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哪些?(图)

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哪些?(图)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是北京大学姚卫群教授学术研究成果的最新总结,该书对于研究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交流互鉴,乃至佛教的中国化问题,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哪些?(图)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关系极为密切。不了解印度文化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哪些?(图),对于佛教的整体理解就会有欠缺,就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既不是印度最早的宗教流派,也不是印度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佛教诞生之初,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演变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婆罗门教后来又形成了六个自成体系的哲学派别: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漫差派、吠檀多派。佛教演化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耆那教则分为白衣派和空衣派。佛教吸收、借鉴了古印度文化中众多的思想,与其他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研究佛教必须联系印度古代文化进行综合探讨。

姚卫群教授指出,在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哲学思想有三大特点:第一,宗教与哲学关系密切。印度的哲学大都有宗教色彩,多为宗派派别中表述出来的哲学思想;印度的宗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印度佛教就是一个哲学理论与宗教教义结合极为紧密的派别。第二,后代宗教哲学对古代经典中理论模式极为尊崇。印度的许多思想家在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时,往往以再次解释某一个旧的观念的形式出现,并常自称仅仅是阐明远古已经存在的思想,自己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印度历史上的思想家总是隶属于一个早已存在的宗教哲学思想流派。第三,印度古代宗教哲学资料年代缺乏确定性。古代印度历史上的许多文献、人物、事件的确切年代往往是不清楚的。在印度的历史资料中,很少精确记载宗教哲学文献及人物的年代。

笔者认为,印度宗教哲学思想的上述特点,在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身上有许多可以对比之处,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理解。首先,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的生活准则问题的探讨,把人的生活准则或道德规范与宇宙的根本联系起来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力求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或发现真理,很少讨论神或超自然实在、宗教崇拜仪式等相关问题。但在佛教、道教中则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哲学与宗教的密切关系,道教信仰与老庄哲学密不可分,佛教的各大宗派也较为集中地表现为在人性论、存在论、认识论等哲学思想体系上的差异。其次,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的理论萌芽在先秦诸子时代大都产生,后世思想家往往围绕古代圣贤提出的理念概念进行讨论,虽然在实际内容上有很多创新,但却大都采取对古代圣人典籍著述的注释方式来进行表达。尽管在内容上有重要发展,但在形式上却表现为继承。佛教思想更是如此,后世佛教思想家采取佛教注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便在学理上有重大突破,但至少在形式上也会将自己的思想纳入某一个隋唐以来已经建立的佛教宗派之下。第三,与印度古籍不同,中国古代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详尽,人物和事件的年代多有明确记载,这对于考证印度古代宗教哲学文献等的年代极有价值。

在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今我国保存的大量汉文佛教资料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印度思想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反哺价值。姚卫群教授提出:第一,古代汉文佛教资料可补印度本国资料保存不完备之欠缺。印度本国遗失了许多印度古代思想文化典籍,但其汉译本却存世。例如婆罗门教哲学系统中的胜论派重要典籍《胜宗十句义论》在印度的梵文文献中没有保存下来,但唐代玄奘已将其汉译并流传至今,这就为研究印度胜论派哲学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第二,古代汉文佛教资料的有关内容与印度本国保存的资料有差别,作对比研究极有意义。比如汉文佛教资料中有大量关于印度古代各思想流派关于“极微”(原子)的讨论,这些汉文资料与印度本国现存资料之间有不少年代差异,论述也不尽相同,深入分析和对比这方面的材料,对研究了解印度古代的世界构成理论极有价值。第三,古代汉译佛经资料中的许多专有名词对现今汉译印度哲学专有名词极有价值。例如现今译者常将印度胜论派中一个重要概念翻译为“范畴”,这是受西方语言的影响印度思想界影响较大的宗教思想流派主要有哪些?(图),但中国佛教传统上翻译为“句义”,“句”为语言概念,“义”为客观存在的实物,句义是指“与概念相对应的实在物”,显然将其翻译成“范畴”不是十分恰当的,保留古代汉译“句义”为佳。第四,古代汉文佛教资料对确定或推测印度哲学中的人物、典籍等的年代有价值。例如在玄奘翻译的汉文资料中,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家护法批驳胜论派时反对的是六句义论,而未提及十句义论,因此可以推测出他应该生活在六句义论提出者法护之后、玄奘之前,即550-640年之间。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与思想文化的密切关系,随着佛教的传播,古往今来中印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延续至今。研究印度文化不仅对于理解古代佛教、中印文化互动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当今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近代以来,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印度佛教文献中许多内容都特别强调修习佛法与世间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印度大乘佛教更强调慈悲利他,认为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槃不是脱离人们生存的世间可以达到的,佛教追求涅槃的行为和涅槃本身就在世间之中。《维摩诘所说经》强调涅槃与世间不可分离的关系,“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印度中观派代表人物龙树在《中论》卷四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姚卫群教授指出,尽管印度佛典中强调超凡入圣、不受人间不实事物影响的论述很多,但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强调佛教应深入社会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扩大在民众中的影响。特别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一些形成于印度文化中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形态和进程;但另一方面,中国原有的文化也对印度传入的佛教进行了改造或影响,这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佛教的出世性或在形式上超凡脱俗的特性,中国人最初借助黄老思想来理解和认识佛教,推崇静坐冥观、摒弃生理欲望。但在佛教发展过程中,中国固有的主流文化思想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佛教开始倡导和重视积极深入社会,在“世间”传播的中国佛教诸多宗派逐渐占据上风。姚卫群教授认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禅宗,尤其是禅宗里的“南宗”系统,是实际具有人间佛教思想观念的重要宗派。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源于古代印度文化和在古代中国有重要发展演进的人间佛教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姚卫群教授总结出四点值得关注:第一,开展当代佛教的公益慈善活动,努力利国利民;第二,促使当代佛教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加强当代佛教僧团的僧才建设;第四,促使当代佛教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佛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倡导当代佛教与不同思想流派或文化团体的相互接触与理解。

佛教思想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这一形态产生于古印度,在中国等许多亚洲国家广为流传。佛教的发展历史悠久,思想体系庞大广博,理论玄奥精深;同时,佛教毕竟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佛教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的。姚卫群教授的《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较好地展现了佛教复杂的教义思想体系及其与印度文明、中印文化交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既有深刻的东方哲学理论探讨,又有当代佛教发展的现实关怀,加深了我们对中印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等诸多议题的认识与理解。(文: 张雪松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本文刊《中国宗教》2019年第03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