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你知道吗?

《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你知道吗?

1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吴辛丑(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址:广州大学城邮编:)摘要:本文结合《周易》的性质、结构与时代特点,讨论《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有表象性和象征性,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关键词:《周易》卦爻卦辞爻辞语言《周易》一书包括经、传两部分:《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周易》古经指六十四卦经文而言,包含卦符、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内容。古经之外,另有《文言传》、《说卦传》等十篇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习惯上称为《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易大传》或《十翼》。《周易》古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周易》大传则是战国秦汉间的作品。《周易》古经和大传产生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本来不是一书。汉代以后,以经附传,经传一体,同称为《易经》。《汉书·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唐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为行文方便,本文对《周易》古经专称《周易》,而《周易》大传则别称《易传》,以示区别。就其性质而言,《周易》是卜筮之书,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古代卜筮的底本”①。

从形式上看,《周易》经文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系统是卦符,一个系统是文辞。2《周易》的卦符构成,是由阴爻、阳爻三叠而成八卦,再由八卦两叠而成六十四卦。卦与卦之间又存在着颠倒、旁通、贞悔、变卦等关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卦符是《周易》不同于其他古书的最大特色。《周易》的文字系统,是由卦辞、爻辞所构成的,文辞依附于卦爻并表现卦爻的吉凶休咎。文辞与卦符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个“卦”,全书就是由六十四个“卦”所构成。《周易》的结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卦为单位,文辞与符号相为表里。本文考察《周易》的语言特点,主要就是以上述认识作为基础。《周易》是占卜书,有卦符和卦象,它的文辞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有表象性和象征性;它是产生于西周初年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解读《周易》的文化意蕴,对于认识上古汉语的历史面貌,都具有重要意义。一、《周易》语言具有表象性和象征性《易传·系辞传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其行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里所谓“系辞”,是指根据卦象爻象在卦爻下加上文辞,或曰“观象系辞”。

由于《周易》的卦爻辞系属于卦爻,并说明、表现卦象和爻象,因而具有明显的表象性。如《坤》卦,卦辞云“利牝马之贞”,“牝马”即母马,坤为阴,为母,马之母者亦为坤,故说利于占问母马之3事;卦辞云“利西南”,以八卦配八方,坤为西南,故云;六二爻辞云“直方大”,坤为地,“直方大”乃为地之属性:平直、方正、广大;六五爻辞云“黄裳,元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注云:“坤为裳,色黄,故曰黄裳。坤为下,裳者下饰,五位正中,黄者中色,故曰黄裳元吉。”②《周易尚氏学·总论》云:“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此说虽未免夸大其词,却也道出了《周易》文辞具有表象性的特质。《周易》的卦爻及卦辞爻辞均具有象征性。《乾》卦六爻均属阳性,是以阳性之体象征刚健之物。《易传·说卦传》云:“乾,天也。”“乾,健也。”天道刚健,故以《乾》卦象之。《乾》卦诸爻象征各种情状的“龙”:位居最下者为“潜龙”(初爻),跃出地面者为“见龙在田”(二爻)《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你知道吗?,腾空而上者为“飞龙在天”(五爻),飞到极点者为“亢龙”(上爻),六爻皆阳故为“群龙无首”(用九)。朱熹说:“《易》难看,不比他书。《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

