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 手写笔记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13

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 手写笔记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13

【感谢】

佛教哲学》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文字基础稿和课程思维图由群主【安端】整理提供。手写笔记导图由群友 深海玫瑰-果琋 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13

上一讲,我们已经把“三受”……啊——“苦”、“乐”、“不苦不乐”都归到一码儿平了!都是“苦”!这个……“苦”已经快完了。

“苦、集、灭、道”,“苦”作为“四圣谛”的第一大最重要的“谛”,佛教的描述那是全方位的!可见啊——古代印度啊,确实过得挺惨的!光描述人体的自身苦,这还不算完……因为我们说过嘛,上来就说——第一……第一个“苦苦”,天灾人祸它也是“苦”啊,所以,还有各种天灾人祸的痛苦描写!

比如说《世记经》的“三中劫品”……就是“大劫”、“中劫”那个“中劫”……“三中劫品”里,说这个……人类……就是说——比如你都没有碰上这些苦事儿啊……你是那个王思聪,你是那个……那个校长,你这种苦事儿你都没碰着!呐,人类你也有三大灾!什么呢?刀兵劫、饥饿劫、疾疫劫【“三中劫品”第十一 原文:佛告比丘有三中劫。何等为三。一名刀兵劫。二名谷贵劫。三名疾疫劫】。因为,这三大灾在中国古代……这三大劫啊,就是……就不叫“三大劫”,叫“三中劫”……就是“大劫”下面有“中劫”,三……这三个“劫”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

刀兵劫是什么呢?打仗呗……改朝换代呗……战乱;

饥饿劫呢,就是大饥荒……就是——中国在这玉米和那个土豆没引进中国来之前呢,经常出现这种大饥荒;

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叫——疾疫劫。疾疫劫是什么呢?就是——疾病和瘟疫。实际就是指古代的瘟疫劫——嗯……鼠疫啊、疟疾啊、天花儿啊……就这一类的……瘟疫。中国的民间神话里是有一个神叫“瘟神”的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这个“瘟神”不是中国的本土神,这个“瘟神”是这印度佛教给我们送来的——是一外来神!就是……“瘟神”就是佛教贡献给我们的神……嗯,主要就是这个……疾疫劫出来的神。

“苦、集、灭、道”……这样,把这个……这个……人、世界的“劫”也都描述完了,那“苦”就算彻底描述完了。呐!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集谛。

“集谛”呢,是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里的第二个,又叫“习谛”——学习的“习”啊。“苦习圣谛”!这个名字好!“习圣谛”……“苦集谛”……“习”和“集”是两个概念啊!“习”,学习的“习”和收集的“集”是两个概念……“苦习谛”。

“集”是收集啊、招聚啊的意思……就是说——心与业如果相应,就能招聚生死之苦,故曰名集【《翻译名义集》七卷 宋 法云编 原文:三牟提耶。或弥祢。晋云集。法界次第云。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简单地说,“集谛”就是——为什么……或者说如何你就收集了这么多的“苦”?你怎么收集来的?你为什么收集来的?这个“集”……总集。

“苦、集、灭、道”呢,它是佛教哲学的第二大奠基性逻辑!但是,它也符合第一大逻辑的定义范式!什么呢?就,第一大逻辑是“因果律”嘛……就,符合“因果律”,符合“缘生法”。

“集谛”,它不是凌空定义出来的,它也是符合“缘生法”的!什么意思?它是“因果”的!“集”是什么?“集”是“果”。那什么是“因”?“苦”是“因”啊!因“苦”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 手写笔记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13,所以才有“集”。

大家老说这个……“四圣谛”,其实都没有注意过“四圣谛”的这两组“因果”关系……就是——“苦”、“集”是一对“因果”!它符合佛教哲学第一个逻辑——“缘生逻辑”……就是“缘起”——有“苦”则有“集”,没有“苦”……有“苦”你才能收集呀!没有“苦”你上哪儿收集去?对吧!所以,“四圣谛”的前两个——“苦集”……“苦谛”与“集谛”是一对“因果”。

这个……以前讲“四圣谛”的时候,极少有人能够提到,或者认识到,说——“苦”、“集”是一对“因果”。而且这对“因果”非常地重要!它会构成大乘佛教哲学的另一个基石——“真俗二谛”。这里,我们先把这条线埋伏在这儿,大家记住啊——大乘佛教的“真俗二谛”不是凌空来的,不是定义来的,是从“四圣谛”来的。这是绝大部分老师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这个,我们后面会逻辑推导到这一步。

