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

每日一读|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一个问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相得益彰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方面的历史地位——心理结构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儒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地位,与他用理性主义重新诠释古老的原始文化——“礼乐”是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置于实践理性的控制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在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生活、伦理情怀和政治观念中实施理性指导,不进行抽象的推测。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这条儒学路线。这条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主义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中激进的人生观。

孔子并没有将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的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的境界,而是以亲子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以下选项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在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引导和消解这三者其中,情感不是针对异化的神学建筑和偶像符号,而是在日常的心理和伦理社会生活中表达和满足。这也是中国艺术和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西“论音乐”(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区别(一个强调艺术对情绪的建构和塑造作用,一个强调艺术的认知模拟功能和宗教的净化功能)情绪),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与理的结合,情与情的平衡,社会伦理本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不是苦行的压制,不是悟性的智力快感,也不是神秘。情感狂喜(柏拉图)或精神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提倡罪名,无不说明这一点。其中,除了与美学和艺术领域有较大关系和深远影响的儒家之外,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也应该发扬光大。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恰恰相反,与儒家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远离鬼神,可以说是知道”、“知道做不到”等),一方面,最后发展为荀子、《易经》等“乐观进取的无神论”(“驾驭天命而用之”、“天道健行,君子自强不息”) ,另一方面,它演变成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宗族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能夺君每日一读|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夫不能夺志”),一方面发展成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乱,贫贱不能动每日一读|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强不能屈服”)。一方面,它也演变成庄子的独立人格理想(“游走尘土,自由奔放”)。表面上,儒道分离,对立,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被动退却;但实际上它们只是相互补充和协调。不仅“帮助天下”与“自立自强”往往是后世士大夫相辅相成的人生轨迹,更是悲歌“身在江湖”“身在江湖”的大度与冷嘲热讽。魏缺”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和艺术。主意。但是在以下选项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儒家和道家毕竟是分开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性不虚则不能自美”在以下选项中属于儒家思想的是,那么庄子则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生产和外在效用,后者强调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性。如果说前者因其狭隘而实用的功利主义框架而常常对艺术和美学造成束缚、破坏和破坏,那么后者恰恰赋予了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烈的冲击、解放和否定。浪漫奔放的形象想象,激情奔放的情感表达,独特个性的追求和表达,不断为中国艺术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庄子虽避世,但并没有否定生命,而是抱着珍惜和珍惜自然生命的态度。这使他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审美态度充满了情感的光彩,正好可以补充和深化儒家思想。并且符合儒家思想。因此,老庄道家是儒家和儒家的对立和补充。

(出自《美史:先秦理性精神》,有删减)

标签: 儒家孔子儒道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