若他书,则真是事实,孝弟便是孝弟,仁便是仁。”③《乾》卦九三爻辞没有说“龙”,而是说“君子终日乾乾”,这其实是告诉人们,《乾》卦六爻也象征君子处于六种不同的地位层次,故《易传·象传上·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二、《周易》语言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周易》的字词具有多义性,即使在同一个卦中,同一个字或词也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如《明夷》卦,初九爻辞云“明夷于飞,垂其翼”,可见“明夷”4是一种能飞的鸟;六五爻辞云“箕子之明夷”,“箕子”是殷纣王的哥哥周易古经今注,“之”是“到”的意思,则“明夷”是指箕子所到之处,前人或解“明夷”为“东方之国”。又如《无妄》卦,“妄”有“乱”义,初九爻辞云“无妄往”,上九爻辞云“无妄行”,均是叫人不要出行,不要乱来;“妄”又通“望”,“预期”之义,六三爻辞云“无妄之灾”,九五爻辞云“无妄之疾”,均是指没有预料到的灾祸与疾病。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因为行文过于简略,语言环境不明确,《周易》经文里的一些字词或文句易产生歧义,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节》卦,卦辞云“苦节”,六三云“不节若”,六四云“安节”,九五云“甘节”,上六云“苦节”,其中“节”字有多解。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节,荐絜反,止也,明礼有制度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之名,一云分段支节之义。”李镜池《周易通义》注云:“节:解节俭与礼节。”④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说:“卦爻辞之‘节’字是节制、限制、约束之义。”⑤又如《咸》卦周易古经今注,爻辞云“咸其拇”、“咸其腓”、“咸其股”、“咸其脢”、“咸其辅颊舌”,《易传·彖传》云:“咸,感也。”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郭彧译注《周易》以为“咸”表“交感”、“感动”、“感触”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周易通义》以为本卦“咸”字表“斩伤”、“斩杀”之义,均有一定理据。字词的多义性,是一种正常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周易》原本就有的用法。而歧义性,则是后人理解时所产生的不同认识,所造成的原因很多,如缺少上5下文,不明语言时代特点和规律,个人主观差异等。有的歧异说法可说是误解,只是由于其说古老,相沿已久,故仍存其旧而聊备一说。如《乾》卦九四“或跃在渊”一句,其中“或”字,别解颇多。《易传·乾文言》曰:“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或,疑也。”今人有训为“惑”者,有训为“或许”者,有训为“有人”者。其实,“或”为无定代词,在《乾》卦中不是指代人,而是指代龙,“或跃在渊”意为“龙跃在渊”。试比读同卦“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诸句,“或”指代“龙”是很明确的,不存在歧义问题。因为文辞简略,表意模糊,字词的释读与句法结构的分析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容易出现两歧甚至多解的情形,这也是《周易》比其他先秦典籍更难索解的原因之一。三、《周易》保留了古老的词义和词汇现象《周易》卦爻辞创作于西周早期,不少字词使用了古老的意义,有的甚至可和殷商甲骨卜辞相印证。《周易》常见“贞”字,其意义和用法如何,古今学者的意见颇不一致。《易传·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由于这种解释比较古老权威,历代注《易》者大都将“贞”解为“正”或“固”,几成定论。时至今日,不少《周易》研究者仍以古6说为依归。

如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将《豫》卦六二“贞吉”译为:“守持正固可获吉祥。”⑥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注《豫》卦六二“贞吉”曰:“固守则吉。”⑦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解《豫》卦六二爻“贞吉”云:“贞吉,在《易》中有两种理解。一,贞吉是并列关系,贞且吉,即又贞又吉。二,贞吉是条件关系,贞则吉,即贞是吉的前提条件,贞才能吉。……贞训正。有人训占,是不对的。”⑧今按,《说文解字》卜部云:“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卜问即占问。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人们对“贞”字的本义和早期用法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使《说文解字》的说解得到确认。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云:“卜辞的贞为贞问之义。”⑨李镜池《周易通义》云:“卜辞、《周易》的‘贞’都训贞卜、卜问。”⑩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贞本卜问之义,故其字从卜。用龟以卜而问事,既谓之贞,则用蓍以筮而问事,自可谓之贞,故《周易》贞可训为筮问,以常用之词释之,即占问也。其曰‘贞吉’者,谓其占吉也;……此乃《周易》贞字之初义也。”⑾《中孚》卦初九爻辞:“虞吉。有它不燕。”句中“虞”字,王弼《周易注》曰:“虞犹专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虞,安也,初应于四,宜自安虞。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以为“虞训安,借为娱,虞娱古通用”⑿。今按,《广雅·释诂》:“虞,安也。”《礼记·丧服小记》“报葬者报虞”郑玄注云:“虞,安神也。”《礼记·檀弓》“反日中而虞”郑玄注云:“虞者,葬日还殡宫安神之祭名。”《释名·释丧制》:“既葬,还祭于殡宫曰虞,谓虞乐安神使还此也。”李镜池《周易通义》云:“虞,丧礼。7《公羊传》文公二年何休注:‘虞犹安神也。’安葬为虞。虞后则祖先灵魂入于宗庙,就转为祭礼。”⒀据此,《中孚》卦“虞”可解为“安,安神”,“虞吉”意即“安神吉利”。《睽》卦六三爻辞:“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天,剠也,马云:剠凿其额曰天。”按,《说文解字》一部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又页部:“颠,顶也,从页,真声。”天、颠、顶同义,均指人之头顶。商周甲骨金文“天”字均为人之象形,其上作方形或圆形,以象人头。《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人名“刑天”之“天”,乃用“头顶”义,因其被帝斩断其头,故名“刑天”。“天”由名词义引申为动词义,指在人头顶上施刑,即凿额刺字,后世或谓之“黥”。

六三爻辞中与“天”并列的“劓”,也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意为割鼻子。“其人天且劓”,是说那(赶车的)人被刺了额又割了鼻。“天”字的这种意义和用法在战国以后基本消失了。四、《周易》反映了上古汉语特殊的语法规律《周易》经文篇幅短小,文句简略,由于这个缘故周易古经今注,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及汉语语法史的人很少从《周易》中取材,对《周易》语法研究不甚重视。其实,《周易》作为西周早期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上古汉语不少特殊而重要的语法事实,颇具研究价值。8比如在词法方面,已有词头、词尾的运用。词头“有”既可出现在名词性语素前,如《涣》卦辞“王假有庙”、《涣》六四“涣有丘”、《家人》九五“王

