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
“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
摘要
“生生”与“名名”
——论中国哲学的“底本”
苟东锋
【摘 要】近代中国哲学家在创制各自哲学理论的过程中道家哲学的人性论,虽然都力图保持中国哲学的特色,却也均无可避免地挪用或借鉴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和重要观念。这就难免使人怀疑他们是否站在西方哲学的“底本”上来发展中国哲学。当21世纪初前十年有关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沉寂为近十年来做中国哲学的实践以后,一种希望通过发掘“生生”这一中国传统思想固有观念的造论热潮开始出现了。“生生”观念体现了部分当代学者对中国哲学“底本”的一种更切近的把握。然而,“生生”哲学主要侧重于古今问题,由近代“名学”发展所彰显的中西问题同样重要。进而言之,不管从中西两种哲学形态的比较,中国古代哲人对“底本”的体贴,抑或从“形名相耦”的汉语言哲学思维特点来看,“生生”都无法脱离“名名”问题。“生生”“名名”两不相离是中国哲学“底本”的基本形态。从“底本”入手可视为研究中国哲学的一道法门。不过,人们也应当明白,“底本”观念既有重大价值,也有自身的限度。
【关 键 词】底本;生生;名名;本体论;认识论
【作者简介】苟东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哲学分析》(沪),2022.6.146~16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名”为考察背景的儒家知识论研究》(项目编号:)阶段性成果。
中国古代“物论”探析
李贤中
【摘 要】中国古代存在四种“物论”,即《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惠施的“历物论”(历物十事)、《庄子》的“齐物论”、《大学》的“格物论”。以“思想单位”为形式框架可以深化对这几种典型“物论”的探析。“物论”是一种“理论”。从“思想单位”视角看,所谓“理论”,无非就是理论建构者通过对一定范围内诸现象的观察,寻索出相互关系及现象变化中的理则,并且用语言文字系统地表达出来。“思想单位”形式框架下的比较分析表明,上述“物论”尽管各有其认知、思维、表达、超越境界,以及相应的伦理实践特性,但总体上都对此世界有一整体性的想象,都涉及对终极性问题的处理。对自然科学与科技视野下的旨在促进人类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但也带来许多环境污染与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整体的生存的现代“物论”来说,上述中国古代“物论”无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关 键 词】指物论;历物论;齐物论;格物论;思想单位
【作者简介】李贤中,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 台北 10617)。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2.6.38~45
《周易》古经对老子思想的影响
杨庆中
【摘 要】老子作为一名史官,通晓《周易》,其思想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易》的影响。如其“贵柔”以及对“强”“壮”的警觉等思想与《周易》初爻、上爻的爻位爻象象征的意涵颇有内在的关联。其“人法地道家哲学的人性论,地法天”的思想与《周易》的卦爻整体结构体现出来的思路颇有一致之处,其“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能就是在此一卦爻整体结构中演绎出来的。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论思想可能与《易》类筮法体系的哲理化有关。
【关 键 词】《周易》;老子;爻位;筮法
【作者简介】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
【原文出处】《周易研究》(济南),2022.5.36~44
以经学为治法
——《日讲〈易经〉解义》的治世精神
董 春
【摘 要】《日讲〈易经〉解义》作为统治者经筵日讲的记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周易》的诠释来寻求其中所蕴含的“王天下之道”。首先,《解义》提出圣人作《易》乃是以阴阳符号的变化模拟天地之道。阴阳变化之理涵盖了人生社会的变化,而要了悟阴阳变化之理就需提升自身的德性从而达到与天地相参的境界,故帝王要通过不断地修德去体悟天地自然阴阳之道,以便更好地治理社会。其次,《解义》将《周易》的元亨利贞之道与仁义礼智之德相融合,强调君王修德一方面要坚持存诚、主敬,提升内在的修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应对不同情境的智慧。最后,《解义》认为达到圣王之境的帝王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注意扶阳抑阴,近君子而远小人,最终达到刚柔相济、阴阳相互为用的境界,实现盛德大业的理想。
【关 键 词】《周易》;治世之本;内外交养;扶阳抑阴
【作者简介】董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山东 济南 )。
【原文出处】《周易研究》(济南),2022.5.74~8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易》象思维的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研究”()。
道家学派的个体性观照
宋志明
【摘 要】在社会组织理论中,个体与群体关系可谓是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相对来说,儒家比较注重群体性,道家学派比较注重个体性。老子和庄子赞美婴儿品格,彰显自然个体性;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彰显政治个体性;玄学重视本体论思考,彰显生存个体性;道教以宗教形式延续道家学脉,彰显宗教个体性。
【关 键 词】老庄;黄老之学;玄学;道教
【作者简介】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
