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才金原载于龙虎山道教编辑熊罗同第一章道教的渊源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道长
徐才金
原载于龙虎山道教 编辑 熊罗同
第一章道教的渊源
第一节 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法制度
说到道教,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道教?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处。因为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包括道教内部都还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取《道教大辞典》引南北朝时(公元465-532年)的一位大文豪刘勰(xié)的解释:“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称为道教,这是对道教的高度概括。
什么叫上标老子呢?就是以中国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的一位大哲学家“老子”(又名李耳,字伯阳,谥号聃的著作《道德经》为最高经典,以《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中最早创立的神仙思想为信仰基础,这就是次述神仙。所谓“下袭张陵”,就是第一代天师创立了道教,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当代学者和道教界对“道教”的定义,认为:崇仰黄老之道,以神仙家的常说及道家常说为中心,融合传统宗教习俗以告谕、教化世人,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以及相信人们修道积德定能安乐幸福,长生久视的宗教,这就称之为‘道教’。”(参见李养正《道教史略讲》)
一般地说,道教创始于东汉顺帝年间(公元126年至144年)。如深入研究,其确切时间应该是公元142年。这一年,第一代天师张陵“精思西山,太上老君亲降(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最高神的一位,转世化身为老子李耳)。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从而创立了道教。(见《天师世家》)
道教的创立,也不是突然间凭空产生的,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上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然的鬼神崇拜,《庄子》、《列子》等先秦道教哲学、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等,都与道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可以说,道教是我国古代社会鬼神崇拜的延续和发展,道士是古巫祝方士的遗绪”(李养正《道教史略》)。下面,先讲讲远古渊源。
1、图腾崇拜
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距今约7000年至4000年)。图腾大多是某种动物,如熊、狼、鹿、鸟等。这种图腾崇拜曾经遍及世界和地。中国有本书叫《史记》,记载中国的人文始祖黄帝率领熊羆(音皮)、貅、貔(音皮)大战蚩尤(chī yóu ),这些熊羆、貅、貔就是远古的图腾部落。据我所知,汉族人群中,有不少的姓氏,都以“玄鸟(巨燕)”为图腾。上古人对各自信仰的图腾,除禁止猎杀外,还要举行祭拜。另外,上古人类对风、雨、雷、电、山、树林、弓箭等都认为是有灵性的、超自然的,也要进行拜祭,这就是所谓的“拜物教”。
中国到了殷商时代(距今大概有3600年左右),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于是,宗法制度就产生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氏”。宗族也有图腾崇拜,如张氏,以其祖宗发明了弓箭,就以“弓”作为宗教的标志。有不少的姓氏,宗族标志大多带有鸟的原型,与玄鸟图腾有着很深的渊源。无论是上古的“拜物教”和后来的“拜神教”,都要进行祭祀。而掌管这种祭祀仪式、卜筮(bǔ shì)吉凶、祈福禳灾的人,就称为“巫祝”。殷商时期的人尊神,敬鬼,神指天神,鬼是指祖宗。“巫”又有“巫”和“觋(xí)”之分,女巫称为巫,男巫称为觋。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取悦神,他们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别。以歌舞降神的舞蹈动作,后来就称为“傩(nuó)舞”,有面具,穿特制的舞服。后世以专门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穿特别的舞服。后世以专门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统称为“巫祝”。它是沟通人神之间的关系的特殊人物。现在我们还把专司香火的人称为“庙祝”,实际上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名称。
中国到了周朝(约公元前1027年)开始,已形成了天神、人鬼、地祇(音气)三大系统的天人合一的神的崇拜。属于天神的有上帝及日、月、星斗、风、云、雷、电;属于地祇的有社稷(这里的社稷不同于后人所说的江山社稷。社指土地,稷指五谷)、山川、五岳(五座大山)、四渎(四条大河;属于人鬼的主要是各姓的社先及崇拜的圣贤。这些就是后来道教成为多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设斋坛,就是上古人祭祀的礼仪;唱赞词、诵宝诰、也就是巫祝的遗风。所以说,中国道教是具有上古巫祝文化和傩文化传承的一种宗教。
第二节 道教的思想渊源与神仙方术
道教的思想渊源,始于先秦诸子百家之说中的“道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说到《道德经》现在已风行世界各国,有很多很多的版本。这本书是老子写的,所以就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老子这个人。
