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道教的逻辑起点和话语体系的核心
:道家与道教的逻辑起点和话语体系的核心
道家与道教是分属不同的概念系统。道家是以老庄思想为源头的哲学派系,道教则是指以老庄为始祖和崇奉对象的宗教团体。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所以“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道家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宇宙起源的探讨是道家学说的逻辑起点和话语体系的核心。通过对传世文献的研究解读,可以初步梳理出道家宇宙生成观的发展脉络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即肇始于老庄的“道”论,衍化为庄子的“气”论、文子等的“浑一”论、“太一”论,继之以王弼的“无”论,发展为成玄英的“气论”,终结于宋元以降的三教融合。
一、先秦萌芽——以道为源
众所周知,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道家萌芽于先秦时期,当时只称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不称道家,但这两个学派都是把“道”作为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和认识宇宙自然的起点,即“道”为自然万物的本源。《老子·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能生万物,至高至上,所以“道”具有物质之天的宇宙生成论意义。后来庄子进一步发展“道”论,《庄子·齐物论》明确提出“道通为一”,认为天地万物,包括“我”均归于“道”,无所逃逸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道”是世界的本源。自此,“道”就成了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和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在老庄学派中,“浑一”“有”“无”“齐”“阴阳”“理”等思想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后来西汉司马谈据此才正式整合称之为“道家”。可以说如果没有老、庄“道”论作为宇宙认识论的基础,就不会有“道家”这一学派的出现。
庄子是道家学派兴起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庄子的学说“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史记·老庄韩申列传》),《庄子·至乐》这是庄子在继承老子的宇宙观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宇宙气化论,其演变过程为:道→气→万物。可见,在庄子看来世界的本源不是气道家的哲学观点有贵生,而是道,“气”只是由道生成万物的一个重要媒介。世本无“气”,而由“道”生之,气由聚散变化而产生生命,进而生成万物,人由生而死,就如同四季交替一般,是天道规律。同时期除庄子外,文子作为老子的弟子,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成为先秦与汉代黄老思想发展阶段上的重要桥梁。他在《文子》提出“浑一”说,认为天地源于混沌而一的幽冥状态。文子认为宇宙生成的过程就是万物分化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天地”“阴阳”和“四时”等概念:道家与道教的逻辑起点和话语体系的核心,其演变过程为:浑一(混沌)→天地、阴阳、四时→清澄→万物。
文子发展了老子的哲学,在宇宙起源上,他提出了可感名状的“浑一”说,他认为“浑一”是宇宙的本源,比起老子虚无的不可名状的“道”更具有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文子认为万物源于“浑一”,正所谓60,“阴阳交接,乃能成和”,从文子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三”就是文子所谓阴阳二气交合所生之“和”,因“和”而万物生成。如果将宇宙的发展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道家与道教的逻辑起点和话语体系的核心,那么“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就应当是“阴阳→和→万物”的过程。显然,文子发展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观。庄子创造了独特的宇宙气化论,认为“气”是道生万物的重要媒介;文子则更侧重于万物分化与和合过程,解决生成的物质转化问题。他们都是在继承老子宇宙观的基础上,各自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发展。由此可知,道家最早的宇宙观是源于《老子》第四十二章的“道”,但是老子本人没有明确指出道如何生成万物,只是以抽象的数字来阐释观点。而道家另一篇重要著作《太一生水》则进一步以具体物质形态论生成宇宙万物,着重强调了“水”的重要性。
1933年10月于湖北省荆门市纪山镇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共有18篇先秦文献,其中有四篇是道家文献,除了《老子》甲、乙、丙外,还有一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篇是对《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引申和解说。“太一”即“大一”,也即老子的“道生一”之“一”,《太一生水》篇特别强调了“太一”与“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水”的作用,就宇宙观角度来看,如果将老子的“道→一→二→三→万物”看作是宇宙生成的单向轨迹,是一种被动的演化过程。那么《太一生水》讲述的是水与多种能量的相互转化作用,是一种辩证的统一的相辅循环过程。从哲学角度而言,《老子》以抽象数字论宇宙生成,认为“道”为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无”的哲学;《太一生水》则以具体物质形态论宇宙生成,认为“太一”是天地万物本原,是讲“有”的哲学。
