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对于人天关系的一种独有观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思想理念。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充分肯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大家对于天人合一都是耳熟能详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在当今一般人的理解中,所谓的天就是指自然界,天人合一就是指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不过度开发大自然,从而达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当然这样的理解是很肤浅的。

还有人把天人合一理解为“宇宙全息论”,认为从一根毛发中可以得出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从一片树叶中可以得出一座山的全部信息,从一滴水中可以得出全宇宙的全部信息,这种说法在上个世纪末的气功热中,曾经流行一时,当然这是极不科学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也有着各自的详细论述。

作为医家经典的《黄帝内经》,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就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还有《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是源于天地而生的。

在《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中,更是具体地指出“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草冥,人有毫毛”、“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些具体的论述,都表明了人的结构本来就是与天地相应的。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种种论述,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天与人是具有同样的构成的,人是源于天地的,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或者说,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天人早就已经合一了。

既然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那就表示人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是合于上天的,那人怎么还会生病呢?如果是上天要人生病,那人还需要什么养生和治病呢?

如果说,天人合一体现的是“顺则为利,逆则为害”的原则,是人自己违反了天人合一才导致了生病,那么问题又来了,《黄帝内经》不是说“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吗?人既然都与天地相应了,怎么还会违反天人合一呢?又何来的“逆则为害”呢?

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悖论,《黄帝内经》既肯定了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又承认人会违反天人合一,为了治愈因违反天人合一而导致的生病,于是又把天人合一作为养生和治病的目标来追求。

只可惜,这个问题在一切医家典籍中,都是找不到答案的,又由于《黄帝内经》中“人有三百六十五节”等说法,招来了诸多的指斥之声。

儒家经典《中庸》的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解字注》引《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又引董仲舒:“性者,生之质也。质朴之谓性。”《康熙字典》引《孝经•说》:“性者,生之质也。”又引陈淳:“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为性。”

可见,《中庸》所说的性,就是指人天生的善良的本性。

儒家思想的上天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是有意志的上天,上天的意志就是善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又把善良的意志赋予了人类,从而使得人类也具有了天生的善良的本性,这就是“天命之谓性”。

在儒家思想中,并没有刻意强调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而只是认为人的善良的本性,是来自于上天的赋予,同时儒家也承认人是有恶心的,而恶心是人自己产生的,所以儒家才提倡,人应该除去自己的恶心,发扬善良的本性。

如果,人们能够按照上天所赋予的善良的本性去做人做事,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也就是说,儒家并不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而且把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个必须努力去达到的目标。

儒家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是上天赋予了人们善良的本性,也没有说清楚人类为什么还会有恶心,只是凭经验和信仰,认为天人必须合一。

这就是,儒家与医家的区别。

在道家文化中,并没有人性本善本恶的论述,道家经典《阴符经》:“性有巧性,可以伏藏。”即是很客观地承认了,人心中同时潜藏着善和恶两种心性。

那么,在道家文化中,人类内心中的善恶之性,又是怎么来的呢?

道家认为,在宇宙天地之前有一个混成的道,是道生成了宇宙天地及万事万物,当然也生就了人类的善恶之性。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那么,道为什么要生就了人类的恶心呢?道为什么不让人类只有善心,而偏要让人类同时具有善恶两性呢?或者问,如果创世的神绝对只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只造就了人的善良之心,而不要造就人的罪恶之心,更不要去创造蛇或撒旦,岂不是更好吗?

正是这个问题,的确难倒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非但把西方的哲学家们问得哑口无言,更把西方的神学家们问得拂袖而去。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道家文化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因为天下万物都是道所生的,只有道才是完整圆满的,而人只是天下万物之一,所以人是不完整的、不圆满的、有缺陷的,当然也是具有罪恶之性的。

道让人类具有罪恶之性,正是体现了道的完整圆满,这是道给了人类充分的自由选择,如果道只允许人类做对,却不允许人类犯错,那就不是完整圆满的道了。

正因为道是完整圆满的,所以道允许人犯错,同样也允许人改错,道就是通过让人犯了错就会受到惩戒,受到了惩戒就会痛苦,有了痛苦才会改错的方法,最终让人去除罪恶之性,发扬善良之性。

所以,道家文化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的体是虚无缥缈的,道的用是生生不息的,人类若能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去除心中的罪恶之心,让自己的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虚无的道体就会对人有生生不息的作用,就能让人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就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符合生生不息的道用。

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符合生生不息的道用,就是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这与儒家所讲究的仁义礼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与儒家思想相比,在做事情的目标上,都一样讲究利人利己,但道家更强调要让心灵达到空灵的境界,并在空灵的境界上得到智慧,如果没有道家的智慧,就很容易好心办了坏事,这也是有人骂儒家为迂腐的原因之一;如果道家只是一味追求空灵的境界,却不注重用智慧来做人做事,则又有人会骂道家为诡异。

综合儒道两家可以发现,他们说的都是一回事,上天的好生之德就是生生不息的道用,善良之心就是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都是为了符合生生不息的道用,即符合上天的好生之德,这就是儒道两家一致的地方,都认为人必须去与上天合而为一,都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追求。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儒道两家的主要区别就是,道家较多的强调了虚无的道体及空灵的境界,儒家较多的强调了善良的本性;道家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是天地之外的,儒家的上天却没有超出天地的范围;道家侧重于讲体,儒家侧重于讲用。

由此可见,道家也没有刻意地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也是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而且,道家既追求在做人做事上合乎道的生生不息,更加在心灵上追求空灵的境界,以合乎虚无缥缈的道体,道家在体和用两个方面,都把天人合一作为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道家与儒家的区别。

在佛家的经典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无疑是始终贯彻在整个佛家体系中的,只不过佛家的天,已经超越了医儒两家的天地的概念,也超越了道家先天的概念,而是达到了本来无一物、绝对真空、真空也空的真正的本体。

而且,佛家在时间上,并不只限于今生今世,而是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这就让因犯错而导致的惩戒和痛苦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有了更多的时间得以遭受。

这句话,并不是出于门户之见,也不是出于民族感情,而是就事论事地说,佛家所说的本体,的确比道家的先天之道还要空无。

佛家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似乎正是综合了医儒道三家之长,佛家既肯定了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又认为现在的众生还不是佛,需要通过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佛家既强调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又强调作为众生,更要把天人合一作为终极的目标来追求。

佛道儒医各家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思想理念有益借鉴

在修行方法上,佛家也跟道家一样,既讲究以大慈大悲之心来利益一切众生,相当于道家以利人利己之心来合乎生生不息的道用;同时以大慈大悲之心来抛开杂念,从而进入空无的禅定,相当于道家抛开自己的情绪私欲来达到空灵的境界;佛家又以甚深的禅定般若,来更好地普渡众生,相当于道家以生生不息的智慧更好地做好双赢。

那么,佛家又是如何来解释“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现在还不是佛”这个问题的呢?

佛家认为,对于众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就好像萤火虫的光亮是无法烧掉喜马拉雅山的,如果一定猜测这个问题,就是以凡夫之心来测度如来境界而终不可取,但是佛家也没有彻底关死这条思路,而是说只要修行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明白了。

由此可见,佛家先肯定了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然后又跟道家一样,强调同时要在体和用两个方面,都必须追求天人合一。

这就是,佛家与道家的区别。

以上,就是对医儒道佛四家关于天人合一理论的简单阐述。

若能领悟道家文化,就能做到对症下药,想了解一下吗

从《黄帝内经》看传统文化的心和道

传统文化论述人的错误和痛苦

老子是如何见到道的,请看《道德经》四十七章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