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朴学与西方的语文学在细处容或不同的引申用法
中国的朴学与西方的语文学在细处容或不同的引申用法
东西方是不同的世界,古今也是不同的世界。通过学习古代语言文字来达到对古代的认识,那就是文字学。西方所谓的语言学本来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穿越空间壁垒了解他国文化的语言学路径,是现代的延伸用法。中国普学与西方语言学在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精神上是相同的。
沉伟荣先生新出版的《回归中国文学》一书收录了近年中国文学的九篇文章,结合作者对藏传佛教文学的评论,对西方关于“回归中国文学”的讨论进行了回顾和评论。该研究分享了中国文学的经验,并提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赞誉和讨论。在此我不作粗鲁之举儒家思想用英文怎么说,而是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上,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简要讨论一些初步认识。
(1)
《回归语言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发人深省。
比如前言中提到,德国语言学家恩斯特·斯坦克尔纳在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上作了报告《我们能从语言学中学到什么?对方法论的一些评论》:“令人惊讶的是,先生没有说话他谈了很多文献学和他的专业研究之间的关系,但他也谈了很多文献学方法对实现人类和平、和谐与幸福的意义。”
例如,第二章说:“哲学和哲学(或思想、理论)本来是人类智力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9世纪的文字学与何论成了一对天敌,两者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余粮情结。”
文汇学者于2019年8月2日出版的李香娜《为什么一定要回归语言学》是书评。在文章的最后,他说:“我希望未来的中国研究能够在本书的启发下,继承中国学术固有的‘通俗易懂’的传统,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和精神。”
为什么斯坦克尔纳在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上讲了“哲学方法对实现人类和平、和谐与幸福的意义”?语言学和理论是如何“成为一对天敌”的?中国的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有何异同?“语言精神”究竟是什么?
(2)
什么是语言学?简而言之,语言学是一种跨时空理解他人的方式。
比如西方人想了解中国,可以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从对外国和东方的总体认识出发,通过思考达到自己的认识。这条路笔直,好走,但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
此外,还有一条比较曲折和艰难的道路:从学习汉语和写作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相处,学会像中国人一样说话、做事、思考,与他们长期相处,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理解。对于这些几乎听不见自己口音的外国人,我们有一个所谓的“中国动手”。我们觉得他们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这条路就是语言文学之路。
跨越空间间隙也是如此,跨越时间间隙也是如此。东西方是不同的世界,古今也是不同的世界。通过学习古代语言文字来达到对古代的认识,那就是文字学。西方所谓的语言学本来就是这个意思。所谓穿越空间壁垒了解他国文化的语言学路径,是现代的延伸用法。
,英文,源自古希腊语,由“philo”和“logos”组成。可比词,哲学,由“爱(philo)”和“智慧()”组成。
在穿越时空认识对方方面,“爱语言”和“爱智慧”是两条不同的路径。
关于爱智之道,《吕氏春秋》云:“道人最贵,知近知远,知古今,知无形。见过。” “近”与“现在”,这种认识“远”与“古”事物的意思,实际上是以观察者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普遍而普遍的认识。也称为“理论”。
知近知远,知古今,推见不见,其实从一般到特殊,就是理论的具体应用。一定程度上是用自己去拯救他人,用现在来效仿过去。
(3)
中国和西方都有非常悠久的语言和文学传统,但名称混杂在一起,需要澄清。
中国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也被称为“小学”。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教人们阅读和连字,因此对文字、音韵和注释学的研究统称为“小学”。语言学在西方学术史上也被称为“语法”。这里的“文法”不是现代汉语的所谓“文法”,而是包含了汉字、词汇、音韵、语法等古典语言的全部知识。在中世纪的欧洲,有一个所谓的“文法学校( )”教授古典语言,即拉丁语,至今仍在英国使用。教育机构和学术类别互称同名,
语言学相当于现代学科体系中的语言学。“语言学”一词是现代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时新创造的翻译(语言学)术语。“文献”一词来源于中国经典。《论语》:“子曰:夏礼,我能说,气不足征;殷礼,我能说,宋不足征。是因为文献不足。 ..如果够了,那我可以征..” “文”是文字,“仙”是口述。写作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代的事物,正是如此。 的《现代整理研究批判》中提到,“综合语言学( )”是“古代研究(ft,
5世纪初,古罗马作家马蒂安努斯·卡佩拉( )写了一篇寓言性的论文,题为《水星与哲学的婚姻》(De et )。罗马神话中的水星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信息与通讯之神。“解释学()”的词源是“爱马仕()”。 是“语言学”。在他们的婚礼上,语法、修辞、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和天文学,所谓的“自由七艺”,作为伴娘出现。
