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教授:法律、道德、信仰是社会的三大基石
孙教授:
两位嘉宾都已提到佛教关于心灵、社会道德的层次,接下来再回到信仰实践的层面。通常认为,法律、道德、信仰是社会的三大基石。其中,法律是世间共处的规约,道德是社会良知的意识形态,而信仰是对人生的终极追求。
佛教传入中国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对整个文化和社会体系的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我们也看到,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佛教都被社会大众赋予期望,认为佛教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把社会带向和谐、美好的方向。现在社会上的戾气很重,我们想知道,在道德提升、心灵体验,及引导大众尊重生命、彼此善待等方面,佛教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济群
法师
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没有敬畏心,急功近利,甚至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生追求,为牟利不择手段,不惧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缺乏信仰有关。
如何建立敬畏心?需要引导人们思考终极问题,不仅看到这一生,看到眼前利益,还要关注生命的未来。在无尽轮回中,今生几十年是非常短暂的,即便现在富甲天下,一口气不来,这些财富和你有什么关系?如果缺少对终极价值的关怀,我们是看不到生命意义的。有些人事业做得很大,很风光,有一天突然面临死亡,想到这些对他毫无意义,什么都抓不住,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只有通过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才能看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在当下这短短一生中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还蕴含着无限。当生命走到终点,名利财富分毫都带不走,但造作的业力将生生世世伴随我们,决定未来走向。所以人不能仅仅为现实利益活着,还要为究竟意义努力。佛教所说的因果思想,贯穿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所谓“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我们有了这些思考,就知道该舍弃什么,选择什么,而不是任意妄为了。另一方面,也能由此看到生命的差别,对有德者见贤思齐。
那么,如何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和谐?西方哲学是二元论,人与人、人与世界是彼此对立的。在东方哲学中佛家生死观的哲学思考,印度婆罗门教提出梵我一如,中国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都是相融而非对立的关系。而佛法依正不二的思想,则从空性、觉性的层面指出,一切众生和天地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当我们建立这样的认识,自然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此外,佛教还从缘起的理论说明,在无尽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如果我们建立这样的认识,自然会善待他人。
儒家伦理是建立在仁爱基础上,倡导“仁者爱人”,让我们从爱身边的人开始,进而扩大到所有人。佛法所说的大慈大悲,更教导我们关爱一切众生,而不仅仅是人类。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开启并建立良性的生命品质,让内心更健康,让人生更幸福。今天的社会之所以缺少仁爱和慈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识不到这些品质蕴含的价值。这就需要从观念上引导,让大家看到,爱和慈悲不仅能对自己有益,当它传递出去,当越来越多的人有爱心,有慈悲,就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消除冲突和矛盾,使社会更加和谐。
魏教授:
刚才济法师谈到佛教倡导的伦理道德,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这点非常重要。我现在要谈的和法师不重复。我认为佛教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广泛适应性还在于,在信仰领域外,对社会大众有积极的影响,宝贵的价值。
回顾佛教历史可以看到,佛教来到中国后,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中国信仰者撰写了新经典,倡导了新教义,建立了新宗派,打造了新圣地,创造了新艺术,推出了新造像。以最后一点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弥勒佛,就是在印度原有的弥勒经典的叙述基础上,加入更多国人追寻和重视的真善美的成分,强调乐观、豁达、和平、友好,宣扬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其中蕴含的精神内容,是可以大力弘扬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甚至有人说,过去人们不敢预见100年后会是怎样,现在我们不敢预见20年后会是怎样,可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之快。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力远远大于过去孙教授:法律、道德、信仰是社会的三大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更需要营养。
2000多年来,不知多少人通过佛教解决了人生困惑,找到了解脱智慧,汲取了知识学问,抚慰了心灵创伤。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这些方面,佛教发挥作用的空间将越来越大。比如现在人心态不好,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孙教授:法律、道德、信仰是社会的三大基石,很容易萌发“羡慕嫉妒恨”。看到对方生意做得好,工作有成绩,所得利益多,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就觉得他是不是走后门了,是不是不干好事弄来的。事实上,羡慕嫉妒恨是让自己受害。如果我们从佛教的智慧宝库中吸取一点营养,把羡慕嫉妒恨转变为慈悲喜舍,也不要求多高深,就是看见别人得到利益时,无条件地为他高兴,为他喝彩。这样做的话,对他有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
关于佛教在当今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我们回顾过去,就能得到新的精神资源,树立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使古老的宗教文化和伦理道德焕发出新生命。同时我们还要让佛教与现代伦理道德相结合,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精神境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只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特点正在于此。在未来,佛教也将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完待续
.....
排版|智畅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