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这个事儿令“中需要焚毁的即如下两类书籍
一聊这个事儿令“中需要焚毁的即如下两类书籍
儒家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同时也可能是被诟病最多的思想。但是,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被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选中的呢?尤其是“烧书坑儒”之后,在法家占主导地位,儒家濒临消亡的时候,它是如何重新发展成为主流的?
水一白今天就讲到这里。
一、《焚书令》——百校梦魇
作为万古皇帝秦始皇的黑点之一,“焚书坑儒”被认为是秦始皇长期以来对儒学的破坏和镇压。但是,细看《史记》,我们会发现这件事似乎被儒家夸大了。无论是“烧书”,还是“坑儒”,本质上都是法家对各种学派的对待。普遍的迫害,而不仅仅是儒家。
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秦朝医士就“设郡县废分封”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提出“学古”或“学”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作为帮助秦国成功的法家,其目的是通过现有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而“学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家的发展。这种思想正是以“古籍先贤”为指导时事的思想,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不过,从《焚书令》的具体内容来看,被焚烧的不仅仅是儒家经典。
李斯《焚书令》向秦始皇提议焚烧以下两种书籍:
1、除秦记外的所有历史书都被烧毁了;
2、不属于博士生所有,藏于世间的诗书全焚。
相应的实施措施如下:
1、谈诗书,弃城(在市中心执行死刑);
2、一群不在场的人。见官不报者,亦有罪;
3、30天内不烧书的,会被纹身成承旦; (纹身成旦的意思是在脸上打上烙印,服四年苦役)
4、本焚书不包括医药、占卜、农书;
5、学法者,以官为师。 (相当于当时的法学教育)
法家主动打击百家思想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直到公元前191年,吕后和惠帝才下诏废除“焚书令”(汉代的“收书令”)。孔子的第八代孙子孔坤将《论语》、《尚书》、《孝道》、《易礼》等书籍藏在老宅的墙上。直到汉景帝在位,鲁公王刘禹才扩建了宫园。一聊这个事儿令“中需要焚毁的即如下两类书籍 ,毁了孔府,重新发现了这本藏书。
二、儒生得罪了谁?
经典书籍可能会被烧毁或隐藏一段时间,那么儒家学者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都被杀了吗?其实这锅秦始皇不应该完全是秦始皇一个人。
《焚书令》颁布一年后,两个炼丹师侯升和路升骗了秦始皇一大笔钱,然后散布了很多秦始皇的坏话,然后逃跑了一支香烟。秦始皇闻言,自然是大怒,立即下令严查一行。任何诽谤皇帝,诽谤大众的人,都会被逮捕。最终的结果是秦朝儒家思想做了什么,四百六十多位在长安求生的文人、炼丹师被活埋。
因此,应该说,无论是“烧书”还是“坑儒”,都不仅仅是针对儒生,儒生只是受害者之一。 《史记》之所以夸大儒家的压迫程度,更有可能是儒家地位上升后对历史的“修改”。
此外,在《史记》中,“压迫”儒生的不仅是秦朝的统治者,还有汉族开国君主刘邦。
“裴公不善儒术,来戴儒冠的客人,裴公常常解开冠冕淹死在里面。和人说话的时候,经常骂人。谈不上儒。” ——《史记·李胜录》贾烈传
刘邦对儒生的“压迫”显然不像秦始皇那样残暴,而是“小儿科”。据《史记》记载,刘邦见有戴儒冠的文人来见,当场敲下儒冠,转身往里小便。说几句话,然后对他们大喊大叫的情况并不少见。看来刘邦对儒生是恨之入骨的。不过,其实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刘邦“不善儒学”这句话出自他的一位骑士之口,目标是高阳酒鬼李世奇。但问题是,李士奇学的是纵横之术,不是儒家,儒家不一定适用于他。从刘邦对这些所谓的儒生的态度来看,他大概恨的不是儒生,而是那些看重繁文缛节,不懂得灵活变通的儒生。在这方面,他的后裔武帝和宣帝也很亲近。
三、儒家礼仪的作用
公元前202年,汉帝刘邦大败项羽,举行庆功宴。
第一次,所有在战场上战斗的将领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畅谈战争年代的传奇经历。原本欢欢喜喜的场景,经过三轮美酒,五味美食,已经完全变了样。从争功,到没完没了的争吵,终于有人拔出一剑,劈在旁边的柱子上,看来刘邦并没有当真。
正是这一幕,让刘邦终于意识到,礼节和法律的节制还是有必要的。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仪的主要功能是“不尊贵,令贵贱”,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立场,用行为来驱动自己的思想,改变“君子”和将军,宁愿有种”乱世。令人心碎的动荡。
为刘邦设计这套汉礼的人是纯儒家学者童书孙,他原本是秦朝的大夫,精通秦礼和儒学。秦礼作为拓、周礼的一种形式,即使在秦法家盛行的年代,也起到了维护皇帝权威的作用。
孙童大叔以秦立为基础,迎合刘邦的需要,在更大程度上简化了。为了让功法更加贴近实际,他特地召集了100多位文人进行练习和磨合,最终在刘邦的同意下,确定了汉初的礼仪。
在一些坚持固有儒学的儒家学者看来,舒孙同所做的就是背叛经典,毁坏经典。他知道刘邦不喜欢儒服秦朝儒家思想做了什么,所以穿楚服见面;为了迎合刘邦,他大大简化了标准的礼仪,已经没有了至圣老师的味道。但事实上,书孙通的所作所为,恰恰为儒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与时俱进,不仅适用于当代,也适用于那个时代。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儒家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司马迁将叔孙统评价为“汉家儒门”,并非没有道理。