奎师德:要正确解读古文书,就需要熟悉作者所用的语言文字,同时要尽量了解作者所知道的以七艺为代表的所有知识。
这大致相当于张之东在《参考书目问答》中所说的:“小学生入经,其经可信”。然而,张之洞的这句话,在强调语言文学路径的同时,也隐含着另外一个意思。: 从理论出发的“以史为鉴”的做法值得商榷。
(4)
关于经典的阐释,无论是中国学术史还是西方学术史,都出现了理论与文献学的对抗。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使用的语言出发,着眼于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体贴地理解研究对象的具体表达方式。理论从研究人员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其一般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以达到理解。
中国典籍史上的现代与古代文本之争,在相当程度上是理论与文献学的斗争。
《金文经学》用“大一”、“天人一一”、阴阳五行等理论来解释经文中的所谓“微言大义”。本质是用现有的理论过度解读古籍。
由于古籍所用的古籍,对古籍的研究首先要“重新解释”,从古代经典文字语言的本义,即文献学的方法来解读经文。
与中国典籍史中的现代与古代文本之争相比,西方学术史上所谓的寓言解释( )与字面解释( )之间存在着对立。
寓言解释也可以在西方经典文本的解释中找到,但最典型的,它集中在对“圣经”文本的解释中。在圣经解释的历史中,寓言解释曾经盛行。除了经文的字面意义外,解释者还根据后世的“预表学”等神学理论来阐释和建构其深层含义。这种“意”堪比中国现代经典所谓的“小言大义”。
理论解释的“经意”,在中西两国,往往具有指导生活的实际作用。汉代董仲舒主张以儒家经义作为司法判断的依据,被称为“经义狱”。基督教视圣经为指导信徒生活的最高标准,也致力于解释圣经字面意义以外的神学意义,以扩大生活指导的范围。
对于古籍的解读和解读,中西方都上演了“回归文字学”的故事。
圣经文本中有些地方是寓言的,可以从寓言的角度来解释。从历史上看,寓言解释的问题就是无限扩大适用范围,从某个理论出发,模仿它,牵强附会。随着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寓言解释逐渐消失,文字解释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埃尔曼《从到普学》探讨明清学术转向:不再从“宋代理学试图建立的涵盖一切人类经验的理论框架”来解读经典,而是通过“练习和文本研究”。“恢复古典原意”(第 21 页)。他所转向的这个(语言文学)在清初也被称为“汉学”(蒋凡的“汉学成吉大师”)。从宋朝到汉学,显然,在蒲学子看来,这种“转文”是一种“归()”。
(5)
1983年,研究现代文学的美国文学评论家保罗·德曼(1919-1983))也喊出了“回归文字学”的响亮口号,影响广泛。
面对现代文本,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隔阂,一般来说,不需要“泛泛的劝勉”,对语言文学也没有多大用处。它应该是文学理论的统治。事实上它是。文学批评需要基于在人类经验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对文学的整体理解,来评估具体作品的优劣。这种对文学的概括理解是各种理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等等。
理论是一副眼镜,可以让批评者看到文本中的特殊含义。但眼镜是有颜色的,批评家在文本中看到的东西,究竟是从文本中来的,又是从眼镜中来的,难免让人犹豫不决。
考虑到这一点,耶鲁大学解构主义学院的保罗·德曼写了一篇颇有名气的文章,题为《对理论的抵抗》。这个标题后来成为德曼相关论文集的标题。书中有一篇题为《回归语文学》的文章:在宣示抵抗的同时,指明了突破的方向。
德曼认为,文学文本的研究不应该从历史和美学开始,而应该从语言学开始;研究者首先要讨论的不是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意义和价值是如何具体从文本中衍生出来的。在文本中产生,以及如何接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为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德曼提出的语言学理论与以往的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用德曼在《回归语言学》一文中的话说:“这种转向理论就是回归语言学。(转向是一种向)”只有从理论和语言学的相反模式出发,才能准确理解这句话的诡异之处。而这种“回归文字学”的“理论”,骨子里依然是“抗拒理论”。
德曼返回的“语言学”实际上是语言学,准确地说是语法和修辞学。但为了点出重点,德曼更喜欢用古代的“三科()”——即《七艺》中的语法、逻辑、修辞——来概括,同时把逻辑放入语法中。 ,所以名称是三,但实际是二。. 语法分析(包括词义)比较简单;构成困难的是所谓的“修辞解释”。“修辞读物同样回避和抵制他们所倡导的读物,”德曼说。“这种对理论的抵抗是不可逾越的,因为理论本身就是抵抗。”
德曼是一位文学理论家,一直都是。其所谓的“文献学”与传统文献学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回归文献学”的命题依然闪耀着文献学的精神。
(6)
在德曼的《重返语言学》发表 20 年后,爱德华·赛义德( Said,1935-2003) 发表了一篇关于同一主题的论文。
爱德华·赛义德( Said),美国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理论家、文学和文化评论家,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分子。萨义德以他的著作《东方主义》(1978))而闻名。所谓“”(或译作“”),就是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角度看待北非、中东和亚洲的看法。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和认知。在赛义德看来,这些研究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东方主义的著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2003年,赛义德因癌症去世前,完成了《人文主义与民主批判》,核心章节之一是《回归语言学》。从书名不难看出,赛义德对“回归文字学”的讨论与政治息息相关,与赛义德对“东方主义”的批判一脉相承。
