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背景色体相用三大郑振煌
(手机版)背景色体相用三大郑振煌
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点击:6755][手机版]
背景色
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 主讲 / 十四讲表 摘录
瑞音佛堂 92/08/14
一切诸法具备三大
体相用三大,只有中国佛教才讲,南传与藏传佛教是不谈的。《大乘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具备三大”。中国佛教的智慧很高,其理论不在藏传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现象,可由体相用去了解,这是非常好用的。体是万法的性质,万法皆无常,故为空性。相是表现出来的现象,凡适用眼耳鼻舌身可以见闻嗅尝触的,用五官感受到、想到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用;若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样了,它的功用会让佛教徒产生恭敬心,去顶礼膜拜佛菩萨像。诸位,我们会去顶礼一个碗吗?一个杯子吗?因为它的相不同,其所产生的功能不同之故。当然一位修行者要不着相,要能体会空性,所以一位修行者会去恭敬一切的众生、一切的法界,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过不论怎么讲,不同的相就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出来。
譬如身为老师的人,在学校内就是老师,在学生的面前是老师,受人尊敬;但回到家里,在父母的面前,就不是老师了,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学去帮老师拿便当,(我们小时候常帮老师拿便当)。在搭公车时,也不可以因为是老师而不用付钱。因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样。
佛家为什么不执着相呢?因为无相以后,功能才能无限大。否则如果认为自己了不起,只能扮演着那个相,如此就只能发挥那个相的作用,回家去后就不会打扫、倒垃圾了,执着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佛教要我们不着相,原因就是要展现无量无边的相,因此发挥无量无边的功能出来。因为我们要服务众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上,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可以由体相用三个角度切入。佛法中有些法门是由体大来修的,有些法门是由相大来修的,有些法门是由用大来修的。我们修的法门,要去了解它是由体大、相大或用大切入,不然我们会混淆。有时我们会认为某些法门很迷信,某些法门大家搞不懂,因为不知那法门是由体相用三大哪个门切入的。
用大切入--信愿门
什么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个相就会有一个功能。从用大切入的法门,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宝加持,这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所建立的法门是信愿门。即我对佛法有信心,对某尊菩萨、佛有信心,对某部经典有信心,无论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是有的,相信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相信《法华经》的功德是无量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管,因为我是信愿的,有很深的信心与愿力,敢承担事情,此为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门对ㄧ般大众很有效,因ㄧ般大众要他们禅坐,研究佛经较不可能。但若告诉他们要好好拜佛、念经、拜忏,佛菩萨会帮助你,大部分会接受,而且容易有相应、感应出来。因为若心诚恳,一定有感应出来,这是从用大的角度来修的。
相大切入--慈悲门
第二种是由相大的角度来切入,譬如观像、拜佛、观想某一尊佛或观想极乐世界的情况。这是由相来进入的,就佛法的修行法门来说,此叫 。因为看到观世音菩萨那么慈悲的像,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有什么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观音菩萨报告。为什么西方三圣的像要放在临终者的身旁让他们看?因为阿弥陀佛现慈悲的相,用慈悲慈祥的相让每ㄧ众生都能够得到心理上的依靠。这是从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体大切入--智慧门
