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传统节日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涵养时代新风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积极参与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按照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的通知》要求,市文联组织各文艺家协会紧紧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相关活动,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我们的节日”活动中来。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破五说韩愈送穷

宁 雨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是春节大年里一个特别有意趣的日子。

小时候,天还不亮,就被大人叫起,打扫屋子,擦拭仅有的几件家具,然后放鞭炮,煮饺子,俨然又起了一个五更。与大年初一不同的是,这天吃完饺子只能在家老实待着。

破五,有诸多讲究。比如,打扫屋子,是扫穷、扫晦气;放鞭炮,是为崩穷。初五不出门,不串亲戚,是怕把穷气带给人家;不欢迎客人来访,是防止穷气被带进家。

禁炮令之前,年复一年,正月初五这天鞭炮声接天连地。除了对传统的殷殷相承,恐怕“恨穷”“怕穷”,是鞭炮格外响亮的主因。

破五崩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这一习俗渐成于汉代以前,与颛顼之子有关。《岁时广记》说,颛顼的儿子是个“穷光蛋”,终日穿破衣喝稀粥,人称“穷子”。由于正月二十九是其忌日,故每逢这天人们设坛祀之。祭祀时除了喝粥,还要焚烧破旧衣服,边烧边喊:“送穷!送穷!”颛顼之子成为民间一致认定的“穷鬼”。自唐始,受道教影响,“送穷”活动,由呼喊“送穷、送穷”逐渐演变成祈诵消灾驱邪的祷文——送穷文。

送穷活动,在古代文学史中颇多诗文为证。韩愈《送穷文》堪称翘楚。他写于“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也就是元和六年的正月二十九,正是唐朝人的送穷节。

韩愈送穷,阵帐那叫一个排场,心意那叫一个虔诚。他早早就遣使仆人采来初春里柔软的新柳编结为车,又用香草做了一条大船,舆帐之内备满粮食,然后亲自套上牛车,把船帆升上高高的桅樯。他向穷鬼揖了三揖,说:“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挚俦,去故就新,驾尘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先生送穷,因何如此用心、用情?在文中,他将“穷”列为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他谴责说:这五个穷鬼,是我的五大祸患啊。让我饥寒交迫也就罢了,还时常迷惑我,让我犯糊涂,早上想着这样做事不好,晚上又这样做了。它们像苍蝇一样缠身,总是赶跑又回来。

然而,五穷之鬼闻听此言,却互相瞪眼吐舌,又拍巴掌又跺脚,笑得扑倒在地上。它们慢条斯理地对韩愈说:您点出我们的名字,历数我们的作为,驱赶我们,是小聪明大糊涂啊。“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啊,先生!无穷子又说,天下知先生者,谁能超过我们。虽然遭遇先生您的斥逐,我们还是不忍与您疏远啊。

大才如韩愈,竟说不过几个穷子。最终,韩愈先生的送穷成了“留穷”,“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送穷文》,绮丽幽默、文思隽永,今日读来依然齿颊含香。叹服韩愈奇诡险绝的文采之余,更为其丰富的内心、宽广的情怀所感动。韩愈先生学问之广、智慧之深、文章之雄,恐无几人能敌,但他却自持“智穷、学穷、文穷”。唯此,他才一辈子努力,一辈子著书立说;而“命穷,交穷”,则皆因“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于时,乃与天通”。无论面对怎样的险境、厄运,他都坚持自己的志向,坚守自己的内心。“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其实,穷与富,穷与达,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关于穷,有一个人所共知的励志名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它出自初唐大诗人王勃的《藤王阁序》。可惜,王勃二十几岁就去世了。王勃死后百十来年,韩愈出生。他一生多坎坷,仕途多不顺,但却是一个“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伟大实践者。

明代以后,“穷鬼”又呼作“穷神”,各地“送穷”时间上有了较大差异,河北广大地区,逐渐把正月初五作为“送穷节”。

穷者,人所恶。所以新春民俗我来评,破五以后,百业重张,农人开始下田劳作。正如张雨诗中所言,自缘身懒惰,莫遣送穷文。不付出汗水和智慧,二踢脚崩得再响,剁肉刀挥得再狠,天上也不会白白掉下香喷喷的大馅饼,地上也不会长出金山银山。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今年送穷节,我们借机重温一下韩愈送别五穷的态度。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一纸金牛融古今

