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儒家
宋代宗师朱熹,被誉为继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大儒。 “守自然,灭人欲”可以说是新儒家的核心和纲领。乍一看这篇文章的标题,似乎这篇文章是在故意翻案。其实这是对朱熹思想的进一步理解。
朱熹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主要是他改造儒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他在宋代儒家周敦颐、程昊、程毅等人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儒家,形成了新儒家,称为新儒家或道家,所以现在有人称宋代儒家为新儒家。但他的变法工作却采用和借鉴了佛道两派的思想理论,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它吸收了道家和道家的许多东西。比如先秦以来,儒家基本不讲宇宙本体,道家从老子开始讲宇宙本体,宋儒对传统儒家进行改造。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人性、物理性质等都是从本体中推导出来的。宋儒学的本体论起源于周敦颐的无极太极学说。朱熹继承了他的理论,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原则。比如《朱子玉雷》第94卷:
问:“无极和太极怎么样?”他说:“如果你仔细看,你会看到的。”问:“老师的意思,不是以无极太极为基础的吗?”他说:“这不是别人说的,而是他的道理。既然如此,我就没有私心。太极没有形象,只是一个道理。
《易经》有“太极”,但没有“无极”。 “无极与太极”的思想来源于道家。陆九渊当时指出:
朱自发说廉习从伯昌木那里得到《太极图》,伯昌传出自陈希夷,必须考证。学习易就是学老实。 “无极”二字出自《老子:知陛下》,在我圣书中未见。 《老子》第一章说:“无名世界之始,万物之母”。无极太极是目的。老石没学好,理解不清楚,这里就覆盖了。大哥(按:指朱熹),这个我研究得很深,很长很长。它是什么? [1]
朱熹似乎没有回答是不是老实书房的问题,但还是说了很多关于无极太极的事情。他主要反复解释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如:
“无极就是太极”,因为怕人们把太极当成形象基础,所以才说无极,这才是真理。
“无极和太极”只是无形的和理性的。周子怕人在太极之外求太极,所以说无极。
周子所谓“无极太极”,并不是说太极之上没有无限,而是说太极,就是没有物耳。 [2]
在朱熹看来,太极作为宇宙本体,或无极,也可称礼,“无耳之物”,不要“视之为象基”,那确实是同《老子》,“无名世界之始”不好辨。
从本体论来看,朱熹和宋代理学家只是吸收和借鉴了道家的思想(人们也明确指出,“太极图”直接来源于道家)。但作为太极无极本体的本理,二成、朱熹等人谈得较多,本理的含义极为广泛,不仅指本体,也不仅指“万物之根”。世界”,也是“合理的”,指的是规律,即一切都“有道理”。不仅如此,礼既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心性。总之,正如清人所说,“礼”字就像一个大袋子,什么都可以装进去。从一个“理”字开始,讨论各种问题,如理与气的终结、理与异的区别等,解释道理与万物的关系,并推论从本体论性与人性,再谈事物自然的统一,最后落脚于人性的统一与天道的原则。所以,“守天道,除人欲”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还是节目,他们讲天道为了“扼杀人欲”朱熹讲得很清楚:
孔子叫“克制礼”,“中庸”叫“中和”,“崇德”,“道”,“大学”叫“明德”,“书”曰:“人唯危,道心唯微,精惟一,任其持于中。”圣贤千言万语,却只教人未来之理,摧残人欲。天明明,无需教[3]
由此不难看出,其主要目的是儒家的命题。 “明日之道,灭人欲”与孔子的“克己重礼”一脉相承。然而,打着“天理”的旗号,似乎使儒家思想更加理论化。但是,儒家没有“天理”。这个“天力”是从哪里来的?程浩说:
虽然我的学业有教有收,但“天理”二字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4]
这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它。说他对“天理”,也就是所谓的“自省”,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天力”二字应该说早就存在了。在《庄子·养生大师》中,有一个“包丁解牛”的故事。包丁解牛曾说:“按天理,批量大但……”可见,“天理”指的是“自然质感”。在道家思想中,天是指自然,是普遍的。无论是“天道”、“天运”,甚至是“天道”、“天机”、“天乐”等,都具有自然的含义。保定的“天理”虽然指的是“自然肌理”,但也准备引申到一般的“天理”,所以郭襄在批注《庄子·天运》时写了一段:
对于那些最幸福的人,他们应该首先回应人员。顺其天理,修行五德,顺应自然,进而调和四时,以调和万物。 [5]
“天理”是“自然法则”。当“天理”最初被描述为“自然”时,它仍然具有自然的含义。但程豪、朱熹等人的“天道”与“自然”的含义相去甚远,这是后话。至于天人欲的对立,我们发现最早的似乎是在《礼记·乐》和《淮南子·元道勋》,两本书的文字几乎相同。 “乐记”说:
人生而静,天性亦然。感受事物的运动,性欲(内容[6])也是。事情是知道它,然后它喜欢和不喜欢。好恶从里分不清,知道外在的诱惑,不能低头,天道就会被破坏。夫与物无限感人,人的好恶也无穷无尽。那些破坏自然规律和穷人欲望的人是人。因此,有叛逆和诡诈之心,有淫秽和混乱。这就是为什么强者胁迫弱者……这就是大乱之道。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代国王创造了仪式和音乐,人们为他们创造了节日。 . . .