再来谈体大,体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就是寂静。所谓寂静就是心内很安定,内心并不受环境左右的影响而动。内心都如如不动,尽管外面环境一直在纷纷扰扰,但内心寂静不动,就是属于体大。体大的修行是观空性,譬如用般若智慧观照,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去契入空性。如《金刚经》所言: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从体大来修,它不提信愿,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相即相大,每看到某一相,即知并非此某一相之真实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来。因为众生都执着外相,无法见到实在的相,众生无法看到空性,因此随外相在起心动念。
体大,佛教中所讲的体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佛家讲的智慧是什么,完全的如来性。空性、如来性是无形无状无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都无法说明佛教上所说的体大。因此我们无法了解体大,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为体大ㄧ般人无法了解,告诉你毕竟空性,毕竟无我,说人无我,法无我,普通一般人是无法了解的。
故一般人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发愿就好了,一定有感应的;相大要看慈悲相,庄严相。为什么说西方极乐世界要依报庄严,正报庄严,那里的环境都很庄严,众生都是大菩萨,都是不退菩萨,因它呈现相大。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体大是最难修的。体大是去要了解一切诸法毕竟空性,要由诸法毕竟空性来练习。《金刚经》或《心经》,虽然文字很简单,但和我们的逻辑观念及生活的经验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因为《金刚经》、《心经》所说的是体大的修行方法,体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门。用智慧,用什么智慧?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观照的智慧。
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
智慧可分成三种:一是实相般若,是体大。二是观照般若,是相大。三是文字般若,是用大。一切的经典,尤其是般若经典,是佛陀用实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心),用毫不执着、完全超越的毕竟空性智慧,根据众生之根机需要所说或开示之话,即为文字般若。后代人写成文字或翻译成中文或其他的文字时,就有相用。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即是根据文字般若,去了解知识上的真理是什么。因此,时时刻刻要提起观照般若,提起观照的智慧去观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碍。如《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们不受外相影响。我们知道外相是因缘所生,知道一切的现象都是空性。我们从师父、从经典得到文字般若,因此时时刻刻要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起了之后,时时刻刻就可以契入实相般若。故我们说佛陀是依照实相般若,将他所体会到的真理说出来,为了让弟子听懂,根据弟子的根机而说出来的就成为文字般若。我们后代的人根据经典或师父开示,由文字般若下手,时时刻刻起观照。观照时心要很清楚,心要清楚了解这都是外相,进而分辨什么是体,什么是相,什么是用。要知道一切万物之体一定是空性,因为一切万物一直在变化,都是无常的,没有它可以单独存在的特色,这种叫做体大。
我们将体相用这三大拿来应用在日常生活上,很好用。碰到一个情境,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佛家讲的智慧是什么,这个是体大,体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用大是根据相而来的。
心的作用叫做意识
为什么说我们要时时刻刻观照,要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因为我们若不修行时,我们心的作用叫做意识。心理学家说有意识、有下意识、有潜意识。原始佛教说有五识,有六识,大乘唯识学称有八识,后来《大乘入楞伽经》、《决定藏》等又力庵摩罗识称为第九识,后来有《释摩诃衍论》立了一切一心为第十识。我们就用六识来说明,在心理学来说这只是表面意识;第七识已是心理学所说的下意识,我们常说下意识的动作,因为第六意识源自第七意识,时时刻刻受第七意识的影响,非常微细,我们经常不了解下意识就有动作出来,因为我们是受到下意识的作用。第八识也许可以相等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不过第八识的功能比潜意识还来得广,因为它包括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的相续流转,将过去的身口意业一直带到未来。