老子姓李,名耳,又叫老聃,他是春秋时人。与中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同一个时代,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这一个时间段,老子的年龄会比孔子要大一此。相传老子是楚国苦县(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他的母亲怀孕八十年才出生,所以一出世就是白发老人,所以称为“老子”。又说是生于李树下面,所以姓李。这些只是古老传说,没有办法细细考证的。老子曾经担任过周朝的“守藏史”的官,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么一个官。因此,他读了很多的书,有很高深的学问。后来他骑着青牛,西出函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就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下面,再简单地介绍一下《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是一部哲学巨著。《道德经》道先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智慧树,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道”是看不见措不着的虚无的本体,但万事万物者包含了“道”。道是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感知到的客观存在。道家和道教把“道”列为最高信仰,就是“道法自然”。关于“道”的本来意义,指的是“道路”,也就是说“指引我们走路”。道也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客观自然规律,是道教中人毕生的追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悟道”。
《道德经》还涉及到天文、地理、人伦、科学、技术、军事、养生、处世等多方面的知识,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从《道德经》中吸取到智慧,所以说,它是中国的一部伟大的思想宝库。
道教的思想渊源,不仅仅是老子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同时构建成道家思想体系的还有庄子、列子、杨朱、尹文、慎到、关尹子等多家的学说。因为他们的思想认识相近或者一致,故而统称为“道家”。庄子名叫庄周,字子休,宋国时睢(音虽)阳县蒙县(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道”无所不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任何主宰。庄子还是最早提出神仙思想的人。还有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今陕西省华县一带)。他的书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列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23年至公元前396年之间。他大概活了100岁左右。列子用很多寓言故事,深刻地阐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另外,还有阳子(即杨朱)、尹文、著《尹文子》,慎到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96至公元前315年)人。他提出了“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的理论。《关尹子》即尹喜,老子西出函关的故事讲到过他,他的书又名《文始真经》。
道家及道教的思想体系,非常地博大精深,难以简单地说清楚。这里,只概括地讲几句(1)“道”与“德”是根本信仰;(2)“三清”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也是指三位最高神。(3)清静无为,无为而治,重生乐生,长生久视,修善积德,关爱生命和自然以及神仙信仰构成了道教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以上,大略地讲了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
早期方仙道与道教创立的思想组织基础。神仙之说,最早出自《庄子》和《列子》,那里还只是一种理论。而“方士”则源于古代的巫祝。战国末期(约公元前305至前240年)出了一个方士,名叫驺衍,他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之于社会更替,进而推论一切事物的变化、因果等,可以说,驺衍是“方士”的“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楚、韩、赵、魏、燕)曾经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访不死之药。据说到了琉球(今台湾)扶桑(今日本等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前88年),有一个皇帝最相信的方士,名叫李少君,用丹砂炼黄金,大概是最早提出外丹术的人。到了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至7年),齐人(今山东省)甘忠可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造《天官历》,开创了原始太平道。原始太平道虽然是道教的前身,但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宗教”。不过,那时已经有了师徒相授的关系。而且还有《太平清领书》传世。这些,都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后来创立道教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二章 正一天师道的创立
