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梁思成(1901—王澍)
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梁思成(1901—王澍)
中国人已经使用全天然材料形成了可以持续数千年的弹性系统。这是一个可以激发未来的系统。正如林徽因先生所说,中国建筑有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直接进入西方的现代概念。然而,这种现代转型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全新的探索。
口语化|王舒
组织机构|高一丁
与西方建筑的发展相比,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都生活在中国建筑的自然发展和演变之中,但大多数人没有建筑史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处于建筑史的哪个阶段。中国建筑史的书写是怎么来的不同朝代的变化等等。这样一个概念的出现,需要学术界建筑史研究的介入。
在中国,根据现代或西方学者的说法,重塑中国建筑史的概念,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先生是先驱者之一,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人物。梁思成先生在研究中国建筑史时,参考了西方在欧洲的建筑史,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一个基本的话语逻辑来讨论这个问题:与西方建筑相比,什么是中国建筑的特点? ?
▲梁思成(1901—1972)
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其特殊的平面布局。现在看一栋楼,大家都会说造型怎么样,立面怎么样,平面怎么样。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理念。中国建筑是以院落为基本框架而形成的一组建筑群。它不是根据单个建筑物来讨论的。这是中国建筑中非常特别的地方。
▲北京四合院布局出自刘敦珍的《中国古建筑史》
今天,如果你看宋代以后的中国建筑,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你会发现基本上有两种院落。在强大的儒家礼制背景下,形成了一种院落。它有中轴线、分层次、有主从、左右对称、坐北朝南等。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故宫就很典型。寺庙也是这种模式。另一个系统,实际上具有很强的道家背景,是中国园林。花园的图案是自由和不对称的。也是一个院子,里面有山有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世界,就像一幅山水画。这两种院子的特殊布局应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艺术园,苏州明代小园林的代表,蔡小川/摄
当我们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平面布局时,它解决了世界上人们生活的一些基本问题。中国建筑有一系列的空间,从你出生、长大、结婚、生子等等,直到你死去,在一个典型的中国房子里,都会有这样的空间,它不仅告诉你在哪里你来自哪里,还会清楚地告诉你未来要去哪里,它实际上会给你一种文化意义。
我经常在中国的城乡地区进行研究。记得有一次我去杭州附近一个叫何家村的很小的村子,参观了一个很小的院子。院子有多小?也就是从院子到主屋的大门只有三米左右,就是这么浅的院子。再由正室门,至正殿及正室挂楹,深约三米。在这个深处,可以有八仙桌,也可以有两把太师椅。它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中国院子,但它仍然保持着一个非常庄严、有文化仪式感的空间。
▲中殿的中国传统村落,依然来自电影《卧虎藏龙》
中国建筑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环境之美。看中国的山水画,包括在真实的环境中,只要有传统的建筑,就和周围的山水、树木形成了特别好的关系,真的很像画。我住的杭州,很典型。城市的中心是一个湖泊,其中一半是风景,一半是房屋。什么是中国城市?从文化上看,杭州是最典型的模式,我称之为“半山水半城”。
关于城市的建筑状况,我经常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松的一幅《西湖画卷》来说明。图片很奇怪。整个城市都被忽视了。唯一能清楚看到的建筑是雷峰塔、保俶塔和几座较大的寺庙和塔顶。大部分建筑都是隐形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都笼罩在树林之中。美不美?这是中国的城市,所有的建筑都笼罩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景观和树木都有关系。这样的审美观念可能早在五朝或唐末就已经形成。西方古典纪念性建筑不同,将建筑表达为非常突出的形象。
▲宋立松《西湖古卷》,上海博物馆藏
我称之为自然而真实的建筑系统的第三个基本特征。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喜欢使用天然材料。建筑中最耐用的材料是石头。在中国建筑中,石头不是主要材料,主要材料实际上是木材。如果说结构是主体,那么中国建筑的主体结构就是木头,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木基体系。
当然,世界上很多地方其实都有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那么中国有什么特点呢?比较特别的是,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它是预制的,而且是用比较小的木头做成的,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
梁思成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最著名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唐代建筑。当时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两处地方,一处是佛光寺大殿,后来学者发现了南禅寺大殿。发现时 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梁思成(1901—王澍),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非常兴奋,因为木结构的建筑更容易腐烂,而且按照一般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的系统。