——有感于石俊凤老师剪纸作品《金牛纳福》

张子龙

春节期间,国字号官微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全国推出系列民间文艺作品线上展,在腊月二十八推出的这一期《“迎新春”民间文艺作品展》中,首幅作品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丰宁满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石俊凤老师的剪纸作品《金牛纳福》。

人类对美好事物总是心向往之,而文艺就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热爱和追求的一个具象化表现。剪纸艺术,正是以其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带给人美的享受。石俊凤是承德丰宁满族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她的剪纸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又蕴藉时代特征、民族特质,化古典于神奇,融当下于创新,自成气象,独具魅力。特别是这幅《金牛纳福》,特色独具,内蕴丰厚。

首先,重在传承,意在弘扬。石俊凤老师的剪纸作品《金牛纳福》,表象上看是牛年春节的迎春作品。然而从其精湛、成熟的剪纸技法上分析,其重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动物崇拜”,及对祖先“勤劳致富”的崇拜。从作品本身纹样及其艺术表现看,展现出的是古代信仰遗存及其世俗化形态的演变,堪称民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透过这幅《金牛纳福》,一层层剥离岁月积淀在剪纸纹样表面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我们会惊叹地发现,正是那些隐藏在剪纸深层的闪耀着光芒的远古文化气息,才是石俊凤老师剪纸传承的血脉和灵魂所在。

“旧时故乡年节的村庄是五彩缤纷的,每户人家都要粘满红艳艳的剪纸窗花新春民俗我来评,多姿多彩的民俗符号散发着特有的人性温暖。”显然,石俊凤老师抹不去的美好记忆,已成为撑起丰宁满族剪纸红红火火的力量之一。

剪纸是什么?作为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剪纸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独具中国民族气派的特殊文化符号。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昔日那种在广大农村铺天盖地的剪纸景象已渐渐成为历史记忆。但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群体已经孕育出来,成为当代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石俊凤老师无疑是其中一位享有盛誉的剪纸艺术大师,她及其团队乃至丰宁满族剪纸的坚守者们,也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杰出传承群体。她(他)们对剪纸艺术有着高度的艺术悟性,加之天才的表现能力,这使得她(他)们的感悟能够最大程度上物化为剪刀与纸的融合,并最终产生出独树一帜的剪纸风格。

有资料显示,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丰宁满族剪纸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丰宁满族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组名录”。

其次,根在民间,魂在历史。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北面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在历史上既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又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活跃地区,孕育了包含当地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最具特色的当属传承于当地满族文化的丰宁剪纸,在凸显北方剪纸风格的同时,又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满乡风情。如此丰厚的文化烙印,无疑深深植入了石俊凤老师们的精神世界。

“乱花渐欲迷人眼”,“脚踏实地根脉传”。从石俊凤老师们在剪纸艺术上的当代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才华的传承人和艺术家,只有双脚牢牢踩在大地上,融古通今,才能老干发新枝,才能光耀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才能无愧于时代和后人!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愿百姓从春联里读到春天

聂清义

年年难过年年过,事事无为事事为。如果上句可做上联,下一句是本人勉强凑出的下联,说的是这篇征文,明知可能问题多,收获少,还是要写一写,文化事业历来如此,爱好与否凭自己,快不快乐我先知,既然要为,当然是快乐优先,没有半点勉强意思。

今年我所在的市县全部禁放烟花爆竹,为年味变淡又添新贡献,以我这笨人感受,能体现普通百姓年味的只剩电影、春联、年画和灯笼,惜之贺岁影片花里胡哨缺内涵,年画了无新意也不值得赘言,本当充盈诗意的对联越来越俗倒是值得说几句,与真关心中国本土文化的朋友交流分享。

我自家店面、老宅、新居最近几年所选对联无非平安吉祥、日进斗金之类祈盼发财顺利的当代梦,类如“好生意连年兴旺,大财源百川汇海”这样,很少和个人愿望、春之节气有关联,近日翻看几本涉及对联的存书才发现,很多年前的春联大多都围绕春天而拟,同样的主题多数富有诗意,同样歌盛世、表祝福的内容也饶有新意,值得我反复欣赏。试举其中四言至多言各几例分别与读者分享。

