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观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观

引言

道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佛文化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大厦。道家思想虽不像儒家的入世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也不像佛家的出世思想受到众多看破红尘者的青睐;但其却以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诸多理解和认识,同样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丰富深远的体系。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古代哲学、*、宗教、*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不违背内在规律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观,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有

直接关系,心如果能控制动静,顺乎天地之道,则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轻物重生

首先,道家面对人生生死的态度是非常坦然的,认为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自然的面对生死,才是生命应有的态度。道家认为生死都是自然的过程,人不应该去违背这种自然,但这样并不是道家不爱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无,从整体上看,道家是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认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积德进道。

《列子·杨朱》有杨朱言:“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认为如果人人都贵身爱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换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个人的安危也可保存,被认为是道家轻物重生的典型。《庄子·让王》也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观,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尊重爱护自己的生命,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齐贵贱、不伤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第十二章:“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道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人们摒弃外在物质的欲念,健全自己的体魄,归于自然的本身。所以轻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诉人们了解自然与自身的*,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没有强烈的欲望也就不会被其所伤害,因此而达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观

经世致用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道家在其*治国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庄也从未离开*离开社会去孤立的谈自身的思想与观点。老子的*理想就是所谓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庄子的*理想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显然,他们并不像其他诸家明显的用世方式,而是采用的“无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学的核心“自然无为”相同,认为统治者也是要采取自然方法治理国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庄子》在《天地》中也说:“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的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也不做违*发展规律的事道家核心思想16字,对顺应自然而又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还是要积极的参与。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观养生观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理想**,但是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的关系。老子和庄子分别生活在春秋和战国时代,看了太多当时的“有为”*给*和社会带来的弊端,统治者一味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另一方面又滥用私权满足自身的私欲。所以他们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给与当时的有为*猛烈的抨击和鞭挞。老子在治国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统治者既不能用礼法等来约束*,也不必事无巨细,从而陷入事务主义的歧途中,使国家越治越乱,最理想化的莫过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虽然不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义,但确实都是针对当时的繁重*的现实而产生的,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渴望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也从另一面“彰显和憧憬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对立的素朴而平等的社会。”④

三、道家的养生观

现在随着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保养,而“养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对养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养生术方面,从老子开始,道家系统的思考“养生”,将人置于社会、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摄身”的概念,《庄子》则专列《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

1.心*之养

这里的“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外,主要用于代表人的思想活动、心灵境界等。道家的“养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的本*,达到自我的安定。这其中“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心境平和宁静。道家提倡心要静,以静养生,但心静也只是一种境界修养,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会影响心静,外部原因如各种声*犬马的诱惑道家核心思想16字,而内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达不到心静的状态。而道家并没有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要

求人的欲望要得其宜,不要贪婪,《吕氏春秋·适音》有言:“人之情,欲寿而恶夭,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欲逸而恶劳。四欲得,四恶除,则心适矣。四欲之得也,在于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矣;生全则寿长矣。”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满足,心也就会安定,身心俱畅,自然就会长寿。

道家的养*说是建立在自然主义人*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指人*或人的本*、本质。首先,老庄认为的人*具有自然*的特点,人的本*在其原始*、先天*、自然*,是自然而然不加人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伤害。老子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天真未凿,不容丝毫人为的损益。其次是超善恶*的特点,关于*善*恶说,是先秦时代诸家关于人*论的观点,但道家老庄讲究人*的超善恶*、超道德*,他们反对把主观的善恶观念和传统的道德范畴引入人*领域,用来论说人的本*。所以,老庄提出“因*”、“全*”为宗旨的养*说,强调在人的自然本*面前,人们必须要因*而行、顺*而动,才是养生正确的途径,而“全*保真”才是养生的目的所在,“全*”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或本*,“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实的一面。《庄子·田子方》有说:“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保真”不仅可以使人形体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从而延年益寿。

2.形神之养

养形是道家养生的基础,因为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气求以充道家核心思想16字,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⑤《庄子·达生》篇有言“有生必先无离形”,“养形必先之以物”,生命离不开形体,形体需要依靠“物”来养育,但养形应注意把握物养的尺度,不恰当的饮食起居也会伤害*命,道家强调的养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加以适当的运动最好。“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爱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道家认为人由形、神两大部分组成,生命虽离不开形体,但却因精神展现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养生之末也。”

结语

道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贤们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在*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内容在我们现代社会发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观主张我们待人处事要自然宁静,充分体现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宽容阔达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但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对我们陶冶精神和锻炼形体都大有益处。道家无为而治的*智慧对我们也多有启示,在现代管理艺术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无为”的方式从事管理活动,一定会产生“无不为”的积极的管理成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价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们不仅仅要将其好好传承,更要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0.3

【2】詹石窗,谢青果.*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

【3】张松如,邵汉明.道家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3

【4】游建西.道家道教史略论稿【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6

【5】安继民,安剑泉,张静.美妙玄思说道家【m】.武汉:湖北*出版社,2011,1

【6】李平权刍议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

【7】谢翠蓉,王新生.道家文化地位之我见【j】.湖南大学学报,2005,19(1)

【8】崔文静.道家与道教人生观及人生实践之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

注释做成页脚注吧,就是在每个出现的每页底下,我在文中已经标出来了,当然格式不对了„„

①李平权刍议道家文化的时代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4):68②詹石窗,谢青果.*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72③詹石窗,谢青果.*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74④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7,3:19⑤詹石窗,谢青果.*道家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151

主要就是做个目录,把字体啦行间距啦调一下(可以参考一下我发的论文格式中的蓝体字)然后把脚注和最后的参考文献做合适就好„„,再就是页眉页脚了,三克油~~

第2篇:《实践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过程,论述了感*认识和理*认识的辩*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第3篇:《矛盾论》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特*,为**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二是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和矛盾特殊*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是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四是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和斗争*及其相互关系。 五是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的矛盾和非对抗*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