假有家”中的“有庙”、“有丘”、“有家”即是,也可出现在动词性语素前,如《离》上九“有嘉折首”、《解》六五“君子维有解”中的“有嘉”、“有解”即是。出现在《周易》中的词尾有“然”(如《离》初九“履错然”)、“如”(如《屯》上六“泣血涟如”)、“若”(如《观》卦辞“有孚颙若”)等。在句法方面,《周易》语句中宾语的位置问题很值得关注。一般讲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三)用助词“之”、“是”、“焉”等把名词宾语提在动词前。《周易》中少疑问句,未见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情形,而后两种情形在经文中均可见到,如《渐》九五“终莫之胜”、《鼎》九二“不我能即”、《临》六五“大君之宜”、《大畜》六四“童牛之牿”等即是。然《周易》中的动宾结构也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可置于动词后,一是名词、形容词、动词作“贞”字的宾语可以前置。例如:①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益》上九)②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明夷》九三)③小亨,旅贞吉。(《旅》卦辞)④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屯》九五)9⑤征凶,居贞吉。(《革》上六)例①,代词“之”在否定句中作动词“益”的宾语而后置。

例②,名词“疾”在否定句中作“贞”的宾语而前置。“不可疾贞”意即“不可占问疾病”。名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通常是置于动词之后的(如《颐》六五“不可涉大川”),且在《豫》卦六五爻辞中,“疾”作“贞”的宾语是后置的(《豫》六五:“贞疾,恒不死。”)。像这种名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的情形在上古汉语里是罕见的,我们仅在《老子》一书中见到一例。《老子·道经》王弼注本:“功成不名有。”此句帛书《老子》甲本作:“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名词“名”是在否定句中置于动词“有”之前。我们猜测《周易》、《老子》中的这种用法可能是远古汉语宾语前置现象的孑遗。例③,“旅贞”即“占问旅行”之意,动词“旅”作“贞”的宾语前置。例④,形容词“小”、“大”作“贞”的宾语而前置,“小贞”、“大贞”意即“占问小事”、“占问大事”。例⑤,动词“居”作“贞”的宾语而前置。古汉语宾语前置一般是有条件的,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而在《周易》一书里,“贞”字的前置宾语多是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且不是出现在疑问句、否定句中。《周易》的主谓结构的词序也有值得关注之处。通常情况下,主语位于谓语之前,即前主后谓,如《渐》九五“鸿渐于陵”、《鼎》九二“鼎有实”即是。

但在《乾》、《井》、《中孚》等卦中,我们发现有主语置于谓语之后的情形,即前谓后主。例如:①见龙在田《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你知道吗?,利见大人。(《乾》九二)10②井洌寒泉,食。(《井》九五)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例①,“见龙在田”,今人或以为是无主句⒁。按,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见龙:贤遍反,示也。”王弼《周易注》云:“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此“见”读xiàn(现),“出现”之义。“见龙在田”意谓龙出现在田野上,“龙”是动词“见(现)”之施事,为本句之主语。徐子宏先生说:“见龙,系‘龙见’的倒装,犹言龙出现。”⒂尽管“倒装”之说存有可商之处,但徐先生却也指出了该句式的特异之处。今人解《易》,多将“见龙在田”翻译为“龙出现在地上”或“龙出现在田野里”⒃,也表明大家都认可“龙”在语句中的施事地位。例②,“井洌”与“寒泉”并列,“井洌”是“主+谓”格式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而“寒泉”则是“谓+主”格式,“寒泉”意即“泉寒”。例③,“鸣鹤在阴”意即“鹤鸣在阴”,动词谓语“鸣”置于主语“鹤”之前。据易孟醇先生观察⒄,《诗经》中也有此类谓语置于主语前的句式,如《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主语“仓庚”、“葽”、“蜩”均置于谓语之后。

由此可见《周易》经文所见“谓+主”格式在上古早期并非个别现象。对于这种“谓+主”格式的成因与分布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五、《周易》运用了特殊的修辞方式《周易》卦爻辞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排比、互文等。《周易》互文现象比较特别,有爻内互文,有卦内互文,还有卦际互文。所谓爻内互11文,是指在一个爻的爻辞里面出现的互文。例如《鼎》卦六五爻辞:“鼎黄耳金铉,利贞。”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注云:“金色黄,云黄耳,其质金可知也。云金铉,其色黄可知也。”⒅按,高亨先生这样理解是正确的,只不过没有明言其为互文而已。“黄耳”与“金铉”互文见义,即“黄金耳黄金铉”,意思是,鼎的耳是黄金做的,鼎的铉也是黄金做的。这种一句话里前后文字互相补充的情形,通常称为常式互文。而卦内互文、卦际互文属《周易》独有,可归入变式互文。所谓卦内互文,是指一卦之内此爻与彼爻的爻辞参互见义。例如《噬嗑》卦:初九:屦校灭趾,无咎。六二:噬肤灭鼻,无咎。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上九:何校灭耳,凶。按,《噬嗑》卦六三“噬腊肉”、九四“噬干胏”、六五“噬干肉”都是“吃干肉”的意思,语义相近,而其后的“遇毒”、“得金矢”、“得黄金”也是语义相关,参互见义。