《淮南子·元道勋》说:
人生而静,天性亦然。感受再感动,性(内容)的危害。当事情到来并且上帝回应时,知道就会移动。知识与事物相连,好比丘出生(高音,欲望)。爱恨初生,却知外界的诱惑,不能自反,天道必毁,故得道者,不以人改天。外在物化,内不失情
两者也反对天道和人欲,言辞相近。性质是一样的。这些话可能有更早的来源,并且引用了这两本书。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乐记》引此讨论的结论是“先人作礼乐,人作节”,而《淮南子》的结论是,论文的人(”达道”)是心。修身养性,所以这里重复几句:
喜欢恨的都是心的错;上瘾的人厌倦了性。 (高调:心要专一,心要闭于外。反而会有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东西,所以叫僭越;性情要清静,你要无欲,故谓累。究竟也;交往(文中引《玉兰》720文中自然)不变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儒家,究竟是静;欲不容,究竟是空的,没有好和尚。寂静是究竟,不散乱(糊涂?),清净清净。能做这五件事的人,就是与神相通的。与神相通的人,得到他们的内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统治外在,一切都不会被抛弃(高音:中,心。外,色欲)。如果你能从里面得到它儒家和道家你更认同哪个思想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儒家,你可以从它那里得到它。外面。中间,五藏人安详,思绪平静……道路平坦。离身不远,求近者,来回走。圣人不以身降物,不以欲求和。 ...这就是为什么它是自我满足的原因
所有话语归结为“嘉鱼岛”。这个“道”也有“静”的“自然”或“天道”,“得道者反静”,与老子的“善静”思想不谋而合。和“没有欲望”。
朱子等人,《礼记》一定是看过的,朱子玉磊卷八十七中,也对上面的引文做了一些具体的解释。 《淮南子》不容错过。但是,他提出的“早教,破人欲”的主张,并不是急于“做礼乐”,而是注重个人心性的修养。朱熹在解释《乐记》中的话时说:
“事物无限感人,人的好恶无情。”这是一句很密集的说法,双方都有一些罪过。事物的诱惑力是无穷的,但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好恶,所以才被事物引诱而去。有师父,怎能被他引走!在这里写的很有趣很简洁。
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能体现朱熹在天人欲问题上的小心“玩”,“有师父”,也就是个人修行,虽然不是回老子,但它充分吸收了道家思想,尤其是《淮南子》等新道家思想。
如果仔细分析,很多关于天理、人欲、修炼方法的论述都来自于道家。比如,怎么修炼?从周敦颐开始,很多人“静心”,用打坐等方法来加强修身。朱熹也同意,并说“学圣人必以静”[7],“不欲静”,显然属于道家思想的范畴。二成把这个“安静”的修炼时间改为“尊重”,成毅说道:
“培养必须尊重。”[8]
朱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变,他说:
一位老人遇到了李先生,并试图教他打坐。后来,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只是一个“尊重”的字眼。无所事事时,尊重自我约束(心放不下的地方,必须收敛于此);当你回应时,要尊重回应它;读书时,要尊重读书;时间不存在。 [9]
为什么要改“静”为“敬”,朱熹说:
廉习说“主静”儒家和道家你更认同哪个思想,“静”字要读作“敬”字,所以又说“无欲,故静”。如果你认为自己空虚而静止,你就会害怕变老。
圣人决定用正气和正气来控制宁静。它已经在要求人们冷静下来,做自己的主人。程子怕他只是安静,所以不会与事情谈判,而是说“尊重”,说:“尊重是自空和安静。”必须这样做。
程子怕别人忽略他的“静”意,就像一个人打坐一样。周子的说法就是“无欲,所以静”,他的意思大概主要是静,比如“先礼后乐”。 [10]
原来这是因为人们害怕打坐“人会变老”,意思是“这里没有银三百两”。当然,他们与石老不一样,他们“固守中正仁义”,但他们的修身理论,尤其是以“静”为中心(“敬”其实主要是“静”,变“静”)“静”是“敬”字,但仍教人“禅修”的修炼方法),这显然是受道教影响所决定的。 “主静”和冥想的方法很容易与《庄子》中的“心斋”和“坐忘”相联系。没有退路。” 佛教打坐也是打坐,但在中国,《庄子》“坐忘”早。是否来自道教还有待考证。在儒家思想中,如《礼记》 ,也有“静而正”(《儒家》)、“静而后能安”(《大学》)等,但没有道家的静无为、无私无欲。 .