四、《黄老知学》下的文化思想
不过,虽然叔孙通给汉朝留下了一些儒家印记,但汉初社会形势不景气,汉朝的统治者选择了更为合适的“静无为”“黄老之”。但“黄老之”并不像法家那样“霸道”,自然也没有铲除其他思想生长的土壤。
“汉承秦制”的主体,不仅是秦朝的整个官僚制度一聊这个事儿令“中需要焚毁的即如下两类书籍 ,而且是秦法家思想的精髓——秦法。同时,汉初的统治者也允许东方诸侯依风俗施政,制定了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诸侯和国王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为诸侯国营造不同的氛围。
楚元王刘蛟是刘邦的弟弟,也是刘氏四兄弟中学历最高的。他自幼爱好读书,最喜欢的是被儒家视为经典的《诗经》。为此,他跟随荀子弟子傅秋伯学习,直到秦始皇颁布《焚书令》。
汉朝建立后,接替韩信为楚王,并召见昔日同学穆胜、白胜、神公等人为他麾下,委以中大夫之职学习一起讨论《诗经》。后来,他还亲自批注《诗经》,即后来的《远望诗》。
其他诸侯王爷,如吴王刘必、梁孝王刘吴、河间县王刘德、淮南王刘安等,也都非常重视学术发展,都招收了一批附庸国的文件。人雅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王公贵族大多只是爱惜人才,招揽四海游子为部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思想被用作指导国策来治理国家。这些文人墨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要么擅长文论,要么擅长文赋,要么擅长研究经典,要么愿意传承文化。
但不得不说,正是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为武帝后来推行“去百家,尊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摒弃一切学派,尊重儒家思想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去百家,尊儒”,得到了武帝的高度评价,并得到落实。儒家正式成为中国古代意识流派中最接近封建统治者的一种。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儒家呢?简而言之,主要原因如下:
1、黄老教学的“静无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西汉经济的发展,地方贵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如果他们继续“不动声色”,不去约束他们,不仅是底层的农民,连至高无上的皇权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此时的西汉统治者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思路来取代“黄老知学”,维护统一王朝的需要。
2、儒学本身的发展
此时,在汉初各种学说相对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儒学已成为最流行的思想学说之一。儒家经典也成为了大众化的“教科书”,很多人都在学习。提出“推恩令”的主父严,早年研习纵横技法。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学习《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可见儒学的发展是全面的。
3、儒家“化”
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其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朝儒家思想做了什么,甚至可以用“转化”来形容。
由于“焚书令”(约公元前213年-公元前191年)的实施,书本形式的儒家经典不再流通,取而代之的是老儒家的口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儒家经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随着个人的理解和不断的阐释,儒家思想的话语权开始集中在一些大儒的口中。古儒经虽然后来不断被发现,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收藏品,不再是“流通品”。
4、董仲舒的解释正好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由于儒学的发展和解释的变化,儒家学者必须不断地迎合统治者对自己工作的需要,用儒家经典来解释越来越适合的理论。董仲舒“天人感应”、“一统”等理论的出现,正好符合西汉统治者的需要。
所以,汉武帝与儒家之间,更像是一种双向选择,而不是武帝心血来潮。
水词水词
当统治者需要一种思想来约束臣民时,儒学及时“进化”到统治者所要求的高度,自然而然地成为统治思想。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对与错的问题。
但要明确的是,儒家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或者更具体的说,儒家经典可能没有根本的改变,但解释却在不断变化。这也是西汉中后期儒家治国的体现。越来越多的经典被引用来发表意见或解决当时的政治事务。宣帝说“霸道合一”时,“霸”类似于依法治国,而“国”则更倾向于以儒治国。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研究、解读古代经典,并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这也是文化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这些经典才更鲜活、更经久不衰。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