▲1937年,梁思成在佛光寺正殿合影
像山西瑞城的永乐宫一样,建于元代,已有700年的历史;天津蓟县的独乐寺、河北正定的龙兴寺都是宋辽时期的建筑,已有900年的历史,山西应县木塔也有900多年的历史。距唐代佛光寺、南禅寺已有千年历史。当你想到它时,这是一个奇迹。什么样的制度可以让腐朽的木结构建筑存在千年?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我们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是最可持续的。它可以存在数千年,它是由木头制成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
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非常好的预制保护系统。中国古代建筑师在建造这个系统时,对建筑的材料考虑得很周到,比如它们怎么能长期存在?如何得到保护?如何更换?设备系统不仅建得快,而且有一句成语“偷梁换柱”,意思是在建筑物维修的时候,梁断了可以换一根,柱子坏了也可以换。它被破坏,而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可以实现。我们还听到过一句话,“房子塌了,房子不会塌”。也就是说,即使发生地震,墙壁倒塌,房子的骨架还在。
就南北而言,大致有两种类型的木制建筑系统。一种是北系,我们称之为提梁结构,其中梁放在柱子的顶部。一般来说,柱子和梁都比较厚。比如在北京的故宫,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张图片。在南方,最典型的形式称为斗式结构。一般来说,梁不是支撑在柱子上,而是像一个编织体。如果它通过列,则列会相对更多。当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仅有这两种体系,还有干式结构等结构。北方有这样的建筑,尤其是东北林区。
仅这两个类别不足以描述中国建筑的特点。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斗公制度,在这个制度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从唐代到宋代,斗拱系统是一种真正的功能。斗拱置于柱顶,屋檐向外延展,下雨时保护木结构不受雨淋。
记得我学建筑的时候,对唐代建筑印象最深的是梁思成先生看到佛光寺大殿时说的8句话:深远。”如果有机会去佛光寺的场景一定会被震撼到,因为它的斗拱真的很大。
▲夕阳下的佛光寺东殿,王旭华/摄
宋唐造型还是比较接近的,但相对来说斗拱的材质开始变小,檐口的深度开始变浅。元朝发生了真正的大变化。再看元代的建筑,尤其是之后的明代建筑,斗拱已经不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变小了。元代以前中国建筑的斗拱制度都是真实的,但元代以后,斗拱就变成了假的和装饰的。
依托完整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今天,建筑是一个专业领域。学过建筑的人懂建筑,学过建筑设计的人可以设计建筑。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礼部官员等一些伟大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决定了建筑的布局等一系列设计问题,他们对建筑的整个结构非常了解。就像中国的语言系统一样,中国古代建筑属于一个整体的社会系统,每个人都非常了解它的结构和文化内涵。
我经常举例说明当时人们对建筑的了解程度。当我们翻阅汉史书和《史记》时,会看到霍去病大获全胜,武帝赏赐他四百多间房屋。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一个房子的“一个房间”可以作为一个计量单位。我可以奖励你400多间房子。您将确切地知道这 400 座房屋有多大以及它们的样子。您无需再添加任何内容。规定。整个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建筑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建筑中非常特别的地方。
第五个特点是中国建筑的特殊材料、肌理和肌理。现在,人们经常取笑现代建筑师,说建筑师不喜欢颜色,建筑都是灰色的。其实是有特殊原因的。比如,为什么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就没有那么鲜艳了?因为文艺复兴想要复兴希腊和罗马,重塑美学。他们在研究希腊时发现,卫城全是白色的,所以现代建筑最喜欢的颜色是白色。至于古罗马的建筑,都是一片废墟,没有别的颜色。
▲古罗马城市遗址
考古学家会告诉你这是一个误解。其实希腊的建筑是有颜色的,只是因为时间的流逝,颜色已经被冲掉了,所以大家看到了都以为是白色的。而这种审美情趣一旦形成,大家就会习惯性地使用。
当然,还有一点。西方现代建筑话语体系形成时,实际上受到东方,尤其是中国建筑传统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日本建筑实现的。使用天然材料,偏爱黑白两色,这种在日本建筑中非常简单朴素的材料和做法,已被西方现代建筑视为基本原则。日本形成这样的语言体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代从宋朝与中国的交流中汲取的朴素美学。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传统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的发生。
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材质和质感。中国建筑中使用的材料大多是天然材料,如木材、泥土和砖块。事实上,它们都是可再生的天然材料,构成了全天然材料的体系,一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质感。 .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颜色。色彩丰富,甚至华丽,这是中国建筑的传统,在官方建筑中基本保留。比如最早记载建筑的书,宋代的《建筑法式》,就完全保留了彩画,与故宫所见的彩画体系基本相同。色系大约有五种,从色彩特别丰富的“五彩衣”,到最纯净、最纯正的绿色“磨玉”。中国的建筑一直都是那么丰富多彩。
▲吴梅绘制的宋代“五彩”彩绘复原速写
这里当然会有变化。比如我们看宋代的《千里江山》,你会看到建筑是黑白的。这样的。怎么可能变成文化概念?其实,这直接关系到儒家的兴盛。 “凡事低人一等,唯读书高”,基本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书生的居所。