中国道教刚创立时,并没有很多各种不同名称的宗派,如果简单地说,就叫“道教”。最早创立道教的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感太上老君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箓,从而创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又因为入道的人要交纳五斗米,所以世人也称之“五斗米道”。关于正一盟威之道的“正一”两个字,是指“正者不邪,一者不杂”,即“真一不二”的意思。
第一节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生平
讲到张道陵,有必要先交待一下张道陵的远祖。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末年,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徐才金原载于龙虎山道教编辑熊罗同第一章道教的渊源,名叫张良,他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说他在军营之中策划,能指挥军队在千里之外打胜仗。他协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是公元前206~前218年前的事。后来封为留侯,迁居沛国(今江苏丰县)。
如今天师府头门上的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上联讲的就是张良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在京城建立了一座“麒麟阁”,是召集内阁大臣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张良作为重臣之一。所以称为“神仙客”。而张道陵则是张良的七世孙,因祖籍沛国,所以说“沛国丰人”。
张道陵于公元34年出生在浙江省的天目山,他7岁时,就读懂了老子的《道德经》,又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为“太学生”,对天文、地理、五经、诸子、谶纬无不精通,从学者千余人,现在浙江杭州的神仙观,余杭的通仙观就是张道陵曾经讲学的地方。
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他26岁被委任为江州令(即重庆市地方之官)。因素好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弃官归隐于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到座前。公元80年,汉章帝征他做官,他没有去。永元初(公元89年)朝廷征他为“太傅”,仍然三诏不就。为了寻找修道的宝地,他远离尘境,带着徒弟王长从淮河到鄱阳湖,又到了乐平的雩子峰,了后由两只仙鹤引咱,溯信江到达贵溪县的云锦峰山修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所以云锦山就改名为“龙虎山”。
现在还有炼丹岩、濯(zhuó )鼎池等遗址存在。根据道书记载,张道陵在龙虎山前后达30余年,又在壁鲁洞(离龙虎山15里)得《神虎秘文》,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文》《黄帝九鼎丹书》等。因为听说巴蜀(今四川省境内)沴气(一种流行瘟疫)为害,张道陵又带着徒弟王长二次入蜀。此时,他已是90岁的人了。但因吃了神丹,身体非常结实,看上去也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张道陵在龙虎山最早炼丹传道,而且达30年之久,所以龙虎山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
下面讲一讲祖天师巴蜀创教的历史。关于这一段历史,主要的地域在四川省。你们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四川去进一步考证,这里只讲一个大概。
张道陵二次入蜀,先住鹤鸣山,后居阳平山,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用神丹为人民治理疫病,他以符水、咒法又以道教善道教人,让有病的人把自已的生身以来所犯的罪恶书写下来,投在水中,向神发誓,不再做罪恶的事,然后才施以符水咒法,使病人痊愈。这种以行医治病教化万民的手段,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其次,张道陵还以扶危济困、恩威并举的策略,为建立宗教奠定组织基础。《龙虎山志》记载了张道陵消灭虎患、诛来大蛇的事。当时四川山区,巨兽为害是很常见的,帮助百姓战胜瘟疫、消灭兽害,共以达到传道的目的,这本来就是张道陵的初衷。
其三,张道陵还教民以掘井取盐之法,后人称为“陵井”,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德。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就实行“盐铁专卖”、“限额供应”。蜀地山区盐比金子还贵。张道陵授人以井盐之法,因此而获得了人民的拥护,甚至将他看成是神圣。“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到了公元141年,条件成熟了,作道书24篇,称“太清玄元”,奉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公元142年,“太上老君亲降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智慧树,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设立治、靖、庐等教区组织,即立祭酒(教区内的头目)分领其户,并立条制(即规戒、制度),共24治。这样,一个宏大的宗教组织就建立起来了。
公元156年,奉太上老君玉册,敕命为“六合无空,高明大帝”,同年与夫人雍氏偕四个女儿得道上升,肉体成仙,在人间123岁。
后来,到唐朝(公元712年以后)历朝皇帝教对张道陵进行过追封,如“正一靖应真君”、“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泰玄上相大对降魔护道天尊”,都是祖天师的封号。
