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2017年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
二〇一八年六月
为便于应试者充分了解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的测查范围、内容和要求2017年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2017年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统一考试哲学类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制定本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哲学一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内容及科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二、测查范围
哲学类专业科目主要为应聘各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哲学类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文职人员岗位者设置,测查范围包括哲学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等。
三、考试方式和时限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
四、试卷分值和试题类型
试卷满分为 100分。试题类型为客观性试题。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哲学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要求应试者了解哲学思想建立及发展、哲学与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等内容;熟练掌握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世界、价值与价值观以及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掌握世界的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本篇内容包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世界的物质性,实践与世界,世界的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价值与价值观,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章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的含义;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哲学与艺术的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人生观的内容;人生观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观。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第二章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含义;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形而上学的含义;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三、哲学的发展规律
人类生产方式与哲学发展;人类观念与哲学发展;哲学派别争论与哲学发展。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往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二)运动、时间和空间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间的含义;空间的含义;物质运动的五种形式。
二、意识及其本质
(一)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意识与人脑的关系;意识的本质。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意识的内容构成;意识的程度构成;意识的指向性构成;意识的能动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与类型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含义;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的内在矛盾;实践的基本类型。
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
实践主体的含义;实践主体的类型;实践客体的含义;实践客体的类型;实践中介的分类;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的过程。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关系;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关系;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一、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
(二)发展的方向与过程
发展的含义;现实运动的方向;发展的实质。
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
三、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的含义;历史规律的含义;思维规律的含义;一般
规律的含义;特殊规律的含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第六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的含义;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斗争性的含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两点论的含义;重点论的含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二、质变量变规律
质、量、度的含义;量变的含义;质变的含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质变包含量变的情况。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的含义;否定的含义;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扬弃的含义;否定之否定的三个环节。
第七章 认识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
二、认识的运动过程
感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非理性因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的本质;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
一;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中的作用。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环节;生产方式的含义;人类社会的五种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的含义;上层建筑的含义;国家的本质;政治上层建筑的含义;观念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三、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阶级的实质;阶级斗争的含义;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含义;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改革的历史作用。
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的含义;生产力标准的重要意义;把握生产力标准的两个统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内涵;社会发展“合力论”思想。
第九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人民群众的含义;英雄史观的含义;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根本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二、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的含义;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群众路线的含义。
第十章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的本质与形态
价值的含义;价值的本质;主体与价值的关系;客体与价值的关系;实践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的基本特性;价值的基本形态。
二、评价及其科学性
评价的含义;认知的含义;评价与认知的辩证关系;评价标准的含义;评价的科学性。
三、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内容;价值观的特征;价值观的功能;价值观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一章 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区别;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
二、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自由的含义;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三、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人类解放的含义;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人的个体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练掌握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念等基本内容,具备批判、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与方法。
