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大家都在重新提倡儒学。但是,到底什么是儒学?其实,大多数的人还是观念有点模糊。

这个一方面是由于近世以来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性的主流,相对的我们的中国文化其实长期被忽略;

其次更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其实在满清入关之后就断掉了,剩下的只是中华文化的躯壳,就是所谓的“礼教”。

所以儒家的智慧孝道论文,在学界称为“慧命斩绝”——慧命就是智慧的生命,就是智慧的根源,当它断掉了,我们可以说,从满清入关到现在四百年,中国人严格说失去了最根源性的教养。于是,没有了这一个内在心灵的觉醒、创造力的发挥的一个调节。

于是,那个礼教就会一直地固守原来的模式、不知变通,慢慢地就变成老化、僵化、变质、异化,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变成“礼教吃人”了。所以,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只是在守着一个中国文化的躯壳,而遗忘了它的精神。那又处在由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性的主流的现代,当然,什么叫作儒学?的确,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的心中都已经不甚了了。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现在有了这么一个新的重新要复兴——所谓“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当然,它的最内在的部分就是要复兴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里边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灵魂,这一点必须要重新要去讲明。否则的话,盲目地复兴儒学,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又是回到了礼教僵化、礼教吃人的那种状态。

因此,在我们要讲“生活儒学”系列一开头,我们要先来明辨什么是“真儒学”,什么是“假儒学”?那么,真的儒学本来就在生活里边,所以,我们特别取一个标题叫作“生活儒学”。

那既然就在生活里边,已经是儒学的一个核心的本质,为什么还要好像叠床架屋地说“生活儒学”?

那就正因为目前大家模模糊糊地对“儒学”的概念儒家的智慧孝道论文,其实已经远离了生活了,所以,我们反而要不嫌叠床架屋,把儒学的根源是在生活这一点,要给它特别地点出来,说它是生活儒学。

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妨就先来看一看,到底离开生活的儒学成为“假儒学”,有哪几种形态?我们先做大致的这样一个厘清,也就是让大家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的概念。我个人觉得“假儒学”有三种类型:

01

功利化的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它叫作“功利化的儒学”。也就是说,把儒学当作是一种工具,为了现实的某种利益,用儒学当工具去获取这种现实的利益——比如说政治的利益,比如说商业的利益。

在历代的帝王(皇帝们),其实就是标榜儒家,是要巩固他的权力,这个是一种对儒学的利用。那么,在当今西方文化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商业作为主流的时代,利用儒学来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比如说有个词叫“儒商”。那儒商到底是以儒为本,还是以商为本?——应该是以儒为本。也就是说,把儒的这种精神也贯彻到商业活动中,让商业活动不只是谋利,它也是一种公益的活动,我们就可以称它叫作“道德化的企业行为”。

这个“道德的”,其实可以放在所有的不同领域的名词之上:比如说“道德的政治”,它就不只是一个制度运作的技术,还带着有这个制度运作所谓何来的理想。我们可以说道德的商业、道德的教育、道德的文学、道德的艺术……那么,都可以加上一个“道德的”。那就是真正以儒学为本,贯注到不同的领域,让它都得到一种境界的提升。但是,如果我们本末颠倒,儒商以商为本,也就是以谋利为本,所以,近些时候也有人提倡所谓的“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就是用儒家的过去的教训来帮助企业管理,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或者说效果。那么,这就是以商为本,不是以儒为本。那么,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四》),如果你是以利为本的,这个时候儒学就沦为一种工具,这就是“假儒学”。那么,用传统一句很著名的话,其实出自于《庄子·天下篇》,叫作“内圣外王”。“外王”就是外在的事业,“内圣”就是内在的品质、那种道德的品质。

第一种,功利化的儒学,可以说就是只有外王,没有内圣。那么,内圣是外王之本,没有内圣的外王其实就不能够称为外王,因为它就不是王道,只是霸道,是争夺的、是利益取向的。因此,它失了本,所以,不能叫作外王,因为它不再是王道。所以,只有外王没有内圣的是一种失本的外王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不能称为外王,也不能称为儒学。这就是第一种——功利化的儒学。