关于“集谛”的解释,各派意见不一!但大体方向是一致的……嗯,意见很多啊!我们只捡几个意见说一下儿……因为“集谛”的解释确实有点复……嗯,有点儿……有点儿多。

比如说,阿毗达摩论师一般会主张说什么呢?诸有漏法之因则是集谛【诸有漏法之因即是集谛】。有漏……“漏”,就是……我们后面会说到这个“漏”……因……这个佛教的问题就是——词汇特别多!我们后面会说到这个“漏”。“漏”,又叫“随眠”,就是烦恼的一种称呼。“诸有漏之法之因”就是——所有烦恼的原因就是“集谛”。这是阿毗达摩论师的观点。

经量部的譬喻师认为呢——业烦恼即是集谛。这“业烦恼”又是什么呢?这又是一个我们后面才会涉及到的定义。“业”,是指——“身、口、意”各种善恶之造作。大家了解下儿就行了,因为这个……嗯,部派佛教时期分了十八派,后来到二十派,他们每一派对这个“集谛”定义多少都有区别,我们捡几个有……有价值的说一下。

“分别论”呢,它把“集谛”拆成了两个概念,就是——“集”和“集谛”。所有能导致后有的爱,称之为“集谛”;如果不能导致后有的,那只能称之为“集”。哎……这个复杂了,这个大家一听就行了。

而“说一切有部”呢,则以爱欲为“集谛”的根本原因——因为有爱欲,所以集苦。这就是传统小乘支的对“集谛”的一个解释。

大乘支的解释又不一样。我们前面说……上一课刚刚说了——关于“苦”……你如何受苦?“苦”的“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佛教哲学的岔路口儿!它岔向了有部哲学与唯识哲学……就是——小乘与大乘。“苦”的受法不同,所以“苦”的集法也不同!就是说——你怎么受的苦不一样,当然你怎么集的苦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对吧!这个……“果”不一样“因”就不一样。所以,“集谛”这个概念,在唯识学里的定义,跟原始佛教阶段也不一样!就是说——唯识学,它这儿有一个大乘定义了。

我们……因为这里是佛教四部哲学的第一部——“说一切有部”哲学,所以,我们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儿……因为有的同学这个……学过唯识,可能对“集谛”有自己的看法……嗯,不叫“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是大乘……大乘对“集谛”的定义。大乘对“集谛”的定义主要是根据“成唯识论”定义的,就是……“集谛”分为这三种——嗯……习气集、等起集、未离系集。

就是……“习气集”就是——遍计所执之自性,所执持之习气。这个,大家听不懂就算了吧……

“等起集”呢,就是——依于各种外在因缘而升起的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依他起的烦恼之业;

“未离系集”呢,指——未离障染之真如。

在“成唯识论”的对“集谛”的三种分类里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 手写笔记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13,第二项——“等起集”,实际相当于我们今天一般所说的“集谛”。

以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两部,就是佛教哲学从定义概念对“集谛”的描述:一个,是小乘阶段对“集谛”的的定义;一个,是大乘阶段对“集谛”的的定义。在大乘阶段主要是这个“成唯识论”里的“等起集”,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集谛”。

虽然说法不同,但大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苦”最终要被“集”起来——要被收集起来,这事儿是跑不了的。差别只在于怎么“集”?就是……怎么收集。

关于为什么“集”?呐,那没有差别,答案是一致的……为什么集?佛教哲学的第一大逻辑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啦!“缘起缘生”啊……因为有“苦”,缘起生“集”,没“苦”就没有“集”!这就是“缘起缘生”——“苦”就是“集”生起来的条件。

那么,“苦、集、灭、道”的这个“集谛”,到底要做什么呢?仅仅是“苦谛”的“因果”吗?“四圣谛”作为最简单的,或者说——最基础的佛教哲学概念,关于“集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就,就是……“集谛”啊,所有的老师一讲就过去,特别简单佛家的智慧就是哲学,几句话——就收集“苦”嘛……

关于“集谛”的目的,可以这么说——能正确回答的,很少!能真正了解“集谛”目的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认为——所谓“集谛”就是“苦谛”的延续,收集“苦”而已。这只看到了“集谛”的字面意思……最多一层,也只能看到“集谛”和“苦谛”之间的因缘关系,就是……有“苦”所以有“集”。

事实——“集谛”它是有更重要的历史任务和哲学任务的!就像我们说——“苦谛”是回答苏格拉底的……就是回答这个“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佛陀版的苏格拉底命题。而“集谛”也具有当时特定的历史任务以及特定的哲学任务。

是什么?我们下一讲……讲!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