本篇内容包括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元明清哲学、近代哲学。
第一章 先秦哲学
一、中华哲学思想起源
以德配天天命观的含义及价值;《洪范》原始五行说基本内容;《易经》及《易传》哲学思想。
二、孔子哲学思想
正名思想;仁学思想;天命思想;仁与礼的关系;忠恕之道;中庸之道。
三、老子哲学思想
道论;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四、墨子哲学思想
尚同;兼爱非攻的社会理念;三表法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五、先秦名辩思潮
惠施“合同异”;公孙龙“离坚白”。
六、孟子哲学思想
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理想人格及修养论;仁政与王霸义利之辩。
七、庄子哲学思想
齐物论;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八、荀子哲学思想
天道观;天人关系及评价;古今、礼法之争;虚一而静的认识论。
九、韩非子及法家哲学
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历史变化意识与道用论;参验之说与矛盾之辩;先秦法家历史功过评论。
第二章 汉唐哲学
一、汉初新道家哲学思想
黄老道家思想及评价;《淮南子》主要内容。
二、董仲舒哲学思想
天人感应;性三品说;三纲五常的社会伦理思想;义利之辩;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三、王充哲学思想
元气自然说及对天人感应的批判;形神关系的基本思想;疾虚妄、注重效验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命定论思想。
四、魏晋玄学
王弼贵无论;“名教出于自然”思想及评价;“得意忘象”;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五、佛教的传入与两晋南北朝的佛学源流
六家七宗的般若学;僧肇三论;慧远的法性论;竺道生的顿悟说;范缜《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论证。
六、汉唐时期的道教
葛洪道教哲学的主要内容;成玄英“重玄”的含义;司马承祯的性命双修含义。
七、隋唐佛教哲学思想
唯识宗的转识成智论;华严宗法界缘起说;天台宗佛教思想;禅宗对传统印度佛教的创造性改造。
八、经学重整与唐代儒家哲学
韩愈道统论;李翱复性说;刘禹锡的天人观。
第三章 宋元明清哲学
一、宋明理学的问题及发展
宋明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宋明理学的主要特征;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二、张载哲学思想
“太虚即气”的气一元论及对佛道的批判;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三、二程哲学思想
天理论;格物致知论;人生论及人生哲学。
四、朱熹哲学思想
“理一分殊”的理本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知行常相须”的知行关系;心性论与理欲观。
五、陆九渊哲学思想
“心即理”含义;“发明本心”修养论;朱陆之辩的主要内容。
六、陈亮、叶适哲学思想
陈亮王霸并用论;叶适义利观。
七、王守仁哲学思想
心外无理的心本论;“知行合一”以及对程朱“知先行后”的批判;王守仁心学的地位与影响。
八、王夫之哲学思想
气本论对理气之辩的总结;“天下惟器”的道器观;太虚本动的动静观;“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思想;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矛盾观;行可兼知的知行关系;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九、黄宗羲的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
批判专制政治的社会历史观;“一本万殊”的学术史观;“六经皆史”思想及评价。
十、颜元的习行哲学及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颜元“格物致知”的新含义;颜元“实学”的特点及对理学的批判。
十一、戴震哲学思想
“气化即道”的宇宙观;欲、情、知的理欲观。
第四章 近代哲学
一、鸦片战争以后的社会变革思潮
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思想;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及影响;洪秀全、洪仁玕的农民变革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由来、宗旨及评价。
二、康有为哲学思想
托古改制与大同思想;三世进化的历史观。
三、谭嗣同哲学思想
仁学思想;以太说;“冲决罗网”的历史观。
四、严复哲学思想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
五、章太炎的哲学思想
佛学本体论;俱分进化论。
六、孙中山哲学思想
进化史观;知难行易观;民生史观。
七、新文化运动与中西古今哲学的融会
胡适实用主义哲学;梁漱溟的生命哲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金岳霖的道论。
第三篇 西方哲学史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概况,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基本精神及主要流派的基本思想,说明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阐述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
本篇内容包括希腊哲学导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 希腊哲学导论
一、希腊神话世界观与希腊哲学的产生
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希腊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二、希腊哲学的地位及影响
诧异和思辨;希腊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
第二章 古希腊哲学
一、早期自然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水本原说;无定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逻各斯学说;生成辩证法。
(二)毕达哥拉斯派
数本原说;灵魂观。
(三)爱利亚派
理神论;芝诺悖论的意义。
(四)元素派
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代表人物及基本思想;早期自然哲学关于本原思考的基本线索。
二、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概述
何谓智者;智者的功过;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二)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转型;“德性就是知识”的含义;苏格拉底的方法。
三、柏拉图哲学
(一)柏拉图关于两个领域区分的思想
柏拉图哲学的思想来源;洞穴比喻。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何谓理念;“通种”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灵魂的三重区分;灵魂回忆说。
(四)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思想;柏拉图的正义观。
四、亚里士多德哲学
(一)物理学
“自然”的含义;三本原说;四因说;目的论。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原意;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亚里士多德关于神的概念的三层含义。
(三)灵魂学说
灵魂的类别和功能;对灵魂的理性认识。
(四)实践科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国家起源说。
五、晚期希腊哲学
(一)伊壁鸠鲁派
原子论的自然观;快乐主义。
(二)斯多亚派
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斯多亚派的哲学体系。
(三)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太一”的含义。
第三章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一、早期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点;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含义;唯名论和实在论争论的焦点。
二、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托马斯的实体学说;“自然律”的含义。
三、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罗吉尔•培根的认识四障碍说;司各脱的“个性学说”;“奥康的剃刀”的含义。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一、人的发现
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
二、自然的发现
库萨的尼古拉的辩证法思想;达•芬奇的科学方法论;布鲁诺的自然观。
第五章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
一、近代哲学的开端及基本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二)近代哲学的开端
近代哲学之父;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英国经验论的开端
(一)弗兰西斯•培根
“四假相”说;“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三表法”;培根哲学的历史评价。
(二)霍布斯
霍布斯的机械论;偶性的含义;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
三、笛卡儿的唯理论
(一)笛卡儿的理性怀疑精神
笛卡儿的哲学观;笛卡儿的普遍怀疑。
(二)笛卡儿的《第一哲学的沉思》
“我思故我在”;真理的标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心物二元论;偶因论。
四、唯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斯宾诺莎哲学的特点;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属性和样式。
