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石牡丹:中国画要做到“自然”就要深刻体察
松石牡丹:中国画要做到“自然”就要深刻体察
松石牡丹图(国画) 清 朱耷
“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儒、道、释三家皆言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他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既然道是自然的,中国画又取法于道,那么道与画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自然对于道来说,是人们取法的最根本对象。中国绘画与道家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将中国的哲学史与艺术史联系起来探究道家思想家是谁,不难发现,道家文化影响了中国绘画的体系,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道是中国美学与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对此有较为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本源、它既是物质元素的一分子,又是本质规律的核心。
“道法自然”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上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启示、引发和影响了艺术家关于审美问题的思考。中国画要做到“自然”,就要深刻体察到宇宙本体自然无为的状态和创造天地万物的自然过程。走进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中国画中艺与道有本质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所以有时候人们常说画就是“画道”。画中描写的都是自然中的道,离开了自然的道,中国画就无从谈起。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贤们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艺和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艺来自于自然、来自于道道家思想家是谁,也来自于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是通过自身对仁的修养、艺的培养、德的实践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画中的艺要与自然融合。中国画作为体悟道的绘画,体现在“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与“寓道于术”的艺术方式上。具体分为: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进乎技,艺与道合;心灵磨砺,心道合一。中国画并不是道本身,绘画是视觉产品,不同作品的格调千差万别。格调的高下与审美相关,审美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化,而其修养正是在向道的层面靠近的过程,所以古人常说某事某技“近乎道”。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画家表达审美比一般人更为直接一些松石牡丹:中国画要做到“自然”就要深刻体察,其审美的品位、格调、境界,可以通过笔墨表达出来。所以看中国画,最终要看的还是人,即看画画的人。人的修养高下、审美格调高低道家思想家是谁,在笔墨里是可以立辨的。正如古代画论里的“画如其人”。这就是中国画中为什么要体现道的原因。
黄宾虹先生说:“元人一笔两笔松石牡丹:中国画要做到“自然”就要深刻体察,无笔不繁。”元代画家倪云林的画就是用笔概括提炼的,甚至寥寥数笔,但黄宾虹却看到了“繁”,所以说黄宾虹是近乎道的人。但他也说过:“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其实世间之事亦是如此,事与物,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都有其一定的规律,唯有真正明白之人才可以看到并掌握它。唐代画家张彦远言:“夫用界笔直尺,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中国画注重写意性,重意而非形,讲究以书入画,笔在意先,传神达意。苏东坡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欧阳修言:“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即是此意。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中国画的道和思想家哲学家谈的道是有些区别的,中国画的道一方面是理法、形神等在画面上有迹可寻的;另一方面是气韵、意境等相对玄远的。
中国画的气韵、意境等是存在画外的“意”,是道家所言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前生相马九方皋”,还没有弄清牝牡骊黄,却能知道马的“意”,画意的存在,正是李贽说的:“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境是佛家所言,佛家称一切假的东西都是境,一切都可以叫境。意境是什么?是能感受到却又抓不住、摸不着,且人们喜欢的。人们喜欢看画,就是要看生活中不能得到而内心向往的景物,倪云林的荒寒、八大山人的孤冷,都是现实当中不可得到的,但越是得不到,人们越是向往。
南齐时期,谢赫曾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鉴赏中国绘画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六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气韵生动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最核心的观念之一。气韵就是生动,若无生动的笔墨,不可谈气韵。当然,谢赫说的气韵主要还是说“神”,也称之为神韵。六朝人很注重“神”,支道林喜欢养马,引来旁人的非议,而他却说:“贫道爱其神骏耳!”所爱者非马,马之神也,这与九方皋相马非常近似。这种神、神骏就是神韵,就是谢赫说的气韵。中国画中的气韵,描述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吴昌硕诗云:“墨荷点尽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他说中国画是在画“气”,气怎么才能让人们看到,又在哪里?其实就蕴藏在笔墨之间,只能在笔墨之中去体会,中国画中的气是不可说的。
中国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它的形成以及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文学、经济、艺术等领域,道家崇尚朴素、简淡、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画起到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决定了中国画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取向,并形成了中国画鲜明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面貌。
随便看看
- 2024-08-11紫微斗数忌出解析:影响命运的关键因素及应对策略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10稻盛和夫:科学家出身的著名企业家,其管理哲学影响深远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如何建构?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8儒家伦理哲学 现代儒学编委会及主编徐波简介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8-05大学:古代经典教材,现代道德启蒙,提升个人修养的必读之书
- 2024-08-05第五届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现代化
- 2024-08-04北京大学:优秀学子的梦想之地,哲学系的独特魅力
- 2024-08-03深入探究三教文化:儒、佛、道的融合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 2024-08-02王颂: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其佛学辞典研究成果一览
- 2024-08-0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 2024-07-31丁耘老师带领同学研读梁漱溟著作,探讨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
- 2024-07-31风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精髓与适中原则
- 2024-07-30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传承深厚学术根基,铸就古典学术研究实体机构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