其一四言,“春和景丽,物阜人康”;“春光胜旧,岁序更新”;“人间春到,天上星旋”等均是简约至极,不乏大众情怀,不失新颖别致,有大气魄,大诗意,与今时春联迥然有别。

其二五言,“旭日千门启,祥辉四望新”;“人间春尽染,天下乐相融”;“鸟鸣千户竹,花绽一园春”等,一样的喜气不缺,大气不减,令人浮想联翩,顿生惜春之情。

其三六言,“景美年丰国瑞,新春日丽人欢”;“咋夜春风入户,今朝喜气盈门”;“田园风光艳好,农家岁月更新”等,内容相近,景色依然,视野阔大,诗情渐增,无限春光盈我怀。

其四七言,“竹林酌酒云间露,木笔书春天上花”;“太平有象人同乐,天地无私物自春”;“春有笑颜春不老,岁无忧虑岁常新”;“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春盈四海春光美,花漫九州景色娇”;“柳眼才舒芳草地,桃腮正晕碧云天”;“春雨映成千里绿,东风吹得百花红”等多幅句句含春,诗味浓郁,雅俗共赏,美不胜收,意在联外,含蓄优雅。一样的喜气,不一样的用词,把迎春庆节之主题推向春天,提升到更美好的意境,达到常读长新、叹为观止的艺术境界,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气息,给红尘间被功名利禄腐蚀得千疮百孔的心灵吹进典雅别致的清风,温润了人的灵魂。

还有七言以上多幅,也值得细品。如“正阳春色香生翰墨,元日有酒人醉屠苏”;“水色山光阳春万里,花香鸟语丽景神州”。又如九言联“春风如意江山填景秀,时雨顺心天地共长春”;“万象更新成城集众志,千帆竞发破浪乘长风”;“十一字联,近市声喧,清风明月不用买;贫来客少,鸟语花香大可人”等,表意更丰富,更耐读。

春节正是春来之季,天气回暖,万象更新,以上几联本身就是歌咏春天的妙诗,溢喜气而无俗意,选词精美,对仗工稳,组合后表意形象,引人遐思,令读者如沐春风,如临诗境,眼为之亮,耳目一新,非今天千篇一律、言词直露的功利化春联可同日而语。

好对联本身就是好诗句,我们一直在倡导发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对联就是与现实结合最直接、便捷的文化形式,更是体现中国年的重要文学文化因素,深入到千家万户,如何引导大众提高文化素养,引导商家把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当下春联市场,个性化拟写少,内容新颖含蓄的春联不多,体现波澜壮阔新时代风采的作品鲜见,这些现象无助于体现对联作为文苑里的玫瑰、文学百花园中的古香的文学性、历史感和时代气息,也不利于发挥春联启发、教育和鼓舞功能,使之以独特的广泛性永远流传、千古留香。不独春联,平时各家或商铺门前置一幅个性化有品位、彰显特色的对联也是美事、乐事!传统文化离我们从来未远过,今后更应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乃至骨髓和血液,使之强壮我们的精神,温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格局和境界,助力我们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太平盛世有文化气息更美好,海晏河清有文化引领将更辉煌。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洋溢文化气息的产品会更长久,祈愿今后若干年春联市场在内容上有大创新,让我们从千家万户的春联里读到春天、春意,感受到春光美。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说“二月二龙抬头”习俗

张桂如

农历的二月初二,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当做一年中的一个大节日来过的。有的地方更是把二月二视作过年结束的标志,在从前外出远行的人们要过了二月二才出门的。所以民谚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此,二月二也就形成了各种习俗,诸如剃龙头、撒灰引龙、熏虫煎虫、燎猪蹄猪蹄,食龙须面、忌做针线、忌使用碾磨、炒“金豆”、“敬桥”求子等。

为什么会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和习俗呢?

