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

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

按表现内容来分 口头民俗 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 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 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 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等 3、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集体性 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 变异性 传承性 规范性4、民俗文化的功能 娱乐性 教育功能 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心理调节功能 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 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民以食为天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 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 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 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 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 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 民居依形式分类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 。

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

窑洞式:以洞穴栖身演变而来的住宅形式 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 青瓦白墙,围墙高大 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层楼迭院,高低错落 门罩以石雕或砖雕装饰而成,庭院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特点,院中有水池,种植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精美图案 徽派民居现以西递村和宏村为代表 土楼: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住宅客家并非少数民族: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所以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环形土楼 干栏式民居—广西、四川 蒙古包 服饰民俗 二、服饰的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是:“遮羞布”理论。“出于羞耻感而遮体”。这种学说以《圣经》为例,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深感羞耻,于是用树叶缠身蔽体。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我们就会发现它是不全面的,远古人类对裸体并不忌讳,如《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记载:“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

”今天我们在文化研究中发现的原始人生殖崇拜、生育女神崇拜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原始人并不认为赤身裸体是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因此“遮羞布”说是站不住脚的。 纯装饰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服饰的发明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 “美”,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 实用主义,是偏重于物质的。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审美标准自然不断向高层次推进,偏重于精神内涵的发掘。 服饰的起源在于保护身体 温饱问题 在上古时期,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饱受苦难。为避风寒,人们兽皮加身,树叶蔽体;为了避免磕碰刮刺,人们发明了护腿护膝。兽皮、竹皮、棕榈皮成为人们的制衣原料。后来,人们又从蜘蛛织网中得到启示,学会用葛藤、粗麻、树皮等粗纤维编织衣服。住宅的产生,给人们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为人类抵御风寒、防止野兽袭击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限制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服饰的产生,将人类从房屋的禁锢中重新解放出来,使之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体贴与温暖。保护身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3、服饰的功能 实用功能 标志功能 审美功能 实用功能 东汉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说:“衣,依也,人所依以避风寒也。

” 王充《论衡》中说:“夫衣与食俱辅人体,食辅其内,衣卫其外。”衣服和食物一样,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实用是衣服的第一要素。 标志功能 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服饰是一个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故世俗社会有“只认衣服不认人”的说法。 “君子小人,物有章服” 又如紫色:紫色是吉祥之色,紫气被称为瑞气,天上紫微星,人间紫禁城.都是王者之象,王者之家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大官穿紫袍,因而普通老百姓也禁用。流风所及,直到如今民间也以紫为贵,俗语所说的“红得发紫”,“紫气东来”,都是紫为贵色的注解。 审美功能 在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审美功能不断增强。例如在《左传·闵公二年》云:“衣,身之章也。” 服饰可以把人打扮的更加美丽。现代社会,人们买衣服、选首饰,首先需要考虑衣服的款式、色彩,就是为了更好的打扮自己,所谓:“人靠衣裳民俗课程,马靠鞍。” 一、交通民俗概述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 古人出行的动因:传统农耕文化,使古人形成强烈的守家意识,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有流浪的“癖好”,所以他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农工阶层为了服役要远行,士人为了求知博取功名而出行,商贾为了赢利要外出经商,而达官显贵乃至帝王要巡游,这一切都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移民、服役、游学、经商、出巡、外交构成了古人出行的几种重要原因。1、移民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情况差别大,所以,各朝各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移民垦殖活动。分民间和官方两种。民间如:北方的“闯关东”、“走西口”;官方如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现代的“三峡移民”也是一项浩大的移民工程。 2、服役统治阶级以发动战争或充实边防为理由,迫使许多百姓或服兵役或从军服徭役(修建军队建筑工事和运送粮草),因此服役也是古代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陈胜吴广起义、孟姜女;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百姓服劳役的情景:“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3、游学古人读书讲求“学以致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离家到京城其它地方游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同时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各地的文人学士赴京赶考,博取功名,以期中第后可以衣锦还乡。另外,在外游学也可结交天下名士,可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1、春秋战国:孔子团体旅游的创始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一坚韧,一进取,山水比德。苏秦、张仪、荆轲等纵横家和武士是带有政治色彩的旅游者。 2、魏晋:阮籍等“竹林七贤” 3、南朝:谢灵运:游山玩水 4、唐朝:李白、杜甫、玄奘 5、宋代:苏轼 6、明代:徐霞客 4、经商古代商人虽然处于四民之末,经商被视为末也,商人的地位不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与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民俗课程,一方面点出商人逐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经商活动需要商人经常出行这一特点。 5、巡游封建时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经常外出巡游,帝王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巡游各地名山大川。同时也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另外,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地方官吏结党营私,建立官员轮换和迁谪制度,这也使得许多官吏在宦海中奔波。 6、外交 1、汉张骞西行 2、郑和下西洋 3、马可·波罗 (三)、交通运输通道的主要类型 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 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 桥索:桥梁、索桥 (四)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