《噬嗑》卦六三、九四、六五三爻彼此相邻,其间关系易学上称为“比”。九四爻言“金矢”,由六五爻可知其色为“黄”;六五爻言“黄金”,由九四爻可知所指为“矢”。“得金矢”就是“得黄金矢”,“得黄金”也是“得黄金矢”。金者,铜也。李镜池《周易通义》注云:“金矢:铜镞,铜箭头。”“黄金:铜镞。”⒆既知六五爻“黄金”、九四爻“金矢”为“铜镞”,则可推知相邻的六三爻所遇之“毒”为“铜镞”之“毒”了。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坎为毒,故噬腊肉,遇毒。毒,谓矢毒也。”虞氏所谓“矢毒”,是指“金矢之毒”。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毒者,苦恶之物也。”因此,所谓“矢毒”,当是指铜箭头所生之锈。“遇毒”,意指在所吃干肉中发现了生锈的箭头或发现了12铜镞的锈末。又如《大壮》卦: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九二:贞吉。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六五:丧羊于易,无悔。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按,《大壮》卦九三、九四、上六爻辞在文意上存在互补关系,亦属卦内互文。九三爻“羸”字,孔颖达《周易正义》曰:“拘累缠绕也。”“羸其角”就是“缠住了角”。

九四爻“壮”字,陆德明《经典释文》曰:“马云:伤也。郭璞云:今淮南人呼壮为伤。”上六爻“遂”字,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遂,进也。”孔颖达《正义》曰:“退谓退避,遂谓进往。”九三爻“羸其角”的结果是什么?上六爻辞给予了说明:“不能退,不能遂。”既然羊角被缠住了,当然是进退不能了。上六羝羊“不能退,不能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在九三爻辞之中:“羸其角。”九四爻“藩决不羸”,指篱笆缺了,没有缠住羊角。“壮于大舆之輹”,指羝羊被车轮撞伤。前句“藩决不羸”没有出现宾语,后句“壮于大舆之輹”没有出现主语,而据九三与上六爻辞可知其隐含对象均为“羝羊”。合而观之,《大壮》卦九三、九四与上六爻辞反映的现象是:公羊撞到了篱笆上,被篱笆缠住了角,以致既不能进,也不能退。后来篱笆被弄破了,公羊摆脱了缠绕,却又被车轮撞伤。所谓卦际互文,是指此卦与彼卦的卦爻辞参互见义。例如《解》卦九二爻辞:“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据字面理解,“得黄矢”是指得到黄色的箭头。而结合《噬嗑》卦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六五“噬干肉,得黄金”来考察,《解》卦“得黄矢”与“得金矢”、“得黄金”文意互补,构成卦际互文,《解》卦“得黄矢”意即“得13黄金矢”。

《周易》的卦爻辞是离散性结构,卦辞与爻辞、爻辞与爻辞之间,乃至此卦与彼卦之间,并无文意或逻辑上的自然联系,只因系属于卦爻之下,因卦象、爻象之关系而聚合或牵连,因而《周易》中的卦内互文与卦际互文为本书独有的修辞现象,与一般诗文中常见的互文形式大不相同,亦非普通论著与工具书中所释“互文”概念所能涵盖。因此,了解《周易》互文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解读《周易》经文,而且对了解、探索互文的起始与形式变化均有参考价值。附注:①见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37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②尚秉和《周易尚氏学》,37页,中华书局,1980年。③见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七,1660页,中华书局,1994年。④李镜池《周易通义》,118页,中华书局,1981年。⑤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53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⑥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47页,1989年。⑦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43页,1995年。⑧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修订本),1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4⑨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312页,中华书局,1988年。

⑩李镜池《周易通义》,1页,中华书局,1981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112页,中华书局,1984年。○1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339页,中华书局,1984年。○12李镜池《周易通义》,120页,中华书局,1981年。○13牛占珩《〈周易〉古经句法探析》,《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14徐子宏《周易全译》,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15如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1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周振甫《周○16易译注》,1页,中华书局,1991年。易孟醇《先秦语法》(修订本),625页,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7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307页,中华书局,1984年。○18李镜池《周易通义》,44页、45页,中华书局,1981年。○19参考文献: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吴新楚《〈周易〉异文校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5吴辛丑《简明周易读本》(增订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吴辛丑《周易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