一、“龙抬头”是古代农耕社会对春雨的渴盼

“二月二,龙抬头”意指云兴雨作之意。在古代农耕社会,风调雨顺是庄稼能有好收成的重要保证。春天及时下雨,利于春耕播种。

而在人们的心目中,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行风布雨的主宰。“龙不抬头,天不下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开始准备春耕播种,非常需要天降甘霖。而二月初正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之间,既需要雨水,也有可能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云兴雨作是万物生长、生育的条件。所以,人们就赋予二月二特殊的含义,希望通过各种活动让龙苏醒过来,开始履行它降雨的职责,并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惊蛰节气前后万物复苏

农历二月初二,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冬眠的生灵们,都会被惊蛰的春雷惊醒,龙作为万灵之首也不例外,于是便抬头而起,重振雄风,并称之为“龙抬头”。二月二这天,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把自己的头也视为龙头,大家都为讨个吉利,会相邀在这天去理发。由于人们为讨这个好口彩,纷纷在二月二这天集中去理发店,把理发师忙得脚不沾地,从早到晚不得闲。人们在院里院外用草木灰撒成龙形,谓之接龙和引龙。忌动针线是怕刺伤龙的眼睛。忌使用碾磨,按古代说法碾磨都是青龙,使用碾磨怕伤到龙的身体。吃龙须面,则为了沾沾龙气。之于燎猪蹄猪头,是因杀年猪吃了一腊月一正月已吃得差不多没了,就剩下猪蹄猪头了;再一个过去没有冰箱冰柜,天气回暖,再不烀猪蹄猪头,再放就放不住了。吃完猪蹄猪头,这个大年就算彻底过完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龙为鳞虫之最,百虫之长,“龙抬头”则百虫出蜇。二月二这天,用药草熏住宅墙缝,防止臭虫、蟑螂、白蚁复苏。二月二这天烙年糕、烙饼,谓之“煎虫”,意为把害人虫和庄稼害虫都煎死,不叫它们再祸害人。

三、天象的运行显示”龙抬头”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以此作为判断季节的标准。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的角宿恰恰就像龙角一样。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而每到农历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看起来好像龙抬起头一样,古代天文学家和星象学家对此就解释为“龙抬头”。

四、二月二炒豆子是纪念玉龙为民降雨的义举

相传,唐朝时武则天当了女皇,玉帝认为这是乾坤颠倒,下令三年不许降雨到人间以示惩罚。司掌天河的玉龙认为统治者的过错怎么能加在老百姓头上呢,不忍百姓因为武则天逆天不道而遭灾,便偷偷下了一场大雨以救黎民百姓。

玉帝知晓后龙颜大怒新春民俗我来评,将不听话的玉龙压在人间的一座大山下。旁立了一碑上书道:“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百姓得知后,纷纷寻求解救玉龙的办法。一年二月初二,人间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炒黄豆,把黄豆炒得开了花。有的人家见黄豆炒后开裂小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看到玉米像金豆并且炒后开花明显,就炒玉米,把玉米炒开了花。于是家家户户炒黄豆、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

玉龙看到了,就大喊:“金豆开花了,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到这情形,知道民心难违,就在二月二这天只好将玉龙放了,继续令他回天宫掌管降雨。从此以后,为了纪念玉龙脱困,就形成了二月二这天炒黄豆、爆玉米花的习俗。

五、“敬桥”求子

这些习俗中,最神秘的,应该数“敬桥”求子了。

何谓“敬桥”?“敬桥”,就是盛行于贵州东南部苗族地区的一种与生育有关的古老二月二习俗。相传,有婚后不育的、只生女孩不生男孩的、或是只生男孩不生女孩的苗族妇女,为了生下孩子,或生下自己想要的孩子,往往就会在二月二这天,请专人主持架桥仪式,以祈求神灵保佑,送来子女。

二月二当日,架好“桥”后,即举行祭祀仪式,称之为“敬桥”。在之后的每年二月初二,都要继续进行这种祭祀活动。如果在架“桥”后三年内生了孩子,就要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年举行“圆桥”,以示知恩、感恩、报恩。而且要终生“敬桥”。三年还没有生孩子的人家,则要一直“敬桥”,直到孩子出生为止。

