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由淄博日报社(淄博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淄博晚报社承办的第九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杨争光纵论读书畅谈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这是一堂畅谈经典的文学讲座,这是一次纵论读书的心灵交流。在众多读者期待中,5月15日上午,由淄博日报社(淄博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淄博晚报社承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淄博市分行、博元堂美术馆、齐纳国际影城协办的第九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隆重开幕,著名作家、诗人、编剧杨争光如约主讲。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中心礼堂的讲台上,两个小时的讲座,杨争光谈读书说经典,从文学到哲学,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活跃的思维判断,伴着他妙语连珠的讲解分析,给上千名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经典是什么?为什么要读经典?阅读会改变什么?阅读的自由来自哪里?我们听杨争光娓娓道来。

杨争光是第一次到淄博来,但他对山东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大学四年是在山东大学度过的。直到今天,他无论走到哪里,依然说山东是他的第二故乡,山东大学是他真正阅读的起点。

大讲堂的主题是“读经典的书,写经典作品”。经典是什么?什么样的书才称得上经典?杨争光说:“那些经历过时间淘洗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家都说好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

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典籍浩如烟海,名作不胜枚举。比如《唐诗三百首》,这是清人编辑的唐诗集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万首之多,诗人灿若群星。但《唐诗三百首》一书只收录了300首唐诗。唐代差不多300年的历史,如果平均一下,一年一首。杨争光说:“唐代,一个诗歌高度繁荣的朝代,《唐诗三百首》是在唐代过去1000多年后才形成了集子,时间的沉淀,数量的筛选,让它成为经典,成为千古绝唱。”

照这样的说法,经典是过去的作品。如今,每年都有大量小说、剧本、诗歌问世,难道就没有经典吗?杨争光说:“当然有,但哪些作品会成为经典,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磨洗。很多作品,今天看似经典,过不了几年,却销声匿迹了。有很多作品,默默无闻,随着时间推迟,却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古今中外的作品,即便耗尽一生也是读不完的。杨争光建议,阅读,不妨从经典开始。

□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它坏不了我们的胃口

为什么要读经典?杨争光从他大学时代的亲身经历说起。他上大学时,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他的老师给他说过《歌德谈话录》中的一段话。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谈话录》辑录了歌德在1823―1832年间的谈话内容及生活情况。这些谈话包含了歌德对青年的忠告、对艺术的看法以及对一些文学家和诗人的点评、对文学的见解、对政治的观点。

杨争光的老师提到的歌德一段话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1500字,大意是这样,如果欣赏画,一定要看一流画家的作品,三流和三流以下画家的作品尽量别看。看一流画家的作品,也许一时看不懂,但它坏不了你的胃口。如果三流画家的作品看多了,你就看吐了,如果再看一流画家的作品,就会失去认知,看不出好来。为什么这样呢?杨争光说:“就像吃东西一样,这些低级的作品容易坏了你的胃口,再有好吃的东西,也感觉不出好吃。而一流画家的作品看得多了,眼界、心境就高了,再看三流画家的作品,一眼就看出高低来。”

杨争光用“养胃”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阅读经典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经典作品对读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读书如何分类?一种为了活着,一种让你活好

从上学到工作,人们的很多时间都给了阅读。同样是阅读,由于目的不同、作用各异,体验和感悟也不相同。杨争光把阅读分为实用阅读和休闲阅读。

什么是实用阅读?比如学生的课堂读书,各类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大多是实用阅读。他们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学生是为了考试、升学,成人是为了工作、晋级。这并不是说这类阅读是压抑的、被动的、不自由的。这些阅读确实是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1500字,也应该成为日常阅读的重要部分。这类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结为“为了活着”,是生存的需要。比如一个医生,他要不断的阅读医学方面的论文论著、专业期刊,为的是提高业务水平,保住自己的饭碗。

相比实用阅读,休闲阅读要轻松得多、自由得多,它是为了“活得更好”,它与生命、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休闲阅读,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读物。比如,喜欢社会人文的,就多读文学、哲学、史学方面的书,喜欢自然科学的,就多读科普、探秘方面的书。读这些书,是为了放松自己的心灵,激发自己的想象,而不必考虑升学的压力、工作的繁杂。它是为了让身心更自由、更活跃。

当然,不管哪种阅读,都是有必要的。杨争光认为,读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尽可能不受骗,不上别人的当,也不上自己的当。现实生活中,别人骗你的机会非常多,也许他不是成心骗你,这种欺骗也不一定是故意所为,但他说出来的话可能并不是真相。如果不读书,对常识、知识、道理明白的少,就很容易轻信别人,上当被骗。有些时候是自己欺骗自己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欺骗了还不知道。而阅读就是要重新识别自己,重新分析自己的观点,也许你会恍然大悟第九届淄博市昨日火热开讲,著名作家读书畅谈经典,原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把自己欺骗了。在这方面,经常读书,经常读经典,能让人明辨是非,受益匪浅。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杨争光的小学、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是个图书极度匮乏的年代。杨争光从小爱读书,在他记忆里,左邻右舍、三里五村,能见到、借到的书都读遍了,但是那个年代,能看到的名著只有《红楼梦》和鲁迅的书。当时批儒尚法,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的书也能看到一些,其他的就寥寥无几了。能借来的书,有的连封面都没有了,也不知书名、不知道谁写的,有些书甚至已丢失了好多页,即使从半截里看,杨争光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一本没有封皮的《苦菜花》,他就读了好几遍。

1978年,杨争光考入山东大学。时代变了,阅读条件变了,杨争光第一次在图书馆里见到那么多书。他说:“上大学前,邻居们都知道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到了大学才知道,自己没看过的书太多太多,自己了解的那点太少太少。”

大学四年,杨争光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宿舍熄灯了,他就在卫生间外面的盥洗室里读,因为那里是长明灯。他说,他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有一种“补偿心理”,要通过拼命的阅读,把“文革”中荒废的年月补回来。

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有像杨争光的大学时代那样如饥似渴的读书?杨争光说:“不能怪他们,因为上大学之前,他们读的已经够多了。读书占用了他们童年、少年的欢乐时光,他们也有一种补偿心理,要把失去的欢乐补回来。阅读不能是强逼的,有自主权的阅读,自由的阅读,才是一种阳光阅读,也是一种最好的阅读状态。”

时代在变化,阅读的重点也在变化,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畅销书,每个年代的读者都有不同的选择。杨争光建议说,读书当然要与时俱进,但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

□坚持阅读,为了个人为了民族

读书看似是个人的事,但全民阅读水平往往与国家、社会连在一起。有人曾做过调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普遍成绩很好,而到了大学,尤其研究生阶段,中国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却落后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受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中国的中小学生非常勤奋,大量阅读。当然这种勤奋和阅读可能是被动的、不自由的。到了大学,对他们来说更多是“解放”,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从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他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在“玩”,反而把学习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杨争光说:“只要不走歪路,大学生轻松一点倒也没啥不可。”但是,大学时代是宝贵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时光。荒废了大学时代,不仅对个人成长无益,对民族未来也减少了生机和活力。

阅读与一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同样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比如,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儒家的人生智慧论文1500字,这个城市的读书月连续举办十几年,家家读书、人人读书,从而迸发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让这个年轻城市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淄博的读书节也已连续举办九届,给这片诞生过齐文化的古老土地,同样平添了几分韵味。

古今中外的事实无数次证明,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崇尚阅读、尊重知识,必然生机勃发、繁荣向上。

(本版稿件:晚报记者郝永勃刘洪霞伊茂林沙红翠赵晓雯陈圆孟书祥本版图片:晚报记者杨忠奎马金)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