02

世俗化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第二种,我们可以称它为“世俗化的儒学”,或者是“庸俗化的儒学”,那么,这是落在了广大的民间的一种所谓“教化”。在过去历史的发展当中,因为真正能够做内在进德修业的心性修养的君子,其实没有办法很多,大半的人民都还是在衣食谋生的这个领域中终其一生。因此,要维持社会的一个好的秩序,只能由上位的君子、大人为人民立法——就是建立一种行为规范,让没有能够做心性修养的广大的民众,就遵照有心性修养的君子、大人们体察人性的需求,而建立的所谓的行为规范,来让人民遵守。

这是一个暂时的权宜之计,这样的一套外在的行为规范,我们就称它为“礼”,或者称为“礼教”。可是这个行为规范,还是要根源于对于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本质、生命的真理的体会来设定的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而且要配合着环境的条件、时代的变迁,所以,这个礼也应该与时俱进。

因此,在《论语》里头有谈到三代之礼各有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第二》)所以,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那么,可知的不是说百岁以后的人的行为规范或者社会的秩序,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知道每一代的礼都会有所损益、调整。会调整到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根据什么来调整,那是一个永恒的人性真理,我们是可以知道的。因为那是一个人性不变的理想,那就是内在的道德的精神、意义价值的需求。

所以,礼教必须要有不断地去反省它、调节它、损益它、活转它的一个根源,去做一种不断地调节,那这个就是孔子所提出来的“仁”,所以,“礼教”要以“仁教”为本。那么,所谓的世俗化、庸俗化的儒学,就是只有礼教,却没有仁教。就如同我们刚才说,中国人四百年来失去了教养,所以,失去了生命根源性创造力的启发这种教育、这种教养。所以,礼教才僵化成为“吃人的礼教”。

那么,像现在国内又在对广大的民众提倡儒学,于是就很自然地又提倡孝道。孝道很好,问题是这个很好的孝道是孔孟所说的孝道,却不是汉代以后所说的那个以“顺”来替代孝,叫作“孝顺”的那种孝道。所以,听人一提倡孝道,又提倡儿女要听父母的话,又要孩子念《弟子规》。《弟子规》也不是不好,但是,你不能把古代的东西现在一点都不调节,就照单全收。至少,要看看现在环境的改变,哪些要增,哪些要减,与时俱进,才是现代的《弟子规》。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斟酌、损益、调节,就把古代的东西照搬过来,这就是只有礼教,没有仁教,也是失本,因为仁是礼之本。

03

知识化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那么,第三种假的儒学,是一个比较时髦一点的,我称它叫作“知识化的儒学”。所谓知识化,那就是我们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的文化是一个以知识为本的文化,它的哲学也就是知识哲学,所谓的科学),那么,于是我们也就受了影响,就用西方式的那种分析的概念思维,去对一些研究的对象做一种现象的分析。

于是去研究各种的历史陈迹,就成为各种学。研究埃及的历史陈迹叫埃及学,研究希腊的历史陈迹叫作希腊学,研究汉民族的历史陈迹叫作汉学……那儒学也成为汉学的一环,于是很多我们的硕士、博士、大学教授,就研究以前留下来的儒学的那些经典儒家的智慧孝道论文,那么,写了很多论文,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但是,自己并没有在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这用王阳明的概念来说,就是只有知,没有行。知只是行之始,行才是知之终。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这样的一个也是失本,因为行为知之本。

所以,这三种假儒学都因为它没有“本”,外王没有内圣为本,礼教没有仁教为本,知识没有实践为本,因此就是假儒学。因此,今天我们要去宣扬推广儒学,当然是要回到真儒学,那就要回到儒学的“本”。这个“本”前面我们提出来了,是以内圣为本,以仁教为本,以行(也就是以实践)为本。仁教也罢、实践也罢、内圣也罢,它其实汇聚在一个共同的概念上,就是“生活”,也可以说“以生活为本”。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 主讲导师 |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曾昭旭先生

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顾问导师

中国台湾当代新儒家的代表

台湾华梵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先生乃台湾教育界前辈,擅长用现代的语言体系,解构儒家的心性义理,深入浅出,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关注生命成长。在其专长爱情学领域,以爱情为主题阐述传统心性论,是对儒学现代价值的再开发。

先生从本源建设之初就关心本源发展,从学理角度给本源以支撑,更身体力行为本源讲学,形成本源春、秋两季的讲学传统,深入浅出,阐明儒学义理,贯通日用伦常。

大多数称为“慧命斩绝”:生活儒学与儒学

标签: 国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