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每一本书都是一片大海,

汹涌着作者自在激情的潮汐。

这写作和阅读的激情,

源自对知识的不竭渴求,

对美好生活的本能亲近,

对认知自我的强烈冲动。

今天分享的5本好书,已入选“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入围书单”,涉及社科、国故、艺术、新知4个类型。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1.《汉学书评》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杨联陞先生,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

我们对书评真的重视吗?

书评,作为一种写作形式独立吗?

我说杨联陞先生这本书重要,就重要在它引发了我们对书评写作的思考,对一种文体或写作形式的敬意。

—— 绿茶

学者余英时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赞其书评“篇篇都有深度,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误,或澄清专家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其结果是把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书评,是一种寻常却又特别的学问表达。杨联陞的学识是最传统的中国百科全书的知识。杨先生自比为汉学看门人,其书评驰誉学界。如何读书,如何评论,杨先生的书评垂范后世。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

本书辑录了杨先生60余篇中英文书评,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如评刘若愚《中国之侠》:从中国社会史关于侠的传统到社会离心力、向心力之关联等。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书评周刊推荐理由:

书评能有多重要?杨联陞认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杨联陞是著名史学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求学于清华,四十年代负笈哈佛,后来成为西方汉学界第一流学人。而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这本《汉学书评》,是杨联陞先生的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

杨联陞说:“写书评最重要的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是要先知道这一门学问的现状、行情,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他的书评,篇篇都有深度,能纠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误,或澄清专家所困惑已久的关键问题,在指错纠谬之外,还提供大量有关领域的补充文献。其意全在帮助原作的著译者,其结果是把专门领域内的知识向前推进一步。

2.《怎样观察一棵树 : 探寻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发现身边的自然奇迹

2011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2011年《纽约时报》最佳园艺类图书

2016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我看了《怎样观察一棵树》之后实在太喜欢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极其精美,而且博物学最核心的一个词是“观察”,这是它的立学之本,它教给你一个方法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用博物学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李潘 中央电视台《读书》制片人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此处展示的是(从左至右)黑桦、北美柿和北美圆柏的树皮。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

——歌德

大自然经得起最仔细的观察

——梭罗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罗丹

人人都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

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

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

水青冈的枝条?

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你将看见你不曾知晓的美,你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欣赏树木。当你能够从一棵树的生长轨迹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会真正领略自然那激励人心的力量与美妙。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虽然银杏“果”的杏色惹人喜爱,但腐烂后就不那么招人待见了。它散发出的气味使它得名“臭弹树”。

书评周刊推荐理由:

“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观察。”歌德的这句话印在了《怎样观察一棵树》其中一章的首页上。“观察”是这部书的一切——两位作者分别用文字和影像,带着读者将细致敏锐的目光投向身边最常见的树木,关注那些微妙却常被忽略的细节构造与特征,但就在这些琐细而深入的描摹中,你会受到来自大自然美妙与力量的颤动。

你知道树长什么样子,对吗?但你真的观察过红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吗?或是鹅掌楸正在萌发的嫩叶?水青冈的枝条?当你仔细观察一棵树时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一个被形状和细节填充的新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这本书所传递的不止是常见树木的非凡秘密,更是一种新的与自然共处的生活方式。

3.《走向新建筑》今天社会的不安,关键是房子问题,“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

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才是一切。

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书评周刊推荐理由: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柯布西耶提出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新京报》推荐理由:“建筑,要么革命”,这句话成为一本书的精髓。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年代初出版了这本书,喊出了现代建筑民主与科学化的最有力宣言。

这位”石头缝里迸出的孙猴子“(中国当代建筑学家陈志华语),批评看不到工业发展和建筑发展必然趋势的古典注意学派,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大生产、工业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他听凭宫殿倒塌,因为他关心为普通人使用的普通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认为这才是一切。

4.《中国“近代知识”的生成》近代中国研究的有机一环

本书是2005-2006年度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项目“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认识”的成果论文集,本书有别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新方法论的研究,而是致力于研读各个文本的基础性研究。

中岛隆博《对美学而言,“中国”是什么——朱光潜的中国现代主义》

广濑铃子《东与西的回响——辜鸿铭的英译》

宫川敬之《异物感和历史——和辻哲郎与胡适的佛教研究》

大泽显浩《关于——清末的地理认识及其表现》

竹元规人《考古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命运——围绕着“历史”的“传统”与“现代”》

高柳信夫《梁启超的孔子观及其意义》

虾名良亮《以对宋平子新字的历史定位为中心——关于江南知识分子的日本趣味》

吉川次郎《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赵正平——面向南方的志趣和辛亥革命的精神》

原正人《中国近代的知识编制和诸种权力——以张军劢(1887-1969)和国立自治学院为例》

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

书评周刊推荐理由:

地球是圆的,但对中国儿童而言,是什么时候成为一个常识的?清末的知识分子如何确定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汉文字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文字作为载体的史料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历史的记述,而考古学是如何被引进的,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久远的“知识”,在今天显得很理所当然,而被忘却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逻辑。近代史上,更确切地说明末以来,中国在西方文明面前遭受的挫败引发了一场持续的变革。经历清末、民国和共和国早期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 5本好书入围“新京报书评周刊2016年度好书书单”,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被给定的环境中既要适应环境又要改变环境,在多重力的作用下对中国近代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高柳信夫等日本学者,以研读文本的基础性研究对近代中国做出了他们的观察。这本论文集叙述了朱光潜、辜鸿铭、胡适和张君劢等人的学术研究,涉考古学、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阅读这本书,既可看到26岁的李泽厚批判朱光潜美学唯心论的历史场面,还可看到辜鸿铭用爱默生注释孔子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以1860年的《生活准则》(The of live)作为《中庸》英译书名的开头。这些在今天看来是趣闻的史事,同学科知识和知识分子一起,折射了一个复杂而变动的时代。

5.《公共的政治哲学》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一部十分出色的原创性作品,在国内相关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

什么是政治哲学?

公共何谓?权力何用?国家何据?

人类的政治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部人类政治史,就是不断向更为公共的目标推进的历史。

政治似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相反却总是以惊心动魄、动荡不安之笔书写着人类历史。

但由于人类生活本质上的政治特性,因此,人类没有办法逃避政治生活,只能正视政治生活。

公共政治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秘密的一个重要学科。

书评周刊推荐理由:

“公共”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太陌生,但同时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哲学概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共”和“公共性”被混淆,似乎一切的政治体制都由于提供了必要的一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被误读为都具备公共性质。

任剑涛的《公共的政治哲学》是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而现代的“公共”梁启超孔子与儒家哲学封面,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基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等政治原则基础之上的概念。这意味着,并非一切政治体制都是公共的。全书从梳理公共的不同研究进路着手,指出相关研究尚未能探入公共的堂奥,强调了从政治生活本质上揭示公共的核心,而这些正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方向。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