【原文出处】《河北学刊》(石家庄),2023.1.41~47
在语词与概念之间的“自然”
——兼论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概念化方法
程乐松
【摘 要】通过回顾学界近年对于“自然”含义的研究,梳理其中所见的语文学及观念史等方法,以此说明这些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预设。针对“自然”义的诠解性尝试强化了“自然”意涵的收束性,并且呈现出概念性的特征。概念的意涵总是在一个先在的概念化思想操作中被预设的,即概念是以“可定义性”为前提的。收束性的意涵探究一方面奠基于概念性的预设和概念化的操作,另一方面意涵探究的结果又使得“自然”成为体系性思想分析和建构的工具。以此提示,在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对“自然”等关键性语汇的概念性预设与概念化操作需要有方法上的自觉。语词的可概念化并不等同于语词本身具有概念性,我们需要对“概念化”及其必要性保持自觉。在此基础上,让语词回归经验并凸显其“非概念性”可能是必要的。
【关 键 词】自然;语词;概念性;概念化
【作者简介】程乐松,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哲学动态》(京),2023.1.4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上清经系的形成历史与中古道教信仰的超越性建构模式研究”(编号)的阶段性成果。
特性、共性与自性
——试论《公孙龙子·坚白论》的
“性质”三义
陈声柏
【摘 要】在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西释中”主流研究范式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公孙龙往往被研究者描绘成为西方意义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作为公孙龙思想代表作的《坚白论》,其主旨到底何在“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在以往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并未达成共识。依据《名实论》的“正名”理论,在《坚白论》中,坚、白代表性质意义的“实”;坚、白所处的“定”“兼”“藏”三种样态即是性质的三种“住”;与之对应的三种“物(天地与其所产)”的存在形态就是石、物(物兼之万物)、坚白自身;整个主宾辩难的论证过程就是在进行“位其所位”的“正名”行动。不依傍后来西学现存理论,主要参考宋人谢希深的注解,回到战国时期“名实之辩”的语境中,研究发现《坚白论》的主旨就是:通过坚、白两种性质在“定”“兼”“藏”三种“位”中的“正名”分析,揭示事物“性质(实)”的三种不同涵义:石之坚、白特性;物之坚、白共性;离之坚、白自性。同时,“性质”三义也可以视为“性质语词”的三种用法。
【关 键 词】《坚白论》;公孙龙;以西释中;名学;逻辑学
【作者简介】陈声柏,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宗教学(甘肃兰州)。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2.10.41~4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论自由与正义
——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基础
黄玉顺
【摘 要】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分,逻辑地蕴含着作为上位概念的普遍“自由”概念,其内涵是:个人的意志行为在正义的社会规范内不受他人干预。按照这个普遍概念,孔子具有自己的自由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境界论的自由观,而是人性论的自由观。“个人的意志行为不受他人干预”是这种自由观的主体性维度,即个体主体具有天然的自由意志;“正义的社会规范”(礼)是这种自由观的规范性维度,即它是以孔子的正义论为基础的。这就是说,自由的规范条件来自两条正义原则,即源于博爱精神(仁)的正当性原则和适应于特定时代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义)。因此,孔子的自由观念具有两个层面:遵守规范是保守性的自由,而重建规范是建设性的自由。
【关 键 词】孔子;自由观;正义论
【作者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济南 )。
【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23.1.40~49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儒家自由理论研究”()。
孔门仁学三义考释
——从“仁”的三种字形谈起
石 超
【摘 要】“仁”字的“”“忎”“仁”三种构形分别对应外在威仪、身心互摄、主体间性三种意象,并显示了仁在观念史中由外显而内敛、由直观而抽象、由“自为”而“为他”的逻辑展开。“”的构形最直观,形容贵族男子刚猛尚武的外在威仪,进而引申为一切积极品质的外在表现。“忎”的构形较为抽象,从“千”(身)从“心”,“千”(身)符代表美好外貌,“心”符则代表支撑美好外貌的内在真情、真实、真心,也代表了孔门以心主身、身心互摄的修养取径。随着早期儒家对“忎者”修养的深入思索和践行,人们发现,“忎”的成立绝非仅限于个体主体的身心内部“生生”与“名名”——论中国哲学的“底本”,而是要时刻回应“他者”的召唤,而其回应的合宜表现则需兼顾“礼”和“情”,同时,实现和衡量“忎”德的根本途径和标准也是作为“关系”的“人我之间”,即所谓主体间性。“仁”字的构形中不仅有“亻”(身心之忎),更有“二”(主体间性),故自秦汉以降,“仁”字以其极高的完备性和抽象性,最终优胜于“”和“忎”,成了这种仁观念的标准字形。
【关 键 词】仁学;身心关系;主体间性;情礼关系
【作者简介】石超(1985-),男,内蒙古包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山东 青岛 )。
【原文出处】《学术交流》(哈尔滨),2022.12.47~5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托举计划项目“中华匠道所蕴含的劳动精神与人格修养论研究”()。
“感而遂通”:交感、感动与教化
——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切入点