《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水上交通工具我国江河湖海宗多,水上交用运输工具中了繁多,按它们的结构、质地以及制作的复杂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船类交通工具2、非船类交通工具 1、船类交通工具船,古老的交通工具,人们受到水浮空木的启发而制造出船。最早的船是像空心木一样的独木舟。桨的出现和舟是同时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制和功能越来越多。船可分为:独木舟、游船、埠船、渔舟、渡船等四种。 2、非船类交通工具主要是指没有船舶一般结构的水上运输工具,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种:竹排(竹筏)、木排(木筏)、皮筏。竹排:将毛竹去皮,反复涂桐油或沥青晾干后,数根经过处理的竹子用藤条扎紧成一排。流行在秦岭淮河以南盛产竹子的地区。皮筏:用充气的动物皮囊制作成的在水上运输的工具,主要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制作时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先用质地柔韧的圆木编成木排,下面拴上羊皮或牛皮皮囊,流行在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 民间口头文学 民间口头文学概说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行于民间。

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运用口头语言的形式,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功能,创造出不同艺术形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 民间口头文学的分类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来分,可分为三大类:(一)散文体的口头文学:神话、民间传说故事;(二)韵文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诗歌 、谚语、谜语;(三)戏剧体的口头文学:如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散文体的口头文学 神话:远古人类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用于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具有神圣性质的散文体民间文学。“神话”一词来自日语,它的本意是“神的故事”。 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可分为:1、自然神话,也叫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及宇宙万物的来源问题。盘古开天辟地等;2、人类起源神话,讲述人类起源,如女娲抟土造人等;3、文化起源神话,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事项起源,如仓颉造字、燧人氏发明火等。 韵文体的口头文学 1、民间诗歌:打油诗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戏剧体的口头文学 戏剧体口头文学包括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两部分。

民间说唱又叫“曲艺”,它以“叙述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民间戏曲则是以“代言体”为基本特征的表演形式 唐代妇女裁衣图 交通民俗 * * 中国民俗文化复习课 中 国 八 大 菜 系 鲁川苏粤浙徽湘闽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川菜:有成都、重庆两个流派。特点:以味多、味广、味厚、味浓著称。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号称百菜百味。名菜:宫爆鸡丁、一品熊掌、鱼香肉丝、干烧鱼翅等。 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产生背景:南北经济融合,隋炎帝开凿大运河,唐代经济繁荣。 名菜:鸡汤煮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蹄、鸭包鱼等。

中国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及烹饪艺术的基本要求

粤菜:广东负山面海,保持古越人饮食,吸收西洋饮食。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如蛇、鼠、蝙蝠。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广州、潮州、东江三个流派,广州菜为代表。特点:烹调方法突出煎、炸、烩、炖,口味爽、淡、脆、鲜。配以点心、粥品。名菜:烧乳猪、盐焗鸡、古老肉等。 浙菜: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由杭州、宁波、绍兴等地方菜构成,最负盛名的是杭州菜。特点: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名菜:龙井虾仁、西湖醋鱼、叫花鸡等。徽菜: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风味构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特点: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名菜:火腿甲鱼、符离集烧鸡、无为熏鸭等。 火腿甲鱼湘菜: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注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鲜,尤为酸辣居多。名菜:红煨鱼翅、冰糖湘莲、毛家红烧肉等。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发展起来,并以福州菜为其代表。特点:以海味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咸香、色美味鲜。

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红糟,酿酒的酒糟)最具特色。名菜:雪花鸡、红糟鸡翅、拉糟鱼块、太极明虾等。 中国居住民俗 成因:土质坚实,气候干燥少雨;经济不发达,造屋经济 形式:靠崖式窑洞、地坑式窑洞 优点:隔热、保温、节能、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 缺点:通风不好,比较潮湿 成因:战乱、盗匪迭起,多森林、山石 特点:封闭性好民俗课程,安全性高,防御性强;聚族而居,具有亲和感与凝聚力。 成因:山区崎岖不平,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间虫兽侵袭,盛产木、竹材且易于加工 优点:通风散热防湿防潮,防止虫兽侵袭,防洪,用料简单,施工方便迅速 缺点:竹木结构,使用寿命较短,火灾隐患。 特点:便于拆装;有天窗,可自由启闭,以便通气、采光;南面开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