当然还有一个我们以后很少见到的系统,比如这个只保留木材本色的系统。这应该与晚唐至宋代佛教禅宗文化追求更为朴素、自然、直接的形象有直接关系。随着明代禅宗在中国的终结,禅宗传入日本。在中国人的世界里,这种审美是很少见的。现在江南还有农村民居,保留了原木色,应该是宋代文化的遗迹。
中国传统建筑中隐藏着怎样的现代道路?
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与现代建筑体系是什么关系?
我们所说的现代建筑体系完全建立在欧美等西方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人用全天然材料形成了一个可以延续千年的弹性系统,这是一个可以启发未来的系统。所以,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讨论,其实很多都是关于未来我们的生活应该向哪个方向转变。这不仅是一个重新肯定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在梁思成先生《影像中的中国建筑史》的序言中,林徽因先生提到,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体系的最大特点是装配式的,装配式建筑是现代的当时西方正在探索的建筑模型。因此,林徽因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传统建筑从西方的角度来看是现代的,所以中国建筑有特别大的机会直接进入西方的现代观念。
然而,林徽因先生在1930年代的“幻想”直到今天才得以实现。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木材是天然材料,不是工业材料,变形比较大。中国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将自然变形的材料制成了高度精密的预制系统,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变形的材料很难量化。中国人通过工匠的技艺,将弹性、可变形的材料制成系统。世界上没有第二种文化产生了这样的系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个系统向现代系统的转变不会自动完成,需要新的探索才能成功。
▲1933年,林徽因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梁架上
如前文所述,从唐宋到明清,木结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如此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以更直观的“屋顶”为例。关于中国屋顶的形式至少有两种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争议。一种是“飞鸟”,像鸟的翅膀一样飞翔;还有一种说法是帐篷中的帐篷。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从唐代到宋代,我更喜欢它是一个“飞鸟”制度。和翅膀一样。从宋代开始,建筑的屋顶开始向高耸的方向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又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
▲历代木造宫殿面貌的变化,来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
我个人认为元朝是发生这种变化的过渡时期。帐幕的美学实际上是在元代通过蒙古人的文化传播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描绘元上都景象的画作,都是用帐篷搭起来的,像紫禁城一样的结构,中轴线非常清晰。当然,建筑就像一个帐篷,高耸入云,很像明清的紫禁城。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实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一些新的东西,而这些变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很明显。所以明代紫禁城并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因为宋元战争之后,之前的传统实际上被打断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明朝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次伟大复兴。明代的北京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等中国经典书籍的记载,再叠加元代原有的布局。取代自然形成的中国建筑传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规划城市。
如果你想学习建筑,无论是作为年轻人还是作为建筑爱好者,中国都是世界上学习建筑的最佳地点。因为我们保留了一千两千甚至更长更完整的关于建筑发展的线索,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有如此丰富的传统,你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建筑的演变。
如果以上内容是在与西方建筑比较的前提下谈中国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那么为了找到一条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转变的路径,我认为更有必要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看法和看法,包括对这个话语体系的描述,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建筑的记载并不多,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中国人喜欢写历史,中国是一个有历史的大国,但我们从来没有过建筑史。我们根据历史沿革对建筑进行梳理和记录。这样的书籍和文章不见了。所以说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建筑史,因为以前真的没有这样的建筑史书。
