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价值观的两个“仁”与“礼”

儒家价值观的两个“仁”与“礼”

这个问题,涉及对儒家核心价值的认识。儒家价值观最核心的东西有两个:“仁”与“礼”。孰为重?不同学者、不同时代、不同流派有不同观点。

一、孔子:仁重于礼

孔子推崇仁与礼,但仁在孔子眼里应该是更本质一些。

礼,据说是周公所创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到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礼所规定的具体制度规范,已不可能再应用于社会实践。人们开始寻求礼背后蕴含的精神实质,礼逐渐与仪脱离,而成为文明的象征。

孔子明确把仁规定为礼的内在价值,强调外在的礼制必须以仁为内涵,否则只是形式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仁与礼以外,孔子还提到过其它许多价值观。如他曾以圣与仁并举: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圣才是孔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子贡问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不算仁的时候,他说: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可见,圣的境界是连尧、舜达到都有难度的,遑论普通人了。仁与礼则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当然也很难),所以他谈论的重点在仁与礼。他又曾以仁、智、勇并列,说“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以知(智)、仁、庄、礼并列 ;以孝、悌、谨、爱、信与仁并列 ,等等。但这些价值观念在孔子那里都远不能和仁与礼的地位相比。

二、孟、荀之争

孟子继孔子之后,将仁发挥为仁政,作为他的政治主张;又大大提高了义的地位,以之与仁并举,故有“孔仁孟义”之说。

孟子把仁、义、礼、智四者连用,并认为四者皆发源于人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另一处,他明确指出,四德是人所固有的: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他认为,统治者能够不失其赤子之心,发挥人之善性,便可达致仁政。

荀子则于仁、义之外,特别强调了礼: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

他认为,人们的思想、生活、交际、治国都要遵行礼: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故他最为重视礼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又把仁、义、礼、乐作为一个贯通的价值体系,指出:

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

荀子认为,仁、义、礼是相互倚重的,但礼更为接近道。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复兴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吸纳了法、墨、阴阳各家的思想,对儒家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汉书•董仲舒传》),“五常”的提法遂为后人广泛接受,影响甚大。

王充也讨论过五常之道,对五常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五者各别,不相须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者;有礼人,有义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仁者未必礼,礼者未必义。(《论衡•问孔》)

他的结论是,五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汉代以后,儒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逐渐下降,释、道则在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风头超过儒家。直到宋代,儒学再次复兴。复兴的过程也是理论重建的过程,这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对儒家伦理体系的阐释与整理。李觏与朱熹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路,最具代表性。

三、宋代的争论:李覯vs朱熹

1、北宋学者李觏以礼的概念整合了儒家伦理价值体系。他指出:

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曰乐、曰政、曰刑儒家思想的仁和礼儒家思想的仁和礼,礼之支也。而刑者,又政之属矣。曰仁,曰义,曰智,曰信,礼之别名也。是七者,蓋皆礼矣。

儒家价值观的两个“仁”与“礼”

可见,李觏所说的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仁、义、智、信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关于礼的来源,李觏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李觏指出,礼产生于人类的自然需要:

夫礼之初,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也。

李觏设想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人们完全依靠自然界来抵御饥渴寒暑,但自然界不能提供足够的物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后来圣王出现,教会了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畜禽、烹制饮食、缝制衣服、制造器皿、建造房屋宫殿等,使人们摆脱了饥渴寒暑的威胁。

满足温饱之后,人们还需要过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因为“夫妇不正,则男女无别;父子不亲,则人无所本;长幼不分,则强弱相犯”,“君臣不辨,则事无统;上下不列,则群党争”,“人之心不学则懵”。于是圣王又教导人们结成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等社会关系,并为维护这些关系而规定了婚姻、孝悌、朝觐、庠序、宾客、死丧、祭祀等仪节。