干春松
【摘 要】“感”作为宋明道学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素来缺乏研究者的关注,然二程、张载和朱熹通过对《周易·系辞》和咸卦中有关“感”的意义的阐发,尤其是建构寂感体用的哲学框架,来阐明圣人感万物而照察人间疾苦,并通过感化来调节社会秩序的思想旨趣。
【关 键 词】感;感通;二程;张载;朱熹;《周易》;咸卦
【作者简介】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北京 )。
【原文出处】《船山学刊》(长沙),2022.6.1~13
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及其演变历程
张新国
【摘 要】道南学派注重将仁阐释为与道为一的境界,朱熹则注重在存在论上诠释仁,将仁视为天地自然与社会伦常的秩序性的根源。朱熹仁论的观念结构呈现为:在逻辑上,心之德与爱之理互为前提,心之德注重说明道德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工夫,爱之理注重说明价值法则的形上根源与逻辑基础,心与爱是价值主体沛然不可御的动力源,德与理是行动主体展现其伦理行动的必由之路。天地之心为人心之仁开展的永续性提供了生存论的担保。以思想逻辑进程观之,朱熹仁论呈现出由较为注重天地流动的内在机制,到注重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再到注重天地演化的整全过程的演变。他认为仁不仅是人的行动法则,同时也是世界开显自身的固有机制。
【关 键 词】仁论;生成;存在论;心之德;爱之理
【作者简介】张新国,南昌大学哲学系暨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江西朱子书院。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10.65~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朱子学通史”(编号21&ZD051)的阶段性成果。
所禀即所值:朱子解《孟子》性命之辨章
李春颖
【摘 要】孟子提出性命之辨,性命关系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赵岐、二程、朱子、戴震、阮元等人对性命之辨的解读,体现出不同哲学体系下对性命的安顿。其中以朱子最具代表性,他会通诸家注释,贯通《孟子》和《中庸》,一方面将性命之辨置于天人视域中,另一方面将其纳入理学体系中,获得了圆融的阐释。朱子以“天命”释“命”,将命限、命运、所禀、所值等多种命的含义都纳入天命,进一步贯通性与命。自天付之于人,是天命;自人之禀赋,是性;自本体言是天命、性理,自流行言是所禀、所值。
【关 键 词】性命之辨;天命;所禀;所值
【作者简介】李春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22.10.55~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情感儒学与孟子性善论”(编号)的阶段性成果。
孟荀之间:罗钦顺思想的内在张力
周 磊
【摘 要】将罗钦顺之学说归为理学或者气学,均存在一定的争议。罗钦顺思想的主体,是在宋明儒学话语体系内对孟子、荀子的核心观点作出诠释与回应。贵在“自得”的为学宗旨,促使罗钦顺勇于对孟子、荀子,乃至理学、心学做出全面而深入的批判与吸收。在消解理的形上实体含义之后,依旧保留理的本源性、秩序性,则是造成罗钦顺思想复杂性的直接原因。在人性论上,从“理即气之理”的原则出发,罗钦顺对“气与性一物”与“性即理”均持赞同态度。以阶段性论性,意味着孟子性善论适用于一气浑沦的理一阶段,荀子性恶论对应于成形之后的分殊阶段。因成形不可避免,故应就着现实的人性为善去恶,“复性”模式被摒弃。罗钦顺赋予荀学核心概念“礼”“法”以新的含义,礼代表上天意志在人类社会的贯彻实施,法代表人类社会对上天意志的思考、探索,二者共同构成“天人一理”中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天”与“本心”的学术谱系划分,不仅显示出罗钦顺对孟、荀天论与心论的批判与综合,也内含了罗钦顺思想的结构性矛盾。
【关 键 词】以气论性;天人一理;礼法;本心;本天
【作者简介】周磊(1988-),男道家哲学的人性论,湖南郴州人,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政治学(广东深圳)。
【原文出处】《孔子研究》(济南),2022.6.138~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东亚儒学视域下的明代‘气学’研究”(项目编号:)之阶段性成果。
随便看看
- 2024-07-27了解易经算命方法步骤,从求神问卜到八卦图
- 2024-07-17探索易经奥秘: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 2024-07-09中国易经预测大师谢咏谈八字天克地冲的化解方法及影响
- 2024-05-08春节的第一天叫“初一”国学大师南怀瑾《易经》
- 2024-05-05周易预测摇卦准吗 古代读书人从小必要学习“四书”、“六艺”
- 2024-04-29易经第四十九卦革卦(泽火革)原文
- 2024-04-28(知识点)易经第六十一卦中孚卦(风泽中孚)
- 2024-04-24《易经》学习价值与此类培训班质量的关注
- 2024-04-24(课程大纲)《易经》智慧在命运体系中的应用
- 2024-04-19(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精彩目录目录分析内容摘要
- 2024-04-17曾仕强易经的智慧02下 #头条创作挑战赛#哈喽,大家好,我是爱分享的璐璐
- 2024-04-172022年新时代五四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 2024-04-16(自我评价)(通用18篇),你有了解过吗?
- 2024-04-15风水堂:《梅花易数》占卜法
- 2024-04-14四柱八字以算命见长,适宜测一个人的终身命运
- 2024-04-08看测算命运势预测财,命理算姻缘婚姻看正缘
- 2024-04-08周易算命生辰八字五行是什么意思?八字姓名算命
- 2024-04-08《易经》最古老的用途是占卜,三步教你占卜
- 2024-04-02儒家思想讲究“行善积德”,正如《易经》中所说
- 2024-04-01:现在年轻人还有多少人去读易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