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三种内涵,你知道几个?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三种内涵,你知道几个?

一、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 远古时代,大自然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直到人类在自然的大地上开始了劳动,人与自然才建立了联系。人类以自然为载体创造了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文明,物质方面的如摩崖石刻、台阁建筑,地方美食,精神方面的如山水诗文、山水画、山间独特的民风民俗。山水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也改造着周围的山水。历尽千年,沧海桑田,人类在与自然的深入接触中,不断更新着对它的认识,而不同时期山水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笔者将古代山水文化划分成三种内涵,他们中有些虽然已经随着时间远去,但余脉却蔓衍至今,成为今天中国山水文化的厚实基础。1、山水崇拜中国的山水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最早的时候,山水的形象包含在“自然”这个大概念中。我们的先民无法认识自然规律,把自然山水看成具有神力的对象,鼎礼膜拜。古代君王登基为王向天下昭告,接受上天的旨意,便要登上崇山举行大型仪式典礼,东汉的《封禅仪记》就记录了汉光武帝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古事,他们认为泰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在那里君王可以与天沟通,得到天神的承认,以此来稳固新王的统治。在更早的诗文典籍中,常常能看到把山水神化的记载。例如《山海经》中,每座山都由山神主管,各条水中也潜伏着神兽怪鱼,这些动物的出没往往预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

在古代众多的神话故事里,山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又如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夸父和刑天死后都把山林作为归宿。这些神话把自然界的景物和现象与人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可见,远至大禹的时代,中国古人就与山水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先人神化山水创造的文化带着几丝天真与浪漫,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最原始朴素的面貌,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神秘浩大。2、山水比德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得到第一次大解放。诸子学者,百家争鸣。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于当时,他的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借用山的稳固不移比喻仁者坚守自已的信念、能掌握永恒的真理;用水的灵动、生生不息比喻智者的善于应变、通达聪慧;《论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对松树耐寒的观察中,儒家体悟到了君子不为环境险恶仍然坚守信念的崇高人格。而道家的老庄,通过观察自然体悟人生哲理。庄子在《逍遥游》中道:“若夫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如果能够遵照自然的规律,顺从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就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情,得到自由。

屈原的《离骚》用不同的自然事物比喻人的品行。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古人用山水比德,寻找山水与人类社会的对应关系。人行走在山水之间,细细品读铺开在面前的百科全书,精神便不自觉地受到了陶冶和升华。这种通过对领悟山水精神提升道德修养的传统虽然久远却从未中断,他让人们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世界更加丰厚。3、山水审美中国古人往往把自然山水当做人的附属物,或者寄托上天的意志、或者体现着人类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山水从来都是被人为的意志包裹起来的。历史演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的生态思想是什么,山水描写开始大量出现在文人的诗文中。南朝,出现了众位创作山水诗的大家佛家的生态思想是什么,他们把山水当做独立的审美对象来吟咏。山水的秀美、宁静、幽远才终于显露在世人眼前。诗歌中美丽动人的山水意境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人们的足迹开始深入到山林深处,文人留下的佳话、诗文、刻石也与山水一起成为山水意境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古代的山水意境不是单从游赏而来,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物。到了唐朝,山水旅游更加繁荣。山水文化的内涵也愈加丰富。远游在古代普遍存在,学子赶考称游学,异地做官称为宦游、携友游玩称作交游、因战争需要从军打仗的叫军旅,这些不同的远游都包含着各类人的特殊情感,他们在旅途中留下的山水诗也总是与各自的情怀思想分不开。