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建筑发展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建筑的发展实际上与中国非常相似。建筑在历史中自然演变,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开始有了反思的自觉,重新研究建筑史。他们通过寻找纪念碑来证实,并开始看到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废墟,这一传统一直发展到 18 世纪和 19 世纪考古学的兴起。所以,他们的建筑史其实是学术成果,不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建筑史,而是今天新编纂的建筑史。梁思成先生的这部作品也是典型的建筑史新汇编。
先生。梁思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了碰撞。看了林徽因老师写的序言中的一段,很感动。那是1930年代初,她用一种很伤感的语气说,当时像上海这样已经开放的港口,在拆除中国传统建筑的同时,也在重建一些西方建筑。 ,她甚至认为它可能要整体崩溃了。面对这样的危险,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正在发声。
▲黄鹤楼起火后,“警钟楼”在原址上重建,外观为洋楼
其实,当时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几乎完整保存,只是零星发生。而当我们在不到一百年后重读这段话时,会发现林徽因先生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中国传统建筑,曾经完整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已经彻底崩溃。那么让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它与我们的建筑研究有什么关系?
在西方传统中,古典建筑史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宫殿、教堂等大型纪念性建筑,而房屋等内容,在西方建筑史上并不是重点内容。同样,还有城市和花园。而关于建筑本身,基本上把建筑当成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事实上,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有很大不同。它不仅是官方的宫殿和寺庙,也是建筑艺术的成果。中国民间建筑的内容非常丰富,这在西方建筑史上是不可能的。相对比。例如,至少在宋代,中国的民居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可惜的是,民间建筑在建筑史研究的主要视野中并没有很长时间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所以中国民间建筑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这尤其令人痛心。
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城市。今天我们经常谈论如何提高城市化率。每次听到这种说法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我都觉得特别可笑 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梁思成(1901—王澍),因为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大规模全国城镇化体系的国家。历史上,中国的每座城市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是西方城市无法比拟的。在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旧城的破坏。从拆除城墙开始,中国所有的城市都会被摧毁拆除,然后追求城市化,这是一个特别匪夷所思的误解。
因此,我认为通过研究中国建筑史,应该能够形成一种反思,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的价值及其对中国现代建筑未来探索的启示。
回顾过去的文章:
结束
—感谢阅读,本文结束^▽^—
随便看看
- 2024-07-16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解决欠薪问题,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 2024-05-29智慧工地:实现建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简单化管理的必备系统
- 2024-05-29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与优势
- 2024-05-13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是什么?
- 2024-05-12《三字经》中耳熟能详的句子,你知道吗?
- 2024-05-12道家执政时代,文景二帝都过着俭朴的生活
- 2024-05-11嘉德秋拍预览|《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 2024-05-11在这里,读懂中国民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
- 2024-04-25辛克丁:中国古建筑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与中国哲学筑
- 2024-02-04从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美学
- 2024-01-27儒家文化对传统木雕花板题材的影响(基金)
- 2024-01-27中国传统家具传承与创新初探(J)民族艺术
- 2024-01-27鲁作家具的起源、特点及其代表的山东民俗文化
- 2024-01-11世界读书日宝藏邀请3位艺术家分享阅读故事
- 2024-01-10国美2019年“文博综合”考研真题,探寻奥秘与逻辑框架
- 2023-12-21东晋建筑的历史背景、美学价值、对后世的影响
- 2023-12-06西藏民居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帐篷
- 2023-06-04思越木结构|古印度佛教艺术与建筑的起源
- 2023-06-04上海市长龚正: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国际文化大都市软实力
- 2023-06-04进门玄关挂什么画好四款超人气进门玄关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