层、海洋生态)遭到人为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其负面后果难以预料。
现代生态伦理学在先秦道家思想中找到了远古知音,其中真意耐人寻味。
另外,先秦诸子当中,道家最看重精神独立、人格自由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强调个体生活超越性。这种文化精神既反对儒家,又内含现代文明理念,值得人们重视。
如庄子不喜欢做官,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认为,醉心俗务只能劳心劳力,精神不独立,人格不自由,实在得不偿失。
庄子的追求远不止如此。他认为,生命之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这就是人生最大幸福了。
庄子思想比老子超越、洒脱许多。老子哲学包含权谋、算计之道,显得谨小慎微,思虑过多。钱穆先生认为,老子在庄子之后,是把庄子哲学进一步落实化。
和庄子的超越、豪迈不同,老子对于治国、治人之术非常重视。
《道德经》的核心治国精神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君王不应干涉百姓生活,让百姓自我治理,自我安顿,人心自然平和,社会自然安定。
老子的治国理念接近于现代社会学的地方自治主义,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钱穆认为,老子思想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老子观点具有非政治主义意味道。其中的含义差别不大。
老子反对儒家礼乐之治,强调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所以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的观点包含“放权”思想和民本自治理念,和西方某些社会学理论比较接近,此主题复杂,不再展开。
四,韩非“重农“主义功利思想。
先秦诸子当中,韩非的经济”功利“思想较为特殊,虽在儒家思想眼中,有些另类,带有明显反叛色彩。
如果依照现代社会学标准看,韩非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历来重视道德人格修养,明显轻视农、工、商、贸等经济活动。
根据儒家社会等级划分,“农工商”阶层排在社会最底层,居于”士“的后面,歧视态度一目了然。
此为儒家思想之历史局限性,应当客观看待。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已被人类社会历史经验所证实。
尤其当今世界,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比拼科技实力,经济科技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力量的重要标准。这已是现代社会共识。
儒家道统一贯主张的”轻工商“伦理,已落后于现代社会潮流,不太符合时代精神。
韩非在《五蠹》《六反》《孤愤》等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功利主义思想。
韩非认为,一国之君应调整治国理念,重塑价值观,以”刑赏法术“作为治国根本;把那些倡导仁义(儒家)、高论微妙之言(老庄)、夸夸其谈(公孙龙等名家)等六类人物,全部清除传统文化复兴是个热点问题,又关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以增强经济实力作为参考标准。
韩非所谓的”刑“是指法律惩罚,用法律惩戒不当行为;”赏“是指奖励农业和军备战事;”法术“是君王权势和手段,依靠国家力量规范社会秩序。
剔除掉韩非思想中的封建糟粕,不难看出,韩非提出的“重农“思想和“经济”观念,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代意义。
事实证明,韩非的经济功利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像秦朝的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公元8年王莽改制,清朝洋务运动等,均着眼于改善国计民生,大力发展经济生产力。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不应忽视。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竞争的要求。
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是传统文化复兴是个热点问题,又关乎中国文化的自信力,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让世界各族人民领略中国文化的风采和现代意义。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传承国学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思想精髓与做人标准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