《太一生水》篇的面世,说明早在2300年前的中国,已有较为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道家的“浑一”“太一”论,因为符合生命的发展规律,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规律,故而为儒家所吸收,如《礼记·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其思想认识与文子及《太一》并无太大的差异。
二、两汉魏晋——道论发展
西汉初立,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生产,统治者提出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这为老庄学说在民间发展获得了优越的生存土壤。汉武帝时期,司马谈第一次正式提出“道家”概念。因为先秦时期的荀子、韩非子等人只是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上对别的学者进行批评,以彰显自己的学术主流地位,并不能有意识地进行学术流派分类。司马谈《谈六家要旨》他认为“道家”是汲取其余五家之长形成的“道”,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是更符合“古之道术”的大道,因此命名为“道家”。此后,“道”也就由各家通名变为老庄一派的专名。
西汉道家主要是阐述老庄思想。河上公注《老子》河上公阐述“道”的内涵,进一步强化宇宙万物由均由虚无的“道”而来。《淮南子》踵其后,其《天文训》也是申发阐述“道”生万物的观念。所不同的是,河上公和《淮南子》对“道”“一”之间关系的理解是不同的,前者认为道能生“一”,后者认为道即是“一”。演变过程为:道(本源)→元气→阴、阳→和清、浊→天、地、人→万物。在宇宙发生观上提出了和、清、浊“三气”生万物的学说观点,和、清、浊是万物生成的最直接的中介物。西汉严遵则认同“道生一”的观点。严遵在他 的《老子旨归》一清一浊,与和俱行。”演变过程为:道→道德→神明→和,严遵以老子为基础,在宇宙生成观上,捏合了文子、《太一》、河上公的“神明”“和”“清浊”的思想。
汉末以降,天下大乱,魏晋名士多崇尚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老庄所提倡的“无为”“逍遥”等观念为士林带来了强大的心灵寄托。他们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解读,做出了不同阐释,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演变过程为:元气→乾坤→和气。在宇宙生成观上认同《淮南子》严遵的观点。
东汉张道陵《老子想尔注》云:“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认为“一”就是“道”,“一”与“道”有同等地位,“一”散为“气”,“一”通于天地阴阳,自在无碍。
王弼认为,宇宙的演变过程为:道(无)→一(无)→二→三(万物),这体现了王弼的贵“无”论思想,他将“道”理解为本体世界的“无”,认为“无”是世界之本原。张道陵和王弼的宇宙生成观均回归老子的本源。王弼《老子注》是一部系统阐述玄学理论的著作,它的诞生标志着《老子》的哲学解读由宇宙论向本体重玄论转移。随着该时期诸多名士思想理念的碰撞,魏晋玄学开始产生并迅速发展,这极大地丰富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主张。
道家肇始于春秋,以宇宙生成观为话语起点,试图阐述自然万物的产生原理,解答“我从哪里来”的哲学疑问,形成人与自然的逻辑话语体系,其怪异的明辨唯心思维,超常的道家玄想能力,朴素的自然物质观,形成了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绚烂多姿的学术思想体系,道家宇宙生成观的学术思想无疑是华夏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瑰丽宝藏 。
随便看看
- 2024-08-10庄子:战国中期的智者,用化应对险恶人性与困难人生
- 2024-08-10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儒道互补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 2024-08-09庄子的智慧:化解人性险恶与人生困难的哲学
- 2024-08-08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对先秦法思想史的意义
- 2024-08-07政治问题与权力制约原则:现代民主理论的基础
- 2024-07-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滋养与指引
- 2024-07-29企业治理新启示: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吏治精华
- 2024-07-29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何被指伪国学?徐晋如痛呼其为毒草
- 2024-07-28道家与儒家的思维差异:顺应自然与向内求的对比
- 2024-07-28梁氏国学功底深厚,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比较,探究先秦政治思想
- 2024-07-28道德经第 37-40 章解读:道的力量源泉与天下自正之道
- 2024-07-27毛泽东道家智慧:探讨基本粒子是否可分,引发科学界思考
- 2024-07-27道家管理思想:揭示事物本质的恒道,朴散为器,道法自然
- 2024-07-25道家代表人物及作品:老子道德经与庄子南华经
- 2024-07-24老子其书:传统文化专题讲解教学培训课件,丰富汉语内涵的经典之作
- 2024-07-24道家学派思想:老子与庄子的自然无为之道
- 2024-07-24中国文化中坚道家学术思想:被忽略的幕后操持者
- 2024-07-23朱光潜的移花接木:道家还是儒家?克罗齐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接
- 2024-07-232019/6/14 古典文字的故事:道德经、宗教典籍与人类思考阶段的演变
- 2024-07-22东方管理智慧:反思西方企业管理,探索东方哲学的人本主义与企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