文人不同的心态和性情,赋予了山水不同的个性。例如李白笔下浪漫飘逸的天台山《梦游天姆吟留别》、柳宗元文中凄清宁静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山水(《永州八记——小石潭记》)、陶渊明文中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桃花园记》)、苏东坡气势磅礴的黄州山水(《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所以山水文化常常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隐士文化等等水乳交融,赋予中国古代山水特有的厚重的历史人文含量。这种山水的审美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甚至延伸到心灵的感悟。 在今天的旅游中,对这三种山水文化的内涵都已经有了不同的应用。例如泰山将雄伟的山体与历史沉积厚重的摩崖石刻融合一起,塑造了独特的泰山文化;峨眉山,将秀丽陡峭的山色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使“峨眉金顶”的形象深入人心;道教名山青城山,它的建筑与山林融为一体,宛若天成,诠释出道教崇尚自然的重要理念。(道教的崇拜对象是天神、地、人鬼组成的三维系统)。九寨沟、张家界则是凭借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它们的成功都是将山水文化与自身特有的自然资源相结合。二、 徐霞客的旅游思想1、 忘我的、动静结合的游赏方式——符合现代人放松心情的需要 徐霞客游赏山水风光与之前的文人游赏有很大的不同,他在旅行过程中,抛开一切俗世烦扰,满眼满心都是青山秀水。

他为之赞叹、为之情迷,一路都是心情激昂、精神愉悦的。例如《徐霞客游记》开篇的《游天台山日记》就有“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1。天气晴朗,又带着对天台山的期待,他心中非常愉悦。 霞客于一日早晨来到天台的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为了寻觅桃源,他从石缝中穿过。“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2。这种惊险刺激的经历很少在古人的作品中见到,更难得的是作者于历险过程中享受的心态,它洋溢着挑战自我的乐趣。 霞客游览时是全身心投入,他把山峰当做自己的好友,“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3,徐霞客不是被动地接受山,而是主动寻访,座座山峰就像人化了一般走到他面前,这样的游山自然乐趣无穷。在遇到美景时,徐往往会驻足观赏,忘记时间。例如在游雁荡山时,“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灵峰洞的顶层为观音殿佛家的生态思想是什么,有观音及十八罗汉像)坐玩至暝色,返寺。”4这可以说是十分尽兴。又如观雁荡的龙湫瀑布,“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5 为了登上雁湖山顶,徐霞客与引路的道人“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6,路途艰难之形状可见一斑。

徐登顶之后,如此描写所见佳景“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7 语气中也透出徐得意、昂扬的精神状态。 徐霞客,放下心中所有羁绊,以山之喜为喜,以山之险为奇,为景之美而醉,完全将自己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中,动静结合的方式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忘我的游赏状态又最大程度地放松了人的心灵,也将人原始的热情激发起来。 2、 徐霞客的生态旅行方式——符合当代低碳旅游的要求 (1)交通工具的选用徐霞客从二十二岁起,漫游于祖国大江南北,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三十余年的旅行生涯中,他的足迹到达了大半个中国,完成了具有很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考察。徐霞客旅行的成功归因于他具有奋斗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同时也归因子他善于旅行,巧于旅行。徐霞客在深入人迹罕至之处时,主要靠徒步,但要在一定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完成旅行计划,交通工具还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古代,船只、马匹、肩舆(肩扛的轿子)属于日常的交通工具,徐霞客运用它们,提高了旅行效率,也体验到不同旅行方式的妙处。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舟行”。水路航行在古代十分习常、方便,又很舒适,夜航时在船上还可兼为住宿。因此河道中的船只(行的地方是竹筏)也就成了徐霞客旅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江南水多,晴朗的白天船行速度可以达到五十公里,快捷舒适,一路还可以看到“两岸青山相对出的”画境。雨天,路上潮湿泥泞,行走不便,水中船行就成了再好不过的选择,在湖广湘口关,徐霞客写下了他一路舟行的感受:“自拎水湾来,山开天旷,目界大豁,而江西岸,瞰水之石,时出时没,但有所遇,无不赏心悦目”。这也另具风味。在低碳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船行的交通方式更是受到人们青睐,一方面它排放的二氧化碳少,另一方面又能避开嘈杂拥挤的城市路面,杭州的水上巴士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游客在宽敞的河面上坐船欣赏运河风光、浏览城市景观,上班族可以避开交通堵塞、城市尾气,省时省力地到达目的地。根据景区情况,开通船行线路,既可以缓解游客步行的疲劳,也能丰富旅游的形式。(2) 旅行策略 当下,自驾游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传统的导游带团游,往往因为把景点割裂开来,或者一味地宣讲导游词,使游客对景区的认识千篇一律,阻碍了游客主动性的发挥,大大减弱了旅游的乐趣。而徐霞客的寻游方式就给了自驾游的游客很好的借鉴。郑祖安在《徐霞客旅行方法研究》一文中总结出不少旅行策略和具体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大概了解目的地形势,对计划去的景点心中有数。