赛义德和德曼都主张“回归语言学”,但他们对“语言学”的理解并不一致。赛义德批评了德曼将文本从它们的生成历史中分离出来并仅从语言上分析它们的做法,认为“语言学”是“一种仔细而耐心的调查,我会在这里阅读它,并将终生使用它”。
如果说德曼的“回归文字学”是对文学理论的反抗,那么赛义德的“回归文字学”可以说是对东方主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归根结底,这种意识形态也是理论。
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的研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普遍主义(),侧重于各种文化的相似性;另一个是相对主义(),它侧重于各种文化的差异。
研究其他文化,如果从普遍主义出发,就是将研究者的一般知识应用到特定的对象上,也就是通过理论来理解他者。而这个理论必须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和中心,才能想象和概括其他文化。中国古代的《义夏辨析》(《论语·八义》:“夷人之帝,不如死夏。”),是以华夏中心论为基础的;说揭示了当代西方的“东方”。主义”,以欧洲中心主义为基础。中西古今虽有差异,但内在逻辑无疑是一致的。
如果从相对主义出发,首先是学习“他者文化”的语言文字,通过语言学掌握对方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全面的认识。简单来说,相对主义的信条是:“把他者当成他者,而不是异域的、低劣的或不合标准的自我”。(Foley, WA: An, p. 175)Emere Kazim 去年发表了赛义德的哲学遗产:相对主义和积极抵抗(“赛义德的:和”,&,Dec.4.@ 在文章中>2018),这个标题体现了“赛义德主义”的关键词( ),虽然卡齐姆的态度并非毫无保留,但很多学者从相对主义的角度解读赛义德是不争的事实。
德曼所做的是打着解构主义旗号的文学批评;赛义德所做的是打着相对主义旗号的文化批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他们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发表了题为“回归语言学”的文章。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它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就像很多优秀的文章直奔主题,不赘述一样,这两篇同主题的文章都留下了很大的讨论空间,吸引了很多人写文章讨论。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分享同一个话题,是因为他们都抗拒理论,警惕成见,坚持从语言入手,
(7)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的朴学与西方的语文学在细处容或不同的引申用法,施泰因克纳发表了题为“我们能从语言学中学到什么”的主旨演讲。学习方法对实现人类和平、和谐与幸福的意义”。乍一看,这令人惊讶。但仔细观察,它不仅是合理的,甚至是极其相关的。
德曼的“语言学”与赛义德的“语言学”密切相关。斯坦克尔纳显然与赛义德站在一起,在他的语言学道路之上,相对主义的旗帜正在飘扬。
虽然很多藏文文献都是古代文献,但在西方学者眼中,它们首先是来自其他文化的文献。欧洲无疑是目前具有崇高威望的主导文化。作者自觉拒绝欧洲中心主义,抵制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从语言的角度对藏学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西藏,而不是异域的、粗制滥造的、不合标准的欧洲文化,才能真正了解东方。这当然可以说是“有意义地实现了人类的和平、和谐、幸福”。特别是演讲地点在北京,听众主要是东方学者。西方学者从这个角度揭示了语言学的意义。
(8)
理论侧重于共性,而语言学侧重于个性。两者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联系。
在西方现代学术史上,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互相嘲讽,互相嘲讽。核心口号是将知识和研究对象的契合度和适用性与男女之间的浪漫约会进行比较。该理论从普遍主义出发,注重共性,适用范围广,但契合度低,因此被讥讽为“枣多,但要戴”。语言学从相对主义出发,注重个性,契合度高,但适用范围窄。到了一个极端,语言学家的知识和知识往往围绕着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几乎不可能让它适合别人,所以他们被调侃为“打扮得漂漂亮亮,却无处可去”,只是为了去)” ( ,
在具体的交流和认知过程中,理论方法和语言学方法是相互联系的。西方诠释学认为,他者的自我认识是从自我与他者的同一性开始,从对他人的自我服务开始。随着解说活动的深入,或者解说圈子的扩大,他们不断地发现和纠正自己不正确的先入之见,同时不断增强想象和理解理解的能力。
该理论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和问题,尤其是其预设和意识形态,更值得警惕。这就是所谓的对理论的抵抗。
(9)
“语言学”一词的范围也很广,包括古籍、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等。也就是说,传统的语言学后来被分化为几个现代学科。詹姆斯·特纳 (James ) 的现代人文被遗忘的源泉:语言学 (: The of the , 2014) 以一句著名的格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知道一件事。伟大的事件”开头,使用“一个”和“多”在其中引出了语言学与现代人文学科一源多流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特纳并没有讨论狐狸所知道的和刺猬所知道的本质不同。
