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莲苞,花开见佛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有疑情的

保护莲苞,花开见佛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有疑情的

三、保护莲苞,花开见佛

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有疑情的,都是有困惑的。若是没有疑情,就不会有开悟的事。就像没有莲花苞,就不会有花开的事。

所谓的疑情,这个疑,就是疑问,就是疑惑,就是不明白。情,就是情结,就是追求真相的自心情结。譬如,大家都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句话。面对这句话,若是个有疑情的人,他便会有困惑,既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么,哪是我的心?我的心又是怎样的?自己不知,自己不明白,这就是疑情,这就是困惑。不知而求知,不明而求明,这就是参。对于此心,对于此佛,若有这样的疑情,若有这样的参究,才有可能证悟此心,才有可能证悟此佛。

疑情,不是否定,不是怀疑,而是疑问,而是困惑,而是不明白。若是没有疑情,若是没有困惑,那是永远也不能见到事实真相的。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人,对于自己困惑的地方,对于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他总是有这个困惑,他总是有这个不明白,他不肯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补自己认知上的空白,他不肯把自己的思想当作佛教的实际。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这样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事实真相的实际行动,那就永远停留在他自己的思想里保护莲苞,花开见佛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有疑情的,那就永远停留在他自己的猜测里,那就永远不能证得那个“原本的真实”。

若是个没有疑情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经典章句,无论他遇到什么祖师公案,他总是用脑筋那么一想,便想出一个意思,并且把自己想出的意思,当作是佛教的意思,并且自以为自己明白了。

面对佛教的经典章句,面对佛教的祖师公案,如果他想不出来是个什么意思,他便去查资料,或向别人询问,直至他有了自己的意见,肯定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自以为自己的意见就是佛教的实际。譬如,每部佛经的第一句,皆是“如是我闻”。那么,“如是我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学人本来不知,可是,他听人这么一说,便理解了这句经文的意思,认为“如是我闻”就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这样说”。学人肯定了这句经文的意思,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妄想,也就是把自己的妄想当成了这句经文的实际。把自己的妄想当成了这句经文的实际,是名谤佛。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是我闻”就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这样说”。阿难尊者有这样的超人记忆吗?对于此事,自己不知而求知保护莲苞,花开见佛真正的修行人,都是有疑情的,自己困惑而求解,这才是真正的行者。譬如,楞严会上,“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勅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将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面对这样的经典章句,难道就没有疑情吗?难道就没有困惑吗?如何是世尊顶?世尊顶怎么会放光?如何是百宝无畏光明?如何是光中出生千叶宝莲?等等,如来的真实义,究竟是什么?若是依文解义,那便是借着佛教的文字,打自己的妄想。

有理性、有智慧的人,面对这样的经文章句,自然是信而不解,不解而信。如此而信,如此不解,如此不解,如此而信,便是学人的疑情。

净土宗的表义方式,是教下的表义方式。因此,净土宗不用“疑情”这个概念,而是用“莲花苞”这个比喻,比喻我们的疑情,比喻我们的困惑不解。莲花苞就是疑情,疑情就是莲花苞。莲花开敷就是智慧花开,就是心解意开,就是开悟,就是见性,就是见佛。

住在莲花苞里的人,住在圣母胎里的人,也就说住在疑情里的人,住在困惑不解里的人,待到孕根成熟时,则自然心花开敷,亲见弥陀,则自然根尘脱落,亲证实相。

亲见弥陀,那也不是见到一个对象化的他,而是见到自心实相,而是见到这个广大无边的自性弥陀,而是见到这个广大无边的自性法身。

可见,对于修行人来说,疑情的意义太大了。可惜,学人不重视这个疑情,而是用自己的妄想,填补自己的不知,破坏自己的莲苞。结果,自己的佛教妄想,则成了自己的花开见佛、往生净土的魔障,障碍了自己的净土之行。

学人本来未见真佛,他却想象出个佛的样子,并且把自己想象出的佛的样子,当作实际的佛的样子。学人本来未见净土,他却妄想出个净土的样子,并且把自己妄想出的净土的样子,当作实际的净土的样子。这都属于颠倒妄想,这都属于造境自惑。相信自己的妄想,追求自己的妄想,不能见如来佛家的智慧究竟是什么,不能生净土。

弥陀净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金沙铺地,七宝庄严等等。学人本来不知,他却妄想出一个充满栏楯、罗网、行树、池水、金沙的世界。弥陀净土,杂色之鸟,出和雅音,皆念佛法僧。学人本来不知,他却妄想出一个众鸟念佛法僧的场景。这真是甜蜜蜜的颠倒妄想。

把自己的颠倒妄想当成了佛教的实际,那就没有了疑情,那就没有了莲花苞。没有了疑情,没有了莲花苞,无论再用功夫,那也是不能疑情顿开的,那也是不能花开见佛的。那些相信自己的颠倒妄想的人,虽然自称信佛,其实,他信的不是佛教,而是自己的颠倒妄想。

正信的佛教。一、相信佛说,绝对真实。二、未悟之时,住在莲花苞里,住在疑情里,住在不明白里,绝对不把自己的依文解义当作佛教的真实义。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亲证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亲证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释迦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释迦佛的“如来智慧德相”,不需要我们去证。我们需要去证的,是我们的“无上正等正觉”,是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

相信佛说,绝对真实。未悟之时,存疑在心。誓愿证得,那个“原本的真实”。这样的自我状态,方是正信的佛教。

这个“相信佛说,绝对真实。未悟之时,存疑在心”,这样的自我状态,禅宗称为疑情,净宗称为莲花苞。

有了这个疑情,有了这个莲花苞,待到孕育成熟时佛家的智慧究竟是什么,自会疑情顿开,亲证实相,自会花开见佛,亲见弥陀。亲证实相时,亲见弥陀时,便是有佛出世佛家的智慧究竟是什么,便是世尊降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