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版《百家争鸣》

(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版《百家争鸣

共1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复习掌握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补充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百家争鸣的原因、各派代表及其主张、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复习课,帮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认识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2学情分析

我们高二文科班小组是提早进行高三一轮复习。我所教的是文科特尖班。我们班的基本学情是:

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课文深度理解不够。

高考真题训练不够。

规范大题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出现焦虑、浮躁的情绪。

3重点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目前已经复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那么大家还记得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对,我们今天开始复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下面请各小组分组探究。

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是什么?假设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请将你的主张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师生活动:课堂点评】

探究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生整理主干知识】

㈠、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版《百家争鸣》,学术逐渐下移。

㈡、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㈢、代表及其主张:

儒家:

春秋:孔子:

1:政治学说:

仁:爱人

德: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礼:克己复礼

2:教育、文化成就

首倡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整理 “六经”

战国:孟子

1 仁政

2 民为贵

君为轻

3 性善论

荀子

1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2 君舟民水

3 性恶论

道家:

春秋:老子

1 世界万物的本原“道”

2“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祸福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法家:韩非子: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有何异同?(略)

教师温馨提示:

【易混易错】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4.“民贵君轻”的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学生活动:口头展示】

探究二:

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期,做了一名诸侯王,你会采用哪一派的主张?

【师生深化课文】

1.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故历代都不受重用。

2.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教师学法指导】

用“一、二、三、四”概括“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探究三: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三、从不同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4、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师生总结: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活动3【活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各小组分组探究。

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是什么?假设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请将你的主张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师生活动:课堂点评】

【学生活动:口头展示】

探究二:

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期,做了一名诸侯王,你会采用哪一派的主张?

【师生深化课文】

【教师学法指导】

用“一、二、三、四”概括“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探究三: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师生总结: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活动4【练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堂拓展训练单】【2007-2014年高考题特选】

一、高考选择题演练

1.(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3.(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4.(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及其政治思想,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6(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7.(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8.(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活动5【测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能力提升题或拓展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版《百家争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活动6【作业】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后复习本课知识,归纳总结基本考点,设计一棵“本课知识树”。

本课反思:我学到了什么?我还用什么不懂?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目前已经复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那么大家还记得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学生:儒家思想。

对,我们今天开始复习: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活动2【讲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下面请各小组分组探究。

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是什么?假设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请将你的主张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师生活动:课堂点评】

探究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生整理主干知识】

㈠、原因: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

㈡、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㈢、代表及其主张:

儒家:

春秋:孔子:

1:政治学说:

仁:爱人

德:统治者要以德治民

礼:克己复礼

2:教育、文化成就

首倡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整理 “六经”

战国:孟子

1 仁政

2 民为贵

君为轻

3 性善论

荀子

1仁义、王道, 以德服人

2 君舟民水

3 性恶论

道家:

春秋:老子

1 世界万物的本原“道”

2“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祸福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庄子: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法家:韩非子: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及其政治思想,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有何异同?(略)

教师温馨提示:

【易混易错】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的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4.“民贵君轻”的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的观点是荀子提出的。

【学生活动:口头展示】

探究二:

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期,做了一名诸侯王,你会采用哪一派的主张?

【师生深化课文】

1.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故历代都不受重用。

2.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教师学法指导】

用“一、二、三、四”概括“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探究三: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三、从不同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主张社会有序,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份,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方面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东西文明对比角度: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4、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师生总结: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活动3【活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各小组分组探究。

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是什么?假设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思想家,请将你的主张简要展示到黑板上。

【师生活动:课堂点评】

【学生活动:口头展示】

探究二:

假如你穿越到战国时期,做了一名诸侯王,你会采用哪一派的主张?

【师生深化课文】

【教师学法指导】

用“一、二、三、四”概括“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探究三:我们可以从哪些视角认识“百家争鸣”?

【师生总结: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活动4【练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堂拓展训练单】【2007-2014年高考题特选】

一、高考选择题演练

1.(2007·广东单科·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3.(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4.(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及其政治思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6(2012·海南单科卷·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7.(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8.(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活动5【测试】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能力提升题或拓展题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活动6【作业】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后复习本课知识,归纳总结基本考点,设计一棵“本课知识树”。

本课反思:我学到了什么?我还用什么不懂?

Tags:1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形成,多媒体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