朱熹哲学思想中的许多具体论述,除了上述的天理和人欲之外,还包括理和气;刚、柔、强、弱等有很多具体的论述,都可以与道家思想相提并论。明清学者在一些具体的比较中看到了朱熹的道家思想。比如明朝廷襄王《雅术》第一章:
老庄说“道生天地”,宋儒说“天地先有此理”。这是换脸,争吵。和老庄的目的有什么区别?
清代真《孟子·子易书证》说:
朱子曾多次说过“人的欲望被遮盖了”,但他们都认为没有欲望就没有被遮盖。 ……因为私欲,因为欲望和血脉,因为默默无闻,安宁,因为知识,因为知识,老者说:“常使人无知,无欲。”从外表看,他的身形是骷髅,看重他的真杀;后来的施家,他的学说与宋儒老施看似不同,实则同,故夹杂着老施的话。
今天的学者,尤其是研究道教和道教文化的学者,更加关注这个问题,并在《道教文化研究》[11]等专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冯大文的《成竹》 《理学与旧学》(第六辑)、刘仲宁的《朱熹与先天学》)(第九辑)等。应该还有更多的文章要做。如何看待所谓的“朱子道、鲁”[12]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对于朱熹与道家的关系,我们想说明以下几点:
文章一、儒道融合以及后来的儒释道融合是历史上客观的发展趋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情况,造成不同的结果:从战国到秦汉,形成了一个新道家和一个新儒家,而此时不仅是儒家与新儒家的融合。道家,也是“百家”的融合。魏晋以后,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后来又增加了一位外国佛教徒,形成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问题。魏晋儒道融合,产生了可以说以道家为基础的“玄学”。隋唐时期,儒、释、道的长期斗争和融合导致了宋明“新儒学”的产生,应该说是以儒学为主,但作用和影响道教是伟大的。在这样大的发展趋势下,朱熹的思想中有很多道家的成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章二、自唐代以来,就出现了儒家弃佛弃长的问题。说朱熹“斗道”也是有根据的。他不仅痛恨佛教和道教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更反对人们“沉溺于旧佛学说”。但应该详细分析。首先,他主张道教的重心在道教,即所谓的“反佛”,道教以道教为主。对老子和老雪有不同的看法,他抄了几句语录来看看:
问:“老子的话好像有道理?”他说:“做这么多话,怎么可能不可接受?比如佛有其功德,目的门却错了。
...最妙的道理,有生生不息的意义,程子的老实论也是[13]
老子的话是可取的。周子和程子都采纳了老家的话,只是目的地门“不一样”。朱熹与理学的本体论、天理与人欲论均取自道家。将“天理”解读为“仁、义、礼、智、信”,意味着“天命”不同。
老头子刚开始,只是安静,不活跃。安静无为,却带来了不朽。后来,他只谈不朽。现在只是一个巫师的祝福,它只注意厌恶的祈祷。自从两节经文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是从老子、道家向道家的过渡,明显贬低道家。
道家有老庄,我不知道怎么读。比如大家族的孩子们,所有的宝物都被人偷走了,但是他们去捡破的骨灰盒和罐子。讲佛道的关系,借道家的东西,道家对祖宗的利用不如佛教。他还特别指出:
老子说他的原因之一是非常小心。 ……我怀疑佛教徒刚来中国的时候,多半是在偷老子的心愿来造经,就好像空荡荡的一样。后来道士做了《清净经》,却偷了佛家的话,根本没做好。佛经中所谓“色即空”,他把色、受、想、行、识五种描述为“空”字,所以“空即是色。受、想、行” ,识亦如是”,名曰空。 然而,《清净经》偷了这句话的意思,而说“无有无”,只偷他的“形为空”,却忽略了他的“感觉、思想、行动、意识是”的意思。也一样”,这完全不合理。 佛教徒偷老子的好,后来道家只偷佛教徒的坏。特别好笑。 [14]
关于佛陀和老挝的关系,这样的言论还很多。看来朱熹还真是“出类拔萃的佛老”,对佛老的理解也很深刻。但他不仅钻研了,而且还可以把它弄出来。他有自己的“家庭门户”。他在这方面毫不含糊:
儒家认为原理是长生不死,而佛教认为精神意识是长生不死。龟山说:“儒家和佛家的差别很大。”从某种角度来看,它真的很像木炭!