2、查好行动线路,避免走回头路。3、形成良好的行动准则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三种内涵,你知道几个?,知道何时进退。要娴熟运用这些策略方法需要丰富的旅行经验,普通游客不可能做到。但景区可以针对一部分人探险的需要,提供详细的旅行指南、旅行设施和旅行服务点、甚至是技巧娴熟的徒步导游。 探险游方式的开发,可以增加游山的趣味性与刺激性,也是让人们了解自然,回归自然的有效途径。在深入了解山水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激发人对生态的热爱,培养两者的感情,让生态文明传播到每个游客的心中。另外,也可以把对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的程度,借用原始的旅行方式提倡低碳的旅行新时尚。3、 徐霞客的生态思想——与当下的生态思想紧相关联 《徐霞客游记》写于明代,而明代是我国生态环境演进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我国生态环境体系发展总的态势是趋向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 森林面积的锐减;江河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漠化加剧;野生动物明显减少; 湖泊衰减; 灾荒频繁。历史哑然,徐霞客思想产生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何其相似。而他提出的生态思想内容也与当下生态自然主义的提法不谋而和。当今,国内外对于生态环境的探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种生态观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动物、植物、山、水、石头一样都是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所有的生物都是忧戚相关,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徐霞客的生态观与当下的生态观有着不谋而合之处:1、 寻山如访友徐霞客非常注意人与自然的亲情,他把自然万物拟人化,描写得生机盎然。刚到雁荡山,“望雁荡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8。他看玉女峰,是“顶有春花,宛然插髻”9。徐霞客对自然的喜爱,就这样自然流露出来。这种亲切之情其实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积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早就融进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只是进入现代化以后,人们把这种传统丢弃了。中国人对山水、对自然是有着一种特殊情感的!2、 反对人对原始景观的破坏徐霞客在游途中不仅仅是欣赏美景、探寻自然奥妙,还常常对破坏生态的做法大为叹息甚至谴责。在游走天台赤城山时,他这样写道“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神奇。”10《浙游日记》中,徐霞客提到了过多游客对景观的负面影响,“至此峰尽骨露;石皆嵌空玲珑骈列三洞;洞俱透漏穿错,不作深杳之状。昔惊欲杨髡(kun)之刊凿,今苦于游丏之喧污。”11《江右游日记 》“山麓有龙姓者居之。东向者三洞,北向者一洞,惟东北一角山石完好,而东南洞尽处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也。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三种内涵,你知道几个?

”12这些记载不仅表达了徐霞客坚定的保护生态的立场,而且与今天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又是如此相似,我们实在应该引以为戒!为了保护共同的生态环境,环保主义者们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伦理关系,而当下流行着三种生态伦理观:一、生态的生命主义伦理:人们应该停止对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的伤害,应该体恤所有生命的生存意识,应该关心所有生命的神圣尊严。二、自然律的伦理:该伦理强调“跟随自然”、“顺从自然”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三种内涵,你知道几个?,主要是提醒人们放弃自以为是的,相对的,暂时的,有限的理性,提醒人们感知和接受自然的奥妙和规律。三、 完整性的伦理:“万物”都有道德意识,万物都应该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强调“自然的平衡”和“极度强化生态系统”,强调保护生态系统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意识,该主张要保持的是生态系统本来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这些生态伦理观都是以热爱自然为基础,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友好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它们从三个角度阐释一种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尊重自然、探索自然、保护自然。因此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伦理关系是当代山水旅游不可推卸的责任,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是要把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待自然的科学态度传递给人们,生态思想就是当今山水文化的新的内涵。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