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读书人为何背不上“四书”?(深度好文)
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
只要囫囵吞枣地念,囫囵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
这些也是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古人讲究次序,讲究过程,不急于求成。
事实上,四书”与“五经”都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我们习惯地将二者合称为“四书五经”。
对普通人来说,往往给人的感觉好似“四书”之名早于“五经”之名。
其实不然,“五经”之名于中国问世,始于汉武帝时期。
“四书”之名问世于中国,始于宋朝绍熙元年,这样算来“五经”之名比“四书”之名的出现大约要早1000多年。
但如果以“四书五经”任何一部书的成书时间计算,每一部距今都有近2500年之久。
试想,能有几部著作像“四书五经”一样,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呢?
1四书讲些什么?
古代读书人往往可以无旁骛地走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此点甚为重要,它不仅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所宣扬的核心思想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也是“四书”受到统治者推崇和被钦定为科考书目的重要原因。
以“三纲领,八条目”为基础,可推理出儒家“内圣外王”的重要思想。
要平定天下,就先要治理国家。
要治国,先要齐家;要齐家,先要修身;要修身,先要正心;要正心,先要诚意;要诚意,先要致知。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国古代读书人为何背不上“四书”?(深度好文),它是元明清三代钦定的儒教经典。
具体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目,与《论语》《孟子》合为一书,始于宋代。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受时代思潮影响,厌弃汉唐经学咬文嚼字的学风,批评汉唐诸儒曲解古圣的真义,以至儒家学问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变成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或咬文嚼字的死学问,而不是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他们从禅宗那里受到启发,也假设了一个历圣相传的“道统”,声称这个“道统”由孔子经曾参一直往下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有志向的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
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说白了,《大学》论述的是古代大学阶段如何修身治国之道。
朱熹
《中庸》则是讲儒家所谓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欠缺,不突出也不失常,追求不偏不倚的处世哲学。
这两部著作和两篇单篇文章早在先秦就已有了,但其时尚无“四书”之名。
从儒家的经典著作说,五经易书诗礼春秋的专业性相对较强。
2朱熹把这四种古代文献集注成《四书》,是为了方便读书人探究圣人本意,也是成人学习修养的一个完整体系
朱熹以“欲直得圣人本意”的目的,把这两本书和两个单篇汇刻在一起,并为之作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
当然,也有叫《四子书》的。
这以后就有了“四书”的名称。
朱熹认为这些书是能直接探究“圣人本意”的最好的材料,而且,其内在也构成了一个成人学习修养的完整体系。
可见,到了北宋,理学家才进一步把这四种最直接探究圣人本意的材料编在一起,作为最基本的教材,这才有了四书的名称。
事实上 四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自朱熹把这四种材料集注成《四书》,此后它就成了青年人的必读书。
从南宋到清末约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四书直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和读书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可以说《四书集注》也是朱熹思想的代表作。
但是,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一些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
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是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已经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事实上中国古代读书人为何背不上“四书”?(深度好文),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起的。
朱熹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
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总而言之,朱子祖述二程的观点,特别是尊崇《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使之同《论语》并列。
孔子
朱子认为《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四者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子、子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则是这一道统的继承者。
古人所谓的道统,说白了就是有点类似现代人的系统思维,四本书就是一个治学治国平天下的一个系统知识体系!
一起探讨《四书》背后的历史故事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随便看看
- 2024-05-17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四书泛舟,人间清欢
- 2024-05-05周易预测摇卦准吗 古代读书人从小必要学习“四书”、“六艺”
- 2024-04-25:《四书》是中国人必读的书
- 2024-04-21(深度好文)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的时间!
- 2024-04-19(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精彩目录目录分析内容摘要
- 2024-04-12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深度好文)
- 2024-04-12道家讲究自然,崇尚朴素无为!(深度好文)
- 2024-04-09儒家智慧语典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深度好文)
- 2024-04-07南怀瑾老师:儒家不会被摈弃(深度好文)
- 2024-04-04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深度好文)!
- 2024-04-01南怀瑾老师:道家思想,无名先天!(深度好文)
- 2024-03-30(深度好文)道家思想:追求真实自然的人生境界
- 2024-02-27儒、释、道三十而立(深度好文)
- 2024-02-13真正读懂《四书》的人不多,能将它讲透且好读好懂
- 2024-02-12迟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早读书,晚读书,早晚要读书
- 2024-02-11佛家禅语故事 宽容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深度好文)
- 2024-02-06不需要让自己像金子一样贵重(深度好文)
- 2024-01-31“佛系”才是人生的常态啊!(深度好文)
- 2024-01-23道家思想特征 阅读名著中的精选3篇读书笔记,值得收藏!
- 2024-01-22南怀瑾老师:舍得,无舍哪得?(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