第二节 张鲁的政教合一与张盛南迁
祖天师在蜀中初立24治,后又增加到28治以应28宿。与此同时,又有张角的“太平道”,立36“方”。治和方都是宗教的组织方式。但又有一些区别。“方”是宗教组织与军事组织的混合休,“治”则带有区域管理的性质,相当于宗教组织与行政组织的融合体。所谓“政教合一”,就是这个意思。直到后来,人们习惯称县衙门为“县治”,就是由此而来。24治组织严密,用道民命籍替代了户籍制度;用宗教道德作为教民的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张道陵的首创。几乎占四川一大片地方。
祖天师的儿子名张衡,字灵真,人称“嗣师”,即第二代天师,住在阳平山,光大道教。后传给第三代天师张鲁,居汉中,秉承祖师遗制徐才金原载于龙虎山道教编辑熊罗同第一章道教的渊源,实行政教合一。张鲁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来学的人,初名鬼卒,有了提拔就叫祭酒,相当于部众的头领。又令在各处设“义舍”(舍是房子,房间的意思),放置“义米”,“义肉”,供贫穷的人量腹食用,若贪而食多,则鬼神会使他得病。犯法的人,一般原谅三次,然后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令其修路百步(一步约70公分)即可赎罪。汉末,献帝封张鲁为“镇民中郎将”,令汉宁太守,雄据巴蜀有30年,由于张鲁以宗教的方式实行政教合一,又体现了爱民爱教的思想,从而带来了一方的安定。正一天师道(五斗米道)在汉中一带得到很大发展。
公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曹操兵力强大,又是以丞相的身份,代表朝廷对诸侯的征伐,所以,张鲁就投降了曹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就是把一万户的地方的田租归他收取),还让他的儿子曹宇娶张鲁之女为妻,生子曹奂,即魏元帝,曹魏的最后一个皇帝。曹操取得汉中后,害怕“五斗米道”在民间的强大势力,就采取了强行分化的政策,把汉中居民数万迁到京城及中原地区。曹操的本意是分化瓦解道教组织,出乎意料的是,随着大批川民的入迁,实际上起到了传播道教的作用,我国的中原地区也发展了道教。
张鲁降曹时,五子皆有封荫。第三个儿子张盛封“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加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封诰,他于公元230年前后遵从父亲张鲁的嘱咐,从汉中经过长江、鄱阳湖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智慧树,回到祖天师原来炼丹的地方,继续传播道教。每逢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从此道教科仪(关于科仪后面专题再讲)在南方逐渐普及开来。
第三节 正一天师道初创时的教义思想
正一天师道是一个扎根于民间的宗教,在创教之初,其教理教义充满平民色彩。从当时传播的经典来看,主要有《老子想尔注》,这是对《道德经》进行宗教解释的经文;《正一法文》,属于早期科仪和法术类经典;《老君想尔戒》是讲戒律的。至于以后扩展成正一部类的大量经典,都是在南北朝以后(公元420~589年)的事。初期的经典和教义思想,主要体现现:符法治病,义舍义米,犯法三原,春夏禁杀,考核功过,诚信不欺诈等简单、实用、直观的传道方式。
在科仪方面,早期天师道继承古代巫祝傩舞,将其改成宗教醮仪,盛行击鼓、敲盆,“撞金伐革”以衬托气氛,这便是天师道音乐的原始形态。
(未完待续)
随便看看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32019/6/14 古典文字的故事:道德经、宗教典籍与人类思考阶段的演变
- 2024-07-22黄明哲正解道德经:用道家智慧指引人生,让生活更有趣
- 2024-07-15儒教、佛教、道教:三教传统宗教的特点与影响
- 2024-07-11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领悟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
- 2024-07-10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密切关系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2024-07-10道家处世之道:学习道德经,应对人生困境,活得更通透
- 2024-07-03太极拳:道教动功修炼的表现形式,阐释道的内涵
- 2024-06-25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相辅相成,影响深远
- 2024-06-25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从哲学流派到宗教信仰的演变
- 2024-06-24道教起源:学界与宗教界观点的差异及对哲学化思想流的影响
- 2024-06-23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联系:哲学与宗教的交融
- 2024-06-23医道同源:易学、阴阳五行说与传统医学和道教的关系
- 2024-06-22道家思想:起源、核心与代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 2024-06-22道家思想: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考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 2024-06-15北大高颜值男神杨立华:温润谦恭的真性情老师,学生为课痴狂
- 2024-06-15深入解读庄子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反思
- 2024-06-14河北大学许春华: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老庄道家思想与先秦诸子哲学起源
- 2024-06-14孔子:教化万民是儒者使命,非愚民之想,何以称第一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