这一套的礼制保证了人们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活。而为保证人们遵行礼制,乐、政、刑等制约机制就成为了必要。乐是音乐,包括乐器和音律,其作用是引导人们遵守礼,“人之和必有发也,于是因其发而节之”。政即政府及其管理制度,其作用是督促、强制人们遵守礼。因为人们长久地处在“大和”的状态下,必然会在守礼方面出现懈怠。圣人于是“出号令,立官府,制军旅,聚食货”,通过政府管理行为督促人们守礼。刑即刑罚儒家价值观的两个“仁”与“礼”,其作用是惩罚性的。如果人们不遵守礼,又不听从政府的号令,那么就要动用各种刑罚进行制裁,因而刑也可以看作政的延伸而从属于政。乐、政、刑三者都是为维持礼的运转而设,是“同出于礼而辅于礼者也”,因此李觏以乐、政、刑为礼之三支。这些可以说是礼得以产生的客观方面的因素,或曰社会生活基础。

举凡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要素,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国家机器、法律制度、道德原则等诸方面,都被李觏纳入到了礼的名下。外延越广,内涵越少,故李觏说:

礼者,虚称也,法制之总名也。

李觏对礼的这种阐释,被韦政通先生称作“膨胀性发挥”。韦政通先生认为: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礼作为建构思想的准据,并把礼的功能作膨胀性发挥的,先秦的儒家中有荀子,宋明新儒家中有李觏。李觏是儒学复兴初期,第一个使礼占一重要地位的人物。

李觏用经过“膨胀性发挥”的礼,把仁、义、智、信这些价值观念统一起来;但它们在礼的框架中处于最高层,所以李觏又把它们作为与礼的同等层次的概念,称其为“礼之别名”。

2、朱熹:仁、义、礼、智,“仁无不包”

朱熹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也是在一个大的体系中展开的。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以太极、理、气等概念为核心,建立起了一个庞大而又精致的理学体系,说明宇宙生成、社会发展、天地鬼神、心性情意、伦理道德等几乎涉及人类文明所有方面的问题,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过李觏。

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所谓太极,并非是在万物之先有个独立的物,实际上太极就是天地万物之理。由理生出气,“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和气的关系,既相互区别:

气虽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则理管他不得。

它们又互相依存: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在论述儒家价值观体系时,既用四德(仁、义、礼、智)说,也采五常(仁、义、礼、智、信)说。无论四德还是五常,朱熹都是以仁为最重要者,如他说:

以先后言之,则仁为先;以大小言之,则仁为大。

又说:

百行万善摠于五常,五常又摠于仁。

朱熹写过一篇《仁说》,专门解释他对仁的看法。他认为:

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

人之心来源于天地之心,人之心是天地之心的反映,故两者有相同的结构。天地之心为“坱然生物之心”,则人之心为“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天地之心有四德,即元亨利贞,元统摄其它;天地之心四德的发挥,表现为春夏秋冬,而春之“生气”贯通四季。相应地,人心有仁义礼智四德,仁包含其它;四德的发挥,就表现为爱、恭、宜、别之情,爱即恻隐之心包含其它。由此,仁、义、礼、智四者,“仁无不包”,可以用“仁”来直接描述人心,正如孟子说的“仁,人心也”,举一仁而四德都包括在内了:

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

可见,仁作为道,是贯通天地与人之心的。人得之于天地,先天具有,如果能够体察之、保有之,则“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朱熹认为,这是孔门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的原因。

四、仁、礼之间:社会治理思路的不同取向

今人看来,仁、义、礼、智、信(或者更多的传统道德观念)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儒家思想的仁和礼,并无多大现实意义。笔者更多认同王充的看法:各种道德价值观念之间并无实质的联系,毕竟价值观念的判断从根本上取决于主体。而且,两人所用的方法主要都是类比论证。无论他们将价值体系归于礼或仁,都经不起现代逻辑的认真推敲。但从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分析、辨疏,可以窥见儒家内部关于社会政治思想的不同理路、取向。

孔子重仁也重礼。礼代表的是外在的制度,仁则是内在的德性。不过仁的价值更为本质一些。

孟子发展了孔子重仁的一面,并把人性作为仁政的源头儒家价值观的两个“仁”与“礼”,认为发挥人性之本善即可行仁政。

荀子则发展了孔子重礼的一面,强调了外在约束的重要,隆礼重法。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成为法家的代表,从学术思路上讲,也是其来有自的。

到了宋代,在儒家思想内部继承了荀子理路的,自然非李觏莫属,正如朱熹接续了孟子的理路。

这两派对儒家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归纳,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

本文作者写朝闻道写作社群成员。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