久而久之,我国西南部各民族几乎所有的人都学苗人在二月二这天“敬桥”求子。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金牛拜新春/于磊

年俗评说:元宵花会

素 心

在乡村,一年的喜事以除夕收尾,以春节打头,吃完了破五的饺子,最大的看点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花会了。对于整日埋头耕种的村民来说,一年的农活告一段落,组织一场花会自然是最好的休闲娱乐。

花会一般是年前年后十来天儿开始酝酿的,由有经验的中老年男子担任组织者,称作“伞头”,然后大姑娘、小媳妇、老少爷们儿们,根据个人的长相和性格分获各种角色。

平日里只能从隐隐约约紧锣密鼓的操练声中,遥想着花会的喜庆气氛。纵然心里痒痒的,也得耐住性子等。

出会的日子一到,孩子们便蜂拥而出,早早跑到村头去嘹望着了。侧耳细听,远远地传来鼓声,心也跟着“齐咕隆咚呛”地打起了鼓点儿。只要看到五颜六色的彩带一露山头,便忙不迭地跑回家去招呼爹娘,老太太踮着小脚儿,老爷子拄着拐棍儿,大姑娘小媳妇上下院地吆喝着,呼朋引伴,一溜小跑地出了家门,只一会就把到来的花会队伍围得水泄不通。

一支完整花会队伍的组成大概是这样的:伞头、秧歌队、旱船、小车、舞龙舞狮、高跷队,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旱船和小车队。

旱船有四只,分别坐着白娘子、小青、许仙和艄公。俩女子后背背着一双宝剑,看上去美丽又高冷。一双跟身材略失比例的小腿脚摆在船沿,船围子下面却是两脚生风,远远看去,真像盘腿坐在船上。舞旱船是个累人的差使,且不说端着十多斤的船架子快步行走,中间还要表演交汇、淤阻、痴缠各种场面,一场下来,舞者常常满头是汗。小孩子们不懂,还以为他们坐在船上,怎么会累到?

迎亲的小车队也是一大看点,新郎和新娘基本上就是一支队伍里颜值最高的代表。新娘美丽端庄,矜持有度,一身盛装,端坐车内;新郎一表人才,风流倜傥,手拿一把扇子,一步三摇,伴驾车旁;车后跟着的媒婆则是个搞笑的角儿:嘴边点个大黑痦子,脑后梳着个旮瘩鬏子,耳垂挂两只夸张的红辣椒,鬓边插朵艳俗的花,耍着个长烟杆,把腰往前一塌,楦得老高的屁股扭来扭去,格外惹眼。小车陷住了,她一阵紧锣密鼓前窜后跳的忙活,一会儿逗逗公子,一会儿耍耍车夫,惹来观众哄笑无数,是队伍里舞得最欢的人物,为节日增添了太多喜庆气氛。

舞龙舞狮特别考验体力和技术,舞头的还可以,眼睛能通过龙嘴狮子嘴看清楚外界。舞身子的就受罪了,几乎是盲舞不说,还要一直弓着腰,辗转腾跃,做各种高难动作,全靠前面人的带动以及自己良好的协调能力。

高跷队大多是西游记里人物的扮相,孙悟空和猪八戒居高临下,不时用金箍棒和五齿钉耙凌空在孩子眼前挥舞几下,吓得他们一惊一乍,笑闹着躲开去。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中午的派饭了,花会队伍一解散,就由队长给各家各户派饭,好酒好菜地款待。

那些领到公子、小姐们的人家,就很自豪,因为终于可以近距离地端详他们俊俏的模样了。

可苦了那些扮相可恶的,尤其是媒婆,特别是还男扮女装的,别看刚才看会时很讨喜,这一刻却被不懂事的小孩子各种嫌弃。

花会除了娱乐群众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还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会面机会。会员与会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由于长期的接触或短暂的交流而暗生情愫,一桩美满姻缘便就此产生了。

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里描写的那种“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元宵之夜,着实令人神往;倘或再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故事发生,更是让人无限期待。

可不么,在灯会上对人一见钟情,或者像刘巧儿一样在劳模会上相女婿,只要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不管怎么说,都是一桩美事。


“我们的节日”习俗是怎么一回事?(图)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