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
就表面意识来看,我们众生的眼耳鼻舌身识作用在了别外境,但识这五识作用时要和第六意识一起产生作用,称为五俱意识。五俱意识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会看到一件东西;我想要听你讲话,你讲的话我才听得到;我若不想听你讲话,你喇叭再大声,我都没听到,因我的心已经跑掉。一定先有作意,那作意就是第六意识,即注意,那是五俱意识。因此,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永远受外境的影响,一个人要闭关,要孤独下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的五官很忙、很散乱,一定要有个依靠,譬如回家一定要看电视,若能二三十年不看电视,能不受外境影响,那一定是个大修行者,要闭关实在不简单。这是五俱意识。
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是最难掌握的
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大,即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手机版)背景色体相用三大郑振煌,是最难掌握的。若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会受到时间的影响,受到空间的影响。五俱意识会受到时空的影响,时间只能在当下,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而当下的声音才听得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受到时空的影响。过去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未来的东西也看不到,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过去的声音听不到,未来的声音也听不到,只能听到现在当下的声音。受到时间的影响,受到空间的影响,而且要有一定的距离,要有一定的光线,要有一定的和合条件。因此,我们的五俱意识都受是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心乱糟糟的心,则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我们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时候的事;也可以计画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未来的事,都可以在那儿胡乱联想。我们可以超越空间,现在想的不是佛堂内的事,可以想到家里的事,想到高雄的事,想到美国的事,什么都可以想。所以第六意识的心超越时间空间,最难处理,最难掌握。
独头意识
第六意识的作用除了五俱意识与五境、五根一起作用以外,还有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不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一起作用,而是单独跑出来的。譬如我们看到一件东西,一定要有眼睛去接触到一件东西,与第六意识加在一起,才能看到东西。但第六意识要想东西时,不需要眼睛,眼睛闭起来就可以想了。甚至在睡觉时,第六意识还没休息,还在作用。第六意识除了五俱意识作用外,还有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分作四种,经过分析后,知道人的意识难掌握是因为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四种:
第一叫做散位(散乱)独头,就是打妄想。没有打妄想的时间,对众生来讲几乎没有,故必须时刻提起正念,时刻观照。我们都在打妄想,念佛时打妄想,坐禅时打妄想,参加法会、拜忏也打妄想,时刻都在打妄想。白天打妄想,晚上也打妄想,都在胡思乱想。因为它是独头意识,它可以不受眼耳鼻舌身之影响。眼睛闭着可以打妄想,睁着眼睛也可以打妄想。打妄想非常严重,因此修行得将这妄想心去除掉,去除散位独头。
第二种叫做梦中独头,即在睡觉时,心对其所缘的外境去想像。譬如睡梦中听到狗吠声时,就开始产生很多联想,在梦中开始打妄想,想到过去曾被狗咬过,所以妄想那只狗可能会来咬我。
第三种是定中独头,当我们禅坐时会有很多境界、现象、外相出来,若我们不了解佛法,会执着定中独头意识所产生之相而骄傲,认为自己有境界了,以为做仙人了,已有神通了,自以为很了不起。但在佛家来说,这只不过是定中独头意识。独头意识简单说是自己在打妄想,定中独头则是在禅定中打妄想。因此,师父才会告诉我们在禅定中见到任何相,都要看成梦幻泡影,都要看成虚幻,都是幻相,没有任何相是真的。
第四种是狂乱独头意识,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生理上有疾病,因其脑细胞已经病变而产生独头意识,致使在自己虚妄、想像出来的境界中打妄想,很多人有幻视、幻听、幻觉等。
