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解析:“性”与“天道”二者都属于
文化历史解析:“性”与“天道”二者都属于
#文化历史解析#
“性”与“天道”二者都属于中国传统儒家哲学之中的形上存在,“天道” 指形上之“天”的运行秩序与内在法则,“性”则是“天道” 落在“人”这一属性上的先天规定性。
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将天人之间的存在问题转化为天道和人道的问题,并探究人如何尽心、知性而知天。
形而上的“性”与“天道”
“性”和“天道”之间的关系牵涉到“人”和“天”这两个主体。在传统儒家哲学中,这一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最初,“天人合一”是一种神学思想。在史前时代,伏羲创八卦,后又演变为六十四卦,以卜筮和卦辞作为沟通天人的桥梁,希望借此实现天人相合。春秋战国时期,神学观念淡化。孔子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造,将其中的神学倾向削弱,更多转化为存在论的内涵。孔子依然保留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立场,但对其理解有所变化。
孔子更多从“人合于天”的角度进行诠释,不再将“天人合一”寄托于天之崇高维度与天神信仰,而是更多强调人世奋斗修养的作用。“成人”与“合天”是统一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则知天也”,这意味着在实现人自身品格即“仁”的过程中,即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在此基础之上,后期儒家也对人的修养理论进行了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在政治领域上运用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说,天 人合一观念由此成为论证封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
宋明时期,理学和心学两派对“天人合一”也有不同理解。理学以“理”为本原,强调人通过服从于理来实现天人合一;而心学以“心”为本原,认为人性即天性,“存天理,致良知”,通过个体对自身的实现来达到天人合一。
归性而知天
在古代儒家的理论中,贯穿始终的核心观点是,人需要通过与天的协调来实现自己,以道德修养回归于“性”,从而“知天”,实现“人副天数”文化历史解析:“性”与“天道”二者都属于,达到与天合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性”与“天道”问题也更加明确。《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对“性”与“天道”的解释也是不明确的。
当天道之“性”落在每个人身上时,每个人便具有了不同的个性。由于“性”与“天道”的崇高,人作为特殊存在很难真正达到这一境界孔子儒家思想人生哲学,因此被称为“不可得而闻”。但人性并非与天道和天性完全分离,因为人可以自身的实践努力,在现实行为和选择中不断创造自己,通过合乎道德的行为,逐渐符合天道的内涵,通过对自身生命进行体悟和表达的过程,逐渐实现自己本真的“性”。
孔子谈“天道”
在孔子时代,儒家哲学中并没有像现代哲学那样出现“理论思辨”的内容,关于“天道”的形上构建的内容也很少。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后附《论语词典》中统计,《论语》文本中“性”只出现过一次,即《论语·阳货》中子曰:“性相近孔子儒家思想人生哲学,习相远也”。《论语》中言及“天道”也不多,《论语·为政》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及《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在《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罕言利与命于仁。”而从《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形而不与二三字者,是丘也。”及《论语·阳货》中“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很少以理论阐释的方式向学生解释“性与天道”的内涵,而是更多通过“以行释义”、言传身教,带领弟子们以亲身实践行仁义,以体悟“性与天道”的存在。
孔子谈“性”
除了“天道”,孔子在《论语》中几乎没有谈及“性”这个概念孔子儒家思想人生哲学,仅在《论语·阳货》中提到的这句“性相近,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似,而成为何种人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塑造。他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后天学习成为有德行之人,而不是探讨人性本质。
在儒家哲学中,“人”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成为人”的概念。如何“成为人”也从侧面反映出道德哲学层面的问题。与“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相比,《论语》中大量关于“成为人”的语句,如谈及仁、义、礼、君子等问题,都是关于后天学习道德层面的行为方法。
孔子曾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人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人不断去“知天”、去合于天道的过程。人尽心知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去不断修养,通达天道文化历史解析:“性”与“天道”二者都属于,使自身的人道与天道合一。
人道与天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且在人身上体现为实现生命完全性的过程。就人道而言,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合于天道,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与天命的自然和谐,最终成就生命的理想境界。
随便看看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19道家思想:天人合一与道的核心概念,追溯古代思想流派的智慧
- 2024-07-05论语解读:中庸之道并非学习不好的借口,也非追求平庸
- 2024-06-19儒道佛教与中国茶道:三教合一的茶文化内涵
- 2024-06-05道家思想:追求与自然合一,实现自由平等和谐境界
- 2024-05-17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四书泛舟,人间清欢
- 2024-05-05红豆大师金口诀实战三例内容:金天人合一
- 2024-04-26身心合一之道:东方哲学与心理学的共融智慧
- 2024-04-26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
- 2024-04-18稻盛和夫:《论语》与现代企业管理1995年
- 2024-04-17(十六)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十六)
- 2024-04-16(知识点)《论语·先进》经典语录,值得收藏!
- 2024-04-16道家思想传统武术文化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论文
- 2024-04-13从道家讲的天道治国,滑到儒家思想来治国
- 2024-04-13于丹:《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值得一看)
- 2024-04-112018年23期谭元昌浅谈《论语》中的“中庸”
- 2024-04-10重读经典,论语、庄子、禅宗、周易,原来这么简单
- 2024-04-08从“天人合一”出发才好理解天干
- 2024-04-05庄子的人生观蕴涵着许多积极的思想因素:人文关怀
- 2024-04-05中国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Thisworkis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