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国外学界一直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这一看法虽并不准确,却道出了儒家对伦理的重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确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曾子的“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先秦儒学已经通过内省式的修炼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但其具体的修身方法已不得而知。面对佛教的挑战,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重点从本体论、功夫论两个方面发展儒学,不仅使宋明理学兴起,而且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家修身方法。

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修身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

《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修身的效果。统治者需要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普通民众需要通过修身实现齐家。因此《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都应该以修身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根本。《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告诉齐景公,搞好政治的关键是,国君像国君、大臣像大臣、父亲像父亲、儿子像儿子。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概念来描述,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国家政治自然就搞好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孔子也是在告诉齐景公达到这一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君要像君,臣就会像臣;父要像父,子就会像子。具体而言,国君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臣下就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理顺了社会关系;父亲如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儿子就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就理顺了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亲属关系和谐,这个社会自然是和谐的。为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统治者首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所有领导者、管理者都应该以修身为本,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大学》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意思是,搞好品德修养就能理顺人脉,有了人脉就能拥有资源,有了资源自然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发挥财富的功能,对自己有用。用财富做什么?“仁者以财发身”,就是用财富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反过来说,想要实现人生事业、成就、境界的巅峰状态,活着令人景仰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死后令人怀念,不名一文肯定是不行的。想赚钱,没有资源肯定是不行的;想得到资源,没有人脉肯定是不行的;想拥有人脉,没有美好品德肯定是不行的。怎样才能拥有美好品德呢?在儒家看来,就两个字,“修身”。可以说,修身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方法,想走向成功的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修身方法源于“日用平常”

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古人认为,《大学》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儒家具体的修身方法,但对这八个字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也成为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的两派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分水岭。朱熹曾说:“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两三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物。”按照朱熹的理解,格物致知,就是对事物进行终极式的研究,把里边包含的“理”彻底弄明白。而在这个过程中,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就是诚意正心。因此,朱熹提倡的修身方法的核心是“即物穷理”,在具体操作层面他提倡的是读书,因为古圣先贤的著作就是学习格物的指南,先把书中的道理读明白,再拿书中的道理去印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豁然开朗,人生的所有事情就都明白了。同时,朱熹也非常强调静坐,这是二程以来的传统。当弟子问及如何践行时,程颢的回答非常简单,“且静坐”。程颐也提倡静坐,“伊川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朱熹讲到修行的精进时曾说:“人若逐日无事,有见成饭吃,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后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就成为朱熹的名言,可以说,这是对程朱提倡的修行方式的精确概括。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格物的物不是指所有的客观事物,而是指与人身、心相关的那一部分事物,格物格的不是外在事物,而是人自身。王阳明将“格”理解为正,格物就是端正人生的事务。致知的知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王阳明认为就是孟子说的“良知”,作为阳明心学的著名理念“致良知”,实际就是《大学》说的“明明德”。通过端正人生的事务,恢复人的美好本性,这就是格物致知。因此,在修身方法上,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事上磨炼”。《传习录》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由此可见,王阳明提倡的修身方法,就是在处理人生的每件事务时都要时时提醒自己诚意正心,端正思想、端正态度。应该说,王阳明提倡的修身方法体现了儒家的“日用平常”,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修正自己,将人生的事务处理得恰到好处。

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

修身思想具有现代意义

明清两代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后,儒学逐渐流于僵化和空疏,儒家的修身更倾向于本体论层面,与现实问题脱节,才导致“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可以说,后代对儒家迂腐、无用等误解,儒家自身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通过修身实现社会、国家的和谐以及个人人生的成功,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实际上,仁义二字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义者宜也”,所谓仁义,就是以对他人的爱为出发点,追求处理问题妥当、适宜。曾子之所以强调“忠恕”,所谓忠,就是尽心尽力,凡事尽心尽力才能处理得妥当、适宜,才能达到《周易》讲的“敬慎不败”的效果,这样的人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着“仁者爱人”的精神。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儒家提倡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是由近及远的,所以孟子才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首先从自爱开始,在生活中落实廉耻就是自爱,可以说,廉是在物质层面的自爱,耻是在精神层面的自爱;自爱之后先是爱最亲近的人,就是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这就是孝悌;怎样体现孝悌廉耻呢?要忠,凡事尽心尽力;要信,与人交往讲究诚信;要礼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所做所为要符合社会规范;最后才能实现义,将人生的事情都处理得妥当、适宜。

我们可以发现,宋明理学提倡的修身方法,即端正思想、端正态度,以求将人生的事务处理到完美,正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端正人生事务的出发点恰恰体现“仁者爱人”南怀瑾老师: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孔子是怎么来的,而其归宿则是“义者宜也”。可以说,这种精神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这就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需要熔铸于其中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儒家修身方法的闪光点,并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这才是儒家思想和儒家修身方式的现代意义之所在。

(作者系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