关于儒教和佛教的区别,已经有很多说法了,比如:
儒家与儒家的本质不同,但儒家是空的,儒家是真实的,儒家是不存在的。若石总是回归虚无。
师师是假的,我的儒家是真的;石石是两个,我儒家的一个。
等等,不要费心引用。有了他的“门户”,佛陀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他说:
佛老之教,无须深明明辨,只废三理五常,已是大罪!更别说其他了。世界就是这个真理,它永远不会消失。例如,佛陀虽然破坏人际关系,但他当然无法逃脱。若无父子,而拜师,弟子为子,大为弟,弟为师弟。但只有能守住假底,圣人才有真底。
文字通俗易懂。所以说他与佛道争锋也不错。
不过,他对佛陀的评价和比较也很有趣,值得一提,比如:
老爷子太嚣张了,佛都敢看他!老子狂妄自大,佛是逃难的救星……因为佛陀说:“老子先唱,后佛唱得洒脱,但字多。” p>
道之道在世间。禅师说最妙,自从庄老来了,说得道是常事,天地之间。后来佛陀开口说,如果篱笆被打破了,就没有下落了。越高越好,越好。从圣人的话来看,根本不是这样的。世间迷惑人之事,不专一物,一字一字可取,亦迷惑,佛言足以动人至此!有知识的人不会被它愚弄。
他始终认为:一、老人比佛高;二、佛的“崇高”是“动”,使很多儒家“折而为人”;三、很多佛教中的东西来自于老挝和壮族。前面说了,“佛法,乘虚而入”,善于“偷”老庄,道家不行,“但我不识字”“老庄书”。由此可见,他虽然反对佛的空性,尤其是“回佛”,但并不缺乏对佛的“崇高”方面的欣赏。
朱熹说:“西汉儒家说的是真话,也不过是黄老的意思。”看来他自己也深受黄老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一点。朱熹的思想难免有很多矛盾。其中,存在时间顺序的问题。有些观点前期和后期不一样,或者比较成熟,或者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本来就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人家反反复复的问,他又要反复回答,说话也会有些矛盾。好像还有很多关于太极的问题,关于“理气”等等,人们都在重复,比如理气,他说:
世界上没有不合理的气,也没有不合理的理由。 [15]
但人们反复问“先理,还是先气”? “要有道理,再有气,如何?” “还是先问理,后气”,他不得不回答:
li 和qi 之间没有优先级。但上推时,即理在先,与气相近[16]
这是矛盾的吗?这里只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其他不一致儒家和道家你更认同哪个思想,尤其是他是否反对
道教与道教的矛盾似乎没有简单的答案。
【注意事项】
[1]《象山全集》第2卷,《与朱元辉》。
[2]以上引文均见《朱子玉雷》第94卷。
[3]《朱子玉班》,卷。 12.
[4]《二成全书》,《外书》第十二卷。
[5]这些话原为《庄子》原文,已作为注解验证。
[6] 据余悦《群经平易》考证,《淮南子》中所引的“欲”和“害”均是“容”字的误读。一是意图错误,二是形式错误。
[7]《朱子文集》75,《林云中牛序》。
[8]《郑氏河南遗书》第十八卷。
[9]《朱子玉班》,卷。 120.
[10]《朱子玉班》卷。 94.
[11]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至今已出版10卷,现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12]李源:《蜀古余波》卷6.f万继野传》引潘平阁。
[13]《珠子玉蕾》卷125,不赌者同。
[14]《朱子玉雷》,卷。 126,无注释引文下同
[15]《朱子玉班》第11卷。
[16]《朱子玉课堂》第11卷。
随便看看
- 2024-08-09儒家角色伦理——21 世纪道德视野:挑战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当代伦理话语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以仁为核心的多层范畴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敬畏天、遵循道:儒家思想的基础与本质,孔夫子的贡献及民族美德
- 2024-07-2920 世纪 50 年代后论语英译简史:多元化特征与多领域学者的贡献
- 2024-07-29安乐哲:醉心中国文化,推动中西哲学思想对话的美国学者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6第六届问道玉渊潭国际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探讨
- 2024-07-2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社会价值和信仰体系——以曲阜为例
- 2024-07-26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
- 2024-07-26教育学萌芽阶段代表人物观点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解析
- 2024-07-25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深远影响
- 2024-07-24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孔子到董仲舒再到玄学
- 2024-07-24儒家思想:孔子创立的完整思想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2人生如书,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领悟不同阶段的智慧
- 2024-07-21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主旨与做人标准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