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修行者

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每个成佛的人都肯定神通广大。后来阅历一些高僧大德的弘法,才了解“佛”其实是梵语的音译,和佛陀、浮屠等单词是一个梵语字,意思是觉悟,和神通并没有关系。

《六祖坛经》中有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意思就是“佛是开悟了的人”。而所谓开悟佛家的觉悟人生智慧包括,佛家说是“弄懂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而不是具有神通。具有神通的是神仙。

神仙不仅不是佛,而且神和仙也有区别。仙一般都是修炼成的。人、动物或者其他的什么具有灵性的东西,只要有机会接纳天地的灵气、就可以经过若干年的修炼后得道成仙。仙不能长生不老,没得到佛家说的真正解脱。仙家福报享尽后,仍要沦落六道、生死轮回

而神,则是人死、升天后被封赏的官职。这不是通过个人修炼就可以得到的、也不需要有特定的宗教背景。如果一个人生前能力十分出众,或经常扶贫济困、积德行善,或是在人间任职时秉公执法、赢得百姓普遍爱戴,甚至有时候仅仅只是机缘到了,就有可能在天庭被封赏为神,获得天宫或者地府里的一官半职。

神和仙通常都会有一些超凡的本领。一个人成佛,只要“弄懂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即可,并不需要修炼什么神通。所以,各位看官,成佛也许并没有你我想象的那么难办。说不定看官您、或者您身边,就有人已经成佛了,您还蒙在鼓里呢!

那么,怎么弄清楚自己身边有没有佛呢?显然,我们首先得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叫做“弄懂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这有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回答是:有的。南怀瑾先生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开悟,可以对照宋代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第一卷里说到的十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判断自己或者是身边的亲人朋友是不是开悟了,或者说是不是已成佛了。

永明寿禅师画像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第一个问题原文: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解释:在一切时候、一切地点、对于一切的事情,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白天看景色一样,似乎具有像文殊菩萨那样的聪明和智慧,能做到吗?

第二个问题原文:

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解释:当你碰到了某个人、应对某种局面,或者是看到某个景象、听到了某种声音时,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行走站立、醒来睡去等事情,都知道应该怎么样做才算是正能量、并且按正道去做吗?

第三个问题原文: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解释:对于佛教中的经典教义,以及各位高僧大德说过的话,或者遇到更加高深的理论,也不会发憷,都能领会贯通、一懂百懂?

第四个问题原文: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解释:如果有人对某个问题不理解或者理解的和你有偏差,在征求你的意见或者对你提出质疑时,你能够利用四辩才(义、法、辞、应,指道理、方法、言语、应对),和对方沟通、帮对方解决疑惑吗?

第五个问题原文: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解释:在一切时间、一切场合,你都保持思路清晰、头脑灵活,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想出圆满万全的解决办法;从来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得住你,你从来不曾情绪失控、没有瞬间失去理智的情况?

圆霖法师禅画

第六个问题原文: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解释:对于碰到的所有境地佛家的觉悟人生智慧包括,无论是顺境、逆境、或者遇到好事、坏事,都能不改初衷、不屈不挠,把世态百相看破后、坦然处之?

第七个问题原文: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解释:无论处于何种处境,自己对自己都有清醒认识,明白这种状况是怎么来的、该如何应对也一清二楚(百法明门),心态也不会因为生活状态变化或者外界纷扰而发生混乱?

第八个问题原文: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解释:无论是公务应酬、穿衣吃饭,还是待人接物、下地劳动,都牢记走路、站立、坐下、躺下等动作的规矩(四威仪),并且按照规矩来做?

第九个问题原文: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解释:无论遇到信佛、还是不信佛的人,无论有没有人愿意听你弘法,无论别人夸赞你还是损毁你,无论别人认为你说的对、还是不对,你都能坚持如一、不为所动吗?