返闻闻自性
我们的心,很可怜!若不修行的话,心不是五俱意识很忙,时刻忙着见闻嗅尝触,就是独头意识,时刻在打妄想。因此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不要五俱意识,即不要受眼耳鼻舌身的左右,不要被五官牵着走。《楞严经》说:“返闻闻自性。”指观世音菩萨修行时,听海潮音,没有被海水声牵走,没有被耳识骗走,他可以返回观照内心,闻自性,进一步去观,最后观到自己的佛性。
所以修行的要领是,第一不要被色身香味触、眼耳鼻舌身所带走;即心勿被外境或五官带走。自己要能做主,知缘起法,缘生必然缘灭,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对一切现象我们都不要执着,即不要产生五俱意识。其次,不要产生独头意识,即勿打妄想,勿胡思乱想。一般人不是独头意识,就是五俱意识。修行要领,就是要跳开五俱意识,跳开独头意识,这时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是观照般若,就是用正念,心头保持安定,心时时刻刻有智慧去观照所有的境界。我们就是保持正念,起观照般若,起观照作用,起时时刻刻的观察,心永远都是清明的,永远都是智慧的,永远都能看透外相,能够进入实相般若,故实相般若是最难修的。
有时看《金刚经》、《心经》很难了解,因其内容与我们生活经验相反,完全违反逻辑。如《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无色声香味触法,”“不生不灭”,哪有不生不灭的?人有生就有死;“不增不减”,哪有不增不减的?每样东西都会变化,怎么说不增不减呢?啊!原来《心经》、《金刚经》是在讲体大的现象,他们是体大的修行方法。体大的修行方法,即依照文字般若起观照因而契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在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藉由体相用三大来分析。体大的修行法门是智慧门,相大的修行法门是慈悲门,用大的修行法门是信愿门。本来这三门都是一个,只是由不同角度所表现出来而已。为什么会有相大?因为相大是体性空,因缘和合而呈现一个相,一个相必然会有一个用。所以,我们拜佛、供佛等等,都离不开体相用。
什么人才可以解脱?只有体证、经验体大的人才能解脱。若只在相大用大上用功是很好,但要毕竟解脱还是没有办法。你可以由相大进入,或由用大进入,最后还是得进入体大修行,一定要进入智慧。若无进入智慧,则永远受到相和用的影响,你永远无法解脱。所以智慧是一切的基础,体大非常重要。
“大”--普遍性
“大”是佛教的一个名词,这个大不是与小相对待的大,若是与小相对待的大是不够大的。这里的大是一种绝待的大,是绝对的大,不是比较来的,因此这个大以现代话来说是普遍性的意思。
物理空?心理空
如果以佛法来讲,体大是空性,什么是空?空性可以分成二种,一种是物理空,一种是心理空。我们说佛教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空性智慧。什么是空性智慧?空性智慧可以了解二种空,一是物理空,一是心理空。物理空是由物理、物质角度,佛法说是色法,一切的现象都是在变化,都是无常,都是无我,这是物理空。了解一切物理、物质现象都是无自性,一直在变化。
物理空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了解,修行者要由物理空了解一切诸法是无自性,都是空性,缘生缘灭,都在变化。因此,我们的心理就不会执着,就不会被这些色法,这些物理,这些现象所限制。心就可以放下,能放下者就能真正自由自在,得到解脱自在,此为心理空。我们所要证悟的,所要达到目的的就是心理空。
物理空从现代的科学获得解释,但是现代科学无法让我们进入心理空。现代科学会教我们物理、物质是空的,但教我们心理越来越执着,与佛教目的完全相反。佛教教我们了解物理空后要进入心理空,不要执着,知道一切都会变化,一切一切要放下,要创造善因缘,努力打拼,去帮助人,去上进,去修行。若我们没达到我们自己理想的目标时,也不要执着,因为因缘没成熟。因缘是甚深甚微妙,因缘若未到,无论怎样努力都没用。若因缘条件和合,很快的,事情自然一切都顺顺利利。因缘不和合时,就要想到佛家讲的空性。我们要由物理空进入心理空,心理空就是佛陀、菩萨证得的空性,不执着,可以放下一切,而且对空也可以放下,故可以放下可以提起,可以承担一切的责任,但一切的责任对他们来讲不是责任,不会构成他们的负担。我们明知物理是空,但我们心理都没有空。诸位朋友!我们修行是从理论上探讨万法是物理空之后就要契入心理空,心理千万不要有任何负担。
体相用三大合而为一
佛经所提到的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但契入的门路不同,有由用大,由相大,由体大来契入的。修相大的人,千万不要歧视修用大的人,也千万不要不相信修体大的人。在修体大、修智慧门的人,千万不要排斥拜忏的人,认为人家迷信,那是人家由用大门路进入的。充分了解佛法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很快就可以解脱。修智慧门的,随时观照,随时了解体大相大用大,随时知道我现在是在修体大的法门,同时我也能够接受相大用大的法门。如此,我们就可以当一个很完美、很圆融的修行者。
