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子)的“日”字,写法是一个

道家(老子)的“日”字,写法是一个

道家(老子)的性观念脱胎于女性生殖崇拜,是母系氏族文化的理论升华。在母系社会时,祖是“日”字,写法是一个圆圈当中一点,是象形的女阴,也是太阳。中国不少地区至今仍用“日”来表示性行为。道家所谓的“道”道家(老子)的“日”字,写法是一个,最初就从对女性生殖力的认知开始,进而扩大延伸至宇宙的创生。《老子》常用女性性器官和母体形容“道”的性质作用,如“谷神不死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在地根”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发展演变,“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谷神”即生殖女神。女性生儿育女是从无到有,始于结胎,胚胎由混沌渐次分化,终成人形而出生。推之宇宙化生,即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恍兮偬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老子“小国寡民”哲学的贵柔守雌,也是这种生殖崇拜的反映。不仅如此,在早期道家文献中,曾相信女人的性能力不仅远远超过男人,而且是无限的。

3 性的主旨目标分歧:生殖与养生

在性的主旨目标上,儒道两家存在着生殖与养生的分歧。

儒家虽然主张“食、色,性也”的基本观念,但它看重的是两性结合的后果及社会认可形式,即结婚和生育。认为,性的自然本性应是“为后,非为色也”,把性放在“发乎情,止乎礼”的范围之内,把对性的社会管理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之一,要求以婚姻为主宰,以“女为男用”为根本性别角色规范,以生殖(传后)为终极目标。潘绥铭认为,这种“唯生殖目的论”的性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禁欲主义。在此目标指导下,儒家则不禁止、甚至大力提倡夫妻性生活。如《诗经》中“君子之道,五日一御(性交)”的说法。但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认为,性交不能为了“寻欢做乐”,婚姻要绝对主宰任何性活动。为此,他们以“床上夫妻床下客”、“一日夫妻百日恩”的“恩爱”,贬斥浪漫爱情来调节性关系;以不得寻求快乐为性活动的质量标准、以男人的惜命保身为量的极限、以排斥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任何性表现等,作为儒家的基本性原则。

与此相对,道家主张“合阴阳,延天命,通神明”,其性哲学的主旨落脚在养生和得道成仙上,把性作为个人修炼与超越生命的手段之一,要求个人的性行为应首先并主要地服从于养生和得道成仙的根本目标。在此目标指导下,他们极少提及夫妻和婚姻,而看重两性结合本身及性交形式,坚持性的神圣、神秘、壮美、平等观念,把男女两性关系及性行为摆到极高的地位。道教经典唐代里贯的《洞玄子》开篇第一句即:“夫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转引自宋书功编着《中国古代房室养生集要》),意思是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而人类所向往和看重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性欲。人的性活动取法于天地,遵循着阴阳的大道理。他们认为,性交不仅能完成人类繁衍的任务,而且能使性交者尤其是男人恢复元气,将性看成是一种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之道。为实现这种修炼、养生的文化理想和目标,道家还创造出许多精致的性交技巧规范的房中术。生殖与养生的分歧,反映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性哲学价值观。

4 性的态度分歧:节欲、禁欲与无欲、纵欲

在对待性的态度上,儒道两家都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即:儒家从孔孟主张的节欲论演变到程朱理学的禁欲论;而道家则从老子的无欲论演变为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的纵欲论。

早期儒家孔孟之学,对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的欲求抱着较为客观、合理的态度。他们首先肯定人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但提出对欲望要有节制,对追求欲望的手段要适当、合理,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他认为,人最应提惧的就是枕间之上男女性交不加节制。

孔子的节欲思想在《孟子》、《荀子》、《吕氏春秋》、《仪礼》、《礼记》等先秦典籍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吕氏春秋·贵生》认为,人们的各种欲求,都必须以“贵生”为前提,若有益于生,就该去追求、满足;若有害于生,就应该止欲。这种观点和现代西方性科学家提出的“自愿、无伤”的性道德观念十分相近。《仪礼》、《札记》提出的“三从四德”,为实现“男女大防”,规范人们的性行为,防止淫乱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发展演变,做出了种种细则规定。

到北宋时期,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原名“道学”道家(老子)的“日”字,写法是一个,又称“新儒学”)兴起,把“人礼”与“天理”合二为一,用“理”涵盖宇宙、天地、社会、人生,把道教的“道”置换为“理”,抹去道教性观念中的性自然观、性美丽观等,全盘吸收佛教的性原罪观、性污秽观及全面禁欲观,提出“灭尽人欲,尽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把贬斥爱情与推崇礼教发展到了极致。由此,儒家的性节欲论进而转为性禁欲论。

与此相比,道家的老子主张无欲论,认为人应以“无欲”的态度对待各种欲望,提出“故常无欲”、“不可见欲”、“少私寡欲”,即人的常性没有欲望,不可见到引起欲望的事物而想到欲望,应少考虑自己,不要有欲望。老子认为“无欲”有很大的好处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发展演变,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就可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

随着道家房中术的大量产生,出现颇多消极有害因素。房中术通过素女、黄帝、彭祖、容成公、孙思邈等人之现身说法,夸大性功能,鼓吹“御(性交)女多多益善”,美化历代统治者后宫淫逸的生活等,使道家所奉鼻祖老子的节制性欲、惜精爱气的房室养生术,逐渐演变为性的纵欲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初期的杨朱。纵欲论的理由在于:其一,欲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享受“美厚”、“声色”之乐是顺乎自然、人性的,理应得到满足;其二,人生苦短,如不及时行乐,韶光流逝将后悔不及。

综上所述,儒家与道家的性哲学观念同源同质,都崇尚“阴阳说”,又有所差异。在性本体论上,儒家持性为“人之本性”,道家持性为“天地之法”;在性崇拜上,儒家为男性生殖崇拜,道家为女性生殖崇拜;在性的主旨目标上,儒家为生殖,道家为养生;在对性的态度上,儒家从节欲论到禁欲论,道家则从无欲论演变为纵欲论。

标签: 儒家道家读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