永明寿禅师画像传说

第十个问题原文:

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解释:理解并坦然面对人和人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别;待人接物时不停留在事情的外表、而是知道去探究内在原因;源于心、践于行,处理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佛家的觉悟人生智慧包括,遇到万事万物都可以抓到其本质,一个人仿佛具有千百个耳聪目明的人才会有的能力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你真的是这样的吗?

各位看官,以上十个问题,您做到了几个?如果没有做到、但是又想做到,那么,永明寿禅师就还有话要向你交代。

原文: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

解释:如果这十个问题没有做到,就不可自欺欺人,骄傲自满;应该想办法到处去请老师指教,广泛地向多知多懂的人求问。要按照诸佛祖师们的境界来要求自己,直到绝学无疑的地步,才可灰息游心。

“灰息游心”的意思是:妄想心都休息,意思和佛家常说的“放下”二字,异曲同工。

南怀瑾先生还在其他场合解释过:一个开悟的人(佛),和没开悟的人(凡夫)有什么区别。以下问题,来自南怀瑾先生的开示。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永明寿禅师是阿弥陀佛(中)的化身

问:是否不开悟的人,每一时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对同一事情的解释也在变化?而开悟的人,对世界的解释是始终如一的?

回答:确切地说,真正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即便他偶然对事物发表了某种看法——他也不认为他说的就是唯一的真相或真理。因为他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正之理亦不可说。即使是真相,那也是一个故事。而能被说出的真理,已经离开了真相。

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

凡有所见皆是虚妄,他们彻底不被任何所迷。凡夫因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想法会变。所以通常,他们对世界或事物的解释不停地变化。今日这样想,他们这样说;明日又那样想,他们又那样说。今日相信这种理论,他们认为这是对的;明日又相信那种理论,所以又认为那是对的。所以,凡夫对世界和事物的解释与看法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因为想法变,我们眼中的世界和事物也不得不变。这是凡夫的世界,“无常”在凡夫的世界就是这样恒常不变的。但在佛,则无无常,亦无非无常,他们在一切的语言文字之外生存。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南怀瑾老师:修行者如去小时候,觉得佛就是神通的代名词,他们活在所有的“说法”之外。

问:佛和凡夫的世界有何不同?

回答:如果你是凡夫,你的所见即所是——因为你活在实地的世界里;如果你是佛,你就只活在“心”里——“非空、非不空”的心中。对于佛来讲,没有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外在世界,所有的都是内在世界。一位佛并非踩在地球上,虽然你认为他明明站在尘埃中。

但对于凡夫,你只能站在地球上——岩石上、泥土中、大理石地板或水泥地板上。你不可能站在除此之外的别的地方,因为你根本没有看到除这一切有形象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所以你不得不在你所认为的实地上。

凡夫的世界是他的眼球,甚至眼球也被忘记——他们的世界,只有地球。但十方三世诸佛,只在一个地方——“心”——净土的世界。他的眼里没有地球,只有心。当然,活在世人之间,他会认同你的想法——他活在地球上。

南怀瑾

问:佛与凡夫有何差别?

回答:你不知道佛的世界,除非你成佛;但佛知道你的世界,因为他从你那儿经过过。我们都站在相同的地方,但因为迷的层次和悟的境界不同,同一世界变成了三千大世界。因为走不出想法,所以你活在六道中而非净土里;因为你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恒沙劫你日复一日的走不出。

一念一世界,一觉一轮回。因为不能觉性常住,因为念念转心,所以我们凡夫,于本无轮回中,自见轮回;于本无流转中,自取流转。枉受自造虚妄之苦。

诸佛醒世,觉灯长明,耀照世人。悟者先醒,出离生死,显示常净,性相如如,不动尘境。为佛之事,善知识。佛为迷海中舟航,诸苦受够,因缘具足者,登彼之舟,至超生死岸,永在极乐!

最后的这两段内容,不是太直白、但也并不是非常难懂。具体的意思,如去就不解释了。能看懂的不必要解释;看不懂的,需要自己慢慢去领悟,这样才好。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