牟尼之意就是寂默、寂照、寂静,称之为体大,就是空性;释迦是能仁,其意为用大和相大。佛之意称为三大,即体相用三大合而为一,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叫做佛?佛就是智慧圆满,慈悲圆满,力量圆满(手机版)背景色体相用三大郑振煌,即智悲力皆达到圆满之境地。他的智慧爱心圆满,他的力量可以帮助众生,所做的事情圆满,这叫做佛。
如何可以了解佛是体相用三大?佛有法身佛,指的是体大,供养偈中有“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清净法身即清清净净,任何尘埃都没有,任何微细的执着相都没有,完全清净,故法身佛是由体大去看的。初学佛法三皈依时,自皈依自己之法身佛,不是皈依外面的佛像。我们不了解什么是自性佛?什么是法身佛?师父告诉我们法身佛是无相无不相,我们更搞不清楚,他无任何形相,法身是真理之身,是体大之身,也是完全空性的身。
佛,其次有报身佛,是指庄严报身,即证悟法身、真理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相。若修行境界高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相有二种,可由报身与化身去了解。其法身我们看不到,因法身无形无相可以看,但我们可以从报身与化身去了解其成绩。其报身会呈现二个相,一个是明相,明相即其脸色光明,开朗,不会愁眉苦脸;修行越好的人越明,欢欢喜喜的。第二个相是乐相,真正喜乐快乐。法身佛是体大是空性;报身佛是指相大,一定呈现明相与乐相。所以我们看到报身佛的佛像都很光明,后面都有光圈,相都很喜乐。
如果是化身,化身是指用大,一个人的修行程度到底好不好呢?修的好不好则是看慈悲够不够?越慈悲,表示他的修行功夫越好,这是他的用。即证悟真理、证悟空性、证悟佛性以后所产生的作用就帮助众生。若一个人自认为自己很行,但一点爱心、慈悲心都没有,那他的修行程度还是很差。
佛--三大圆融无碍
因此,佛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佛家讲的智慧是什么,法身佛识体大,一切皆空;报身佛是相大,呈现明相与乐相;化身佛是用大,呈现出来的是慈悲。如此也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我的修行今年跟去年有没有进步?今天跟昨天有没有进步?从体大去检验我的心,物理空、心理空有没有多了一点?若我们心理空,随时可以放下,那就是我们体大有进步。相大,则看自己的脸,有无明相?乐相?随时笑嘻嘻的,经常要洗洗脸(一笑)。再下来检验自己的用大,慈悲爱心够不够?能不能能体谅别人?有没有同理心?佛具足体相用三大,体相用三大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大圆融无碍。
佛法非常好,越了解佛法对我们帮助越大,而且我们时时刻刻观照。现在上课是文字般若,是佛陀的实相般若所开演出来的,透过文字般若,吸收过来后时时去观照,由体大、相大、用大三方面去观照,就可以知道怎么修行。故修行不是只是禅坐、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用观照般若时时刻刻保护我们的念头,要不然我们的念头不是五俱意识就是独头意识;不是心随境转就是打妄想,心永远不会清净,所以时时刻要提起正念。
随便看看
- 2024-08-12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的传奇人生
- 2024-08-11探究僧官系统的世俗化:从机构建制到任官模式的演变
- 2024-08-09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冲突与融合
- 2024-08-08探究中国佛教在越南的传播历史及中华文明的影响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22佛教思想的核心戒定慧,其起源与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影响
- 2024-07-22佛教思想主张众生平等,业报轮回劝人弃恶从善
- 2024-07-21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教义角度的归纳
- 2024-07-20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领略千年佛教艺术的魅力
- 2024-07-20红木家具与工艺品:北宋大才子苏东坡的佛教渊源
- 2024-07-18佛教文化中的因果定律:善良是否有回报?
- 2024-07-17七步莲花:佛陀的诞生与佛教的起源,探寻古印度的宗教奥秘
- 2024-07-17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心理学研究揭示行善能延长寿命
- 2024-07-17慈悲为怀与因果报应:探索佛家思想中的人生哲学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2人生迷茫时,佛教智慧能否带来解脱与快乐?
- 2024-07-05佛教养生理念与方法:修心养性,从心开始,追求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