(二)莱布尼茨
二迷宫;充足理由律;单子论的理论背景;单子的特征。
五、英国经验论
(一)洛克
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的实体观;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洛克关于知识的分类;洛克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思想。
(二)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对“物质”实体的批判;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三)休谟
休谟哲学的特点;印象和观念;休谟对知识的分类;休谟的因果观。
六、法国启蒙哲学
(一)启蒙运动
启蒙的含义;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精神的内涵。
(二)启蒙主义者
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伏尔泰的自然神论。
(三)卢梭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基本主张;“公意”的含义;良心论。
(四)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百科全书派哲学的特点。
第六章 德国古典哲学
一、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康德哲学的特点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主要贡献;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先天综合判断的含义;康德哲
学的总体特点。
(二)先验感性论
感性直观的含义;康德的时空观述评;康德关于数学何以可能的阐述。
(三)先验知性论
统觉的含义;康德“人为自然界立法”述评;康德关于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阐述。
(四)先验理性论
先验和超验;形而上学的对象;二律背反;康德的形而上学观述评。
(五)实践哲学
自由的概念;绝对命令;康德的三大道德公设;康德的“人是目的”思想述评。
二、绝对唯心论
(一)费希特的知识学
“知识学”的概念;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第一原则。
(二)谢林的绝对唯心论
自然哲学;先验哲学;同一哲学。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否定辩证法;实体即主体;“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的含义。
(二)精神现象学
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的发生过程;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三)逻辑学
黑格尔《逻辑学》的意趣及特点;绝对理念的含义;黑格尔的矛盾学说述评。
(四)自然哲学
异化的含义;《自然哲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
(五)精神哲学
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黑格尔的国家观述评。
四、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一)青年黑格尔派
黑格尔派的分化;青年黑格尔派的特点。
(二)费尔巴哈
人本学的对象;上帝即是人的本质。
第四篇 科学技术哲学
主要测查应试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特点的掌握程度。
要求应试者了解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概况,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深刻领会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意义。
本篇内容包括绪论、现代科学技术概观、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时代的伦理建构、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科学技术与社会。
第一章 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科学技术哲学的含义;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问题域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重难点问题;当代科技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域;学习和研究科技哲学的意义。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概观
一、科技活动与科学共同体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技术的本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二)科技共同体与科学范式
科技共同体的含义;范式的含义;科技共同体与范式的关系。
二、现代科技结构与发展趋势
(一)科学与技术的旨趣
科学的旨趣;技术的旨趣。
(二)现代科技的整体结构
科学研究的现代结构;现代科学的组成;现代技术的组成。
三、科技的伟大力量
(一)科学的四个层面及其革命力量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力量的具体表现。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关于“科学是生产力”论断的内涵;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基本内涵;科技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四、弘扬科学精神
(一)科学与反科学、伪科学
科学的主要特征;伪科学的定义;对反科学的评价。
(二)反对迷信,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现代迷信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 生态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万能论与生态价值观
(一)科学万能论的流行与破产
技术理性主义;科技发展与现代性危机。
(二)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主张。
二、传统发展观的误区
(一)发展观的误区与“发展”的危机
传统发展观误区的主要表现;由传统发展观引发的当代危机的主要表现。
(二)正确看待现代性危机问题
产生危机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过程。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
整体协调性;未来可持续;公众的广泛参与;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第四章 科技时代的伦理建构
一、科技活动的职业伦理要求
(一)科技活动的社会规范与伦理考量
科学的社会建制及其目标;科技伦理问题。
(二)科学的职业伦理与科研的伦理原则
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客观公正性原则;公众利益优先性原则。
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和新向度
(一)规范性研究及其结构化
规范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科技伦理学的规范性研究的基本思路;科技伦理规范的结构化。
(二)特定冲突与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科技伦理分析的三个方面:技术风险—效益分析,社会利益格局分析新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文化价值分析;描述性研究的兴起与科技伦理的实践转向。
(三)不同层面的科技伦理问题
科技共同体内的伦理问题;科技社会中的人际伦理难题;科技时代文化际伦理问题;科技背景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问题。
第五章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一、技术创新理论
(一)创新与技术创新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技术进步、技术开发与技术转移
技术进步与技术开发;技术开发的特点;技术转移及其方式。
二、高技术产业化及其模式
(一)高技术及其特征
高技术的含义;高技术的特征;军事高技术的含义。
(二)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化的内涵;高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国防科技与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模式;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三、国家创新体系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含义
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创新活动的主体及其作用;创新环境的内容与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
(二)现代科技与政治文明
(三)现代科技与文化强国
二、现代科技革命与军事革命
(一)科技发展对历次军事革命的影响
战争形态的含义;科技发展与战争形态的演变;历次军事革命的特点。
(二)现代科技革命与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颠覆性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信息化战争的主要特点;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智能化战争与战斗力建设;军事理论是重要战斗力;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军事智能化。
(三)牢牢把握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军队而奋斗
习近平强军思想;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三者之间的关系;军委主席负责制;创新型人民军队;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新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