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

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

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叶少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文综一班学号:摘要道家思想深邃悠远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中国古代文学中亦有大批文学作品或以道家思想为纲或吸收道家思想之局部。道家守内轻外思想与隐逸文学,自然妙道与山水文学相得益彰。道家相对论与矛盾对立统一思想亦在大量古代文学作品中展现。本文笔者从三方面展开论述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关键词:道家;守内轻外;隐逸;相对论;道法自然;山水文学道家“守内轻外”思想与隐逸文学道家推崇“为腹不为目,守内轻外”思想,重视内在修养,而不盲目无度地向外求取。如(《道德经》第十二章所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求此。”俗人一味外求,沉迷于声乐醉心于名利,意志为物欲所左右,使得耳目口官能受到损害。惟有“挫其锐,解其纷”(第四章),避免心意一味流注于外物,避免外物反过来对心意产生作用,保持一种虚静的状态,才能认清自己的本性。隐逸最初只是脱离于群居的个体行为,这不能生成为文化现象或思想形态。当社会文明逐步发展为封建专制集权社会,隐逸成为士人出仕处隐的政治人生观的一维,隐逸文学则是士人的隐逸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

积极进取的道家隐逸为士人保持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提供了力量。“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大道匿不舒夷路值枳棘,安步将焉如。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鸾凤避尉罗,远托昆仑墟。庄周悼灵龟中国道家思想,越稷畏王舆”嵇康感慨于权智与名位的害生,更用《庄子》中“灵龟”与“王子搜”的典故表达了不为功名殒身的隐逸思想。此外两晋还写出了大量的赞颂和企慕隐逸生活的作品,六朝诸史也多为隐逸之士立传金仅《晋书·隐逸传》中为之立传的隐士可见其时隐逸之风的兴盛。道家是崇尚自然无为的出世哲学,隐本身就是目的和达道表现。道家善护内心的明净,不为物欲所缚的出世思想对中国文学中隐逸主题的基本风貌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道家相对论思想与古代文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而复始,则运动不息;道用至柔至弱中国道家思想,则克刚克强。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相对论思想。道的运行规律,就表现为万事万物无休止的循环往复。“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而归之。

”对立的两个属性不仅相反相成,而且总是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之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相对论亦有共通之处。古代文学中祸福相依,兴衰交替亦是对道家相对论的承袭。西汉刘安所作《塞翁失马》阐述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道家思想,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明清曹雪芹《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落,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中“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的感慨,都与道家祸福兴衰相互交替,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相呼应。“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之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既然求亦有失之患,圆亦有缺之患,如何避免好转向坏呢?《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大道。”知进退,晓得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是大进、大得、大利之道。范仲淹在《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