狐狸和刺猬的寓言起源于古希腊的阿奇罗科斯 ( ),并因以赛亚·柏林 ( ) 的语录而广为人知。伯林认为,作家和思想家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别。一种是刺猬型: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连贯的,他们可以坚守一件事,应对一切,所以“知道大事”就够了。另一类是狐狸型:在他们看来,事物有其自身的原因,往往相互矛盾,需要一一把握,所以他们“知道很多事”。对于这两个品类,柏林是倾向于的,他更倾向于狐狸精。人们常拿典型的例子,马克思是刺猬,孔子是狐狸。
按照伯林的分析,从普遍主义出发,注重共性的理论家是刺猬;从相对主义出发,关注个性的语言学家是狐狸。
卡尔·莱尔斯《古典语言学家十诫》的第四条诫命是“不要徒劳地使用方法的名义”,现在看来有点“抵制理论”。
我曾经翻译介绍过西式校对,所以有人当面挑战我,说,请举个例子,一个中国传统校对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西式校对方法才能解决。我真的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真正的语言学家或语言学家都强调熟悉他们的研究对象。这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不是不给糖就捣蛋的方法。
比勒《语法家的艺术》:“如果古代的组织者缺乏校对的方法,但他们熟悉作者的语言,即使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也无法比拟;用 A 在 E 的话. 豪斯曼:“他们用自己的精髓来理解作者,因为他们与作者有着共同的精髓。”(《西方整理选集》,第 113 页注)
为熟悉古代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学者常说“在这里睡觉吃饭”“沉浸其中”。)”可以拍照。
只有这样的虔诚和专注,才能达到陈寅恪所说的“真悟”:“所谓真悟者,必游禅定,与立论古人同境,为坚持理论付出如此艰辛的努力,表达了一种同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回顾报告》)
中国普学与西方语言学在细节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精神上是相同的。
尼采曾经在“爱的语言”和“爱的智慧”之间徘徊。早年从事文字学研究,因市侩心胸狭隘、心胸宽广(《我们的文字学家》)而心碎。后来,他投身于哲学,1886年,他为自己的著作《黎明之光》(1881年第一版没有序,但在1886年第二版中增加了序)稍作争论。准确的评论儒家思想用英文怎么说,尤其是“慢”这个词中国的朴学与西方的语文学在细处容或不同的引申用法,特别合适。在当前人文社科项目快速发展、排期火热的形势下,尼采的这番话可谓是一剂提神药:
语言学是一门令人敬畏的手艺,它需要从业者首先做到——退后一步,从容不迫,保持沉默和缓慢——它是语言的金匠。冷静的技巧:这个手艺一定要慢慢来,小心翼翼地做,不能慢,不能成。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语言学。它具有最高的魅力和魅力,在当今的“工人”时代:无理的恐慌,急于“马上做事”。结束”——新旧书籍也是如此。但语言本身并不急于“把事情做好”。它教一个人如何读得好,即冷静、深入、专心、谨慎、深思熟虑,胸膛清晰儒家思想用英文怎么说,手指和眼睛灵活。
吴金华先生常说,在我们的业务中,我们需要聪明的人做傻事。这句话虽然肤浅,却有深意。
随便看看
- 2024-07-06朱熹: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理学思想家
- 2024-06-13天津红叶书院贾锡信先生讲学:儒道佛与古典文学的交融
- 2024-06-10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谋求新发展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资源?
- 2024-04-18文档介绍: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联系与渊源
- 2024-04-14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出世、谢世的文学品性辨正
- 2024-04-04张松辉:主持的科研课题有“元明清道教与文学”
- 2024-03-29李斌城:文学的灵魂就应该贯穿着唐代思想的几大渊薮
- 2024-03-05成卓华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知识
- 2024-03-01韩愈:哪位文学家是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人?
- 2024-01-27(知识点)中国现代学术的开端——《自话文学史》
- 2024-01-20基于佛理考察中国佛教文学思想史上的独特价值
- 2024-01-17:文学论文,儒家,和谐取向,社会哲学
- 2024-01-17“生态文学”是一种现代思想观念在文学领域的表现
- 2024-01-13(李向东)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与深厚的知识背景
- 2024-01-12邓乐:年第27卷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文学艺术
- 2024-01-11(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 2023-12-18(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 2023-12-18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名作,流传千古留下的文学价值
- 2023-12-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
- 2023-12-1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3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