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的形成与藏族所生活的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的形成与藏族所生活的密切关系

摘 要:本文从藏传佛教中的“慈爱众生、万物有灵”的生态观生命观、“索取有度”的价值观和诸多禁忌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以及对于藏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藏传佛教;生态环境保护;“慈爱众生、万物有灵”;“索取有度”;禁忌

藏族在历史上最早信仰苯教,在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两位公主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带来了佛教,自此佛教开始在雪域高原传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不同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形成与藏族所生活的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一、“慈爱众生、万物有灵”的生命观与生态观

藏传佛教中还有对于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都存在敬畏的思想。一方面,藏族人民认识到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不论是空气佛家的思想核心,还是水和土地,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人类食物的绝大多数动植物也是自然的产物生态环境保护的形成与藏族所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对自然天然带有感恩与敬畏。另一方面,自然力的巨大与人类先民力量的渺小,让藏族认识到在追求人与自然共处的基础上必须随时随地敬畏自然、取悦自然。因此,藏族先民们敬畏高山湖泊、敬畏飞禽走兽,甚至敬畏花草树木,那是因为无处不在自然的赋予。

二、对于大自然“索取有度”的价值观

对于藏族牧民来说,最为重要的三种东西是:水、草、牲畜,这三样东西提供了他们生活的许多必需品,也正是这三种东西使得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上得以生存。这些里面最为根本的是水,其次是草。因为没有水就没有草,没有草也就没有牲畜。藏传佛教认为佛家的思想核心,人们不仅要注重现世,更应当注重自己的来世。要求人们在现世中不能过多的追求物质和财富,应当注重自己在宗教上的修行。因此,藏族人民对于物质上的追求很低,对于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索取有度”,超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会拿,这反而会给自己造成额外的负担,甚至是灾难。

藏区牧民的物质生活是很简单的:酥油茶、青稞糌粑、牛羊肉就构成了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一件藏衣可以穿四季,天热天冷都适用。青藏高原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能提供给人们的物质财富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求享受的“索取有度”的生活价值观才得以让牧民可以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并且保持大自然的馈赠不至于枯竭。

三、藏传佛教的诸种禁忌与生态环境保护

禁忌存在于各个民族、文化与历史时期,因此禁忌的划分标准也有很多种生态环境保护的形成与藏族所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我国研究禁忌种类的学者主要有陶立和乌丙安。陶立将禁忌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语言禁忌、一般生活禁忌。乌丙安的分类则比较系统,他按照禁忌的民间信仰分为了五类。第一,把大自然中的自然力或自然物看成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事物,加以崇拜,形成了对日、月、星、风、雨、雷、虹、水、火、山、石等物的禁忌观念与行为。第二,把某种动物或植物看作是和本氏族祖先有近缘关系的神圣物,形成了严禁捕杀或禁止冲犯等禁忌。第三,对祖灵的崇拜所派生的关于祖先象征或遗物的禁忌。第四,对鬼灵、精灵的崇拜所派生出来的关于所谓鬼、怪之类及其活动场所的禁忌。第五,对吉凶祸福的命运的迷信派生出来的趋吉避凶观念所形成的禁忌[3]。

藏族的禁忌产生的时间十分久远,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苯教的多神崇拜。藏族的禁忌直接与藏传佛教的“万物有灵”思想有关。藏族的禁忌中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主要分为神山、神湖、土地、鸟兽和树木等几类[4]。

从科学的角度讲,山水土地是无生命的东西佛家的思想核心,但藏传佛教赋予了神山、圣水以灵性,成了人们崇拜的神圣之地,并且有所禁忌,使得藏区的生态环境得以较好的保护。因此青藏高原的神山、圣湖,如纳木错、羊卓雍错、梅里雪山、冈底斯山等,多保持自然风光,人类活动的痕迹不很明显,生态环境较好,这同藏传佛教中对于神山圣湖的禁忌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的兵书《尉缭子》中说到:“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青藏高原保存较好的生态环境同藏传佛教中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考虑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就更加不易。藏传佛教中的“万物有灵”、不杀生、诸多禁忌从古至今对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藏传佛教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2]噶玛降村.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J].康定名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4).

[3]任聘.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4南文渊.论藏区自然禁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J].西北民族研究.2001(3).

作者简介:杨哲(1988―),男,河北衡水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