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阳明心学乃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种价值观念
一
儒学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一种世界观追根溯源,阳明心学乃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种价值观念,是一种方法论。其发轫于先秦,经数百年的发展而不衰,反而愈加丰富充盈,至今仍有活泼的生命力。追根溯源,阳明心学乃是儒学的一支,本文主要阐述通过比较二者的几点主张与其实践得到的几点思考。
二
先秦的孔孟学说乃是儒学的滥觞;秦汉董仲叔儒学秉持其大体;魏晋至隋唐,儒家的地位不断提高;宋元儒学双峰并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各持一端;清之后,儒学逐渐衰落;近年来,儒学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儒学思想经过千年来不断的实践、检验、补充和发展,至今仍有着重大的意义。
阳明心学则是从"心"这一根源出发,秉持儒学要义而发展出的一种思想体系。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哲学命题,以"事上磨"为实践途径。
“心即理”是守仁龙场悟道所得。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从玄之又玄的自然演进之道到圣人体悟、布之于天下四方之道,不外乎在心中。心中有物,心中有理,心中有道;人人心怀天下,只是不能时时体悟发觉。
"知行合一"可如此论述:
人们常常以知行不合一而苦恼,殊不知知与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同生共存。自知自觉,真且笃实就是行;行而体悟内心,细察精微便是知;知与行不可分,用在相互联系相互推动之中。
"致良知"可如此论述: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第一要义。如果说“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儒家哲学要义,“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途径,“致良知”便是阳明心学的终点与归结。致良知三字虽意,但若践行与生活追根溯源,阳明心学乃是一种思想体系,是种价值观念,日日坚持,经久不懈,必然可以开拓另一番生命境界。
三
哲学上根据"人如何认识世界"这一基本命题将哲学分为为唯心和唯物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将这一命题表述为物质与思维的第一性问题。守仁格竹一直被视为笑谈,但若理解了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观点,必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眼见山耳听风,所以知山为山风为风,换言之,人以为之山之风不是山与风的客观实体,而是人"心"中山与风的印象。由以上论述不难理解为何人的思维不是对客观实体的思维而是对心中印象的思考,"心外无物"的论断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的。此心清明,天下清明。真正理解了"心外无物"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阳明心学秉承了儒家一贯的唯物主义的思想。
梁启超先生也曾指出"三达德"(智、仁、勇)是学做人的要旨。三种状态如何达到呢,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任公指出:不惑需要养成判断力:从常识到智识再到遇事能断的智慧。不忧需要养成"仁"的人生观:我们为劳作而去劳作,为求知而去求知,为追寻而去追寻,我们的所言所行不是不是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而是本心的要求儒家哲学要义,是灵魂的自觉。不惧需要勇的自觉,需要心的觉醒,需要摒弃劣等欲望的牵绊。
回归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一个要义就是有该种的知因此有该种的行,如果有该种的行一定有支撑这一行为的知,换言之,即人的内在思维和外在表现是始终合一的,一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同样是知行这一完整过程的的问题,孔子的提法是分开的,而在守仁的提法是合一的,当然,孔子所言的"勇"的内涵也可被看作一种内在的思想。孔子偏重强调"勇"的自觉,阳明偏重强调"心"的力量,但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孔子的哲学的出发点是"仁",而仁即爱人。一个人有了仁,才会去善待自己和他人,才会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悲悯众生,达智达勇也是为了更好地去实践"仁",让这个世界因有"我"而有一点点的不同。而阳明心学中同样有一个概念叫致良知。“良知”二字源于《孟子》,良知人心中本就存在的不忍之心儒家哲学要义,是人生而为人的一种操守。它不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自觉,具有很大的力量,但要真正把它开掘出来却得花一点功夫。良知虽在我心中,却常常蒙尘,想要启用良知,必须先达至良知。只有达至良知,才可以启用良知,清清明明去做人,所谓此心光明,天下光明。
"仁"与"良知"其实是同是心的自觉,孔子的哲学以"仁"作为出发点,衍生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阳明则以追寻"良知"为人的目的阐发人的价值皈依,但二者都肯定"心"的力量,鼓励"心"的自觉。
阳明先生提出了为学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而梁漱溟在《欲望与志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青年的一个错误就是把欲望当志气,问如何立志,须发心,问如何发心,以恻隐之心看待自己,宽恕自己,培植内心的力量。在《求学与不老》中刨析了求学的动因:增进自觉、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以期更加活泼生动的生命。对于改过则提出了"忏悔-自新"的方法:反省自己,鉴察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忏悔,抛开别去,再拿定主意,断然舍绝。
王阳明谈的是为学之道,梁漱溟则更宽泛一些,但二者的思想是共通的。
四
阳明心学强调人的感受与体悟,通过阐发内在的知思与外在的行为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思想体系。内省自我,唤醒自觉,让内心指引前路,人才能活地更加清楚明白。把握住"心"的要义,体悟之,实践之,坚持之,必然能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必然能以以更加广阔的胸襟悲悯万物,体察人心,将内心的清明带给他人与世界。
阳明心学犹如一条水声潺潺的溪流,发轫于"心",润泽仁心。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