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逝世146周年一幅对联:选将以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

曾国藩逝世146周年一幅对联:选将以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

历史上的昨天:3月12日,是曾国藩逝世纪念日。到今年,曾国藩逝世146周年。有过这么一幅对联,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他因镇压太平天国而颇受争议。

曾国藩治军重礼教,选将以“忠义血性”为主,深受儒家传统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军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当一员儒将几乎是旧时将领梦寐以求的目标。曾国藩曾自称是儒将,也一度为当世公推为儒将的典范,对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做一番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军人的。

卫道信念。曾国藩在一道征讨太平天国的檄文中说:“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出师之名全在于忠君卫道。胡林翼在给席宝田的信中说:国家灭于属国,权臣篡夺皇位曾国藩儒家思想,儒生尚可以栖隐。但是“长毛盗贼”用新约之书来扫荡数千年礼仪人伦,则绝不可袖手安坐。

宗法观念。曾国藩在初创水师时复朱尧阶的信中说:“水手须招至四千人,皆须湘乡人,不参用外县的,盖同县之人易于合心故也。”他的弟弟曾国荃的军队“不独尽用湘乡人,且尽用屋门口周围十余里之人”。湘军的领导骨干多有师生、亲戚的关系,曾国藩与郭嵩焘、李续宾都是“亲家”。湘军除了在组织上依宗法观念行事外,还特别重视宗法教育。曾国藩以治军善于训练自负,他训练军队,以训为首要。训又分为训营规、训家规两种。训家规是湘军中最根本的教训,其核心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蔡锷在清末训练陆军时,曾编《曾胡治兵语录》作为“精神讲话”来教育将士。他称誉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仁慈贴切”。宗法观念对中国军人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轻视专业技术训练。曾国藩训练军队,重在思想上的教训,而不是技术上的训练。在教训之中训家规又比训营规更为根本。

用人重文轻武。湘军中书生多担任要职,而武途出身的不过担负偏裨的职务。湘军31名统领以上的高级军官中,武途出身的仅有塔齐布、杨载福、多隆阿、鲍超、刘松山5人,而这5人都是经书生选拔培植出来的。选将不拘一格但以“拙”为好。曾国藩拔塔齐布于末弁之中,只因他一个“拙”字。他说沈葆桢的前途不可量,其过人处也只在个“拙”字。

处事谨小慎微。曾国藩一生标榜“诚敬”两字。管束僚属要求不晚起床,不撒谎。不晚起是“敬”字功夫,不撒谎是“诚”字功夫,以为事虽浅近曾国藩儒家思想,而实为修身任事的基本。

重防御,缺乏进攻意识。曾国藩论兵极重主客之说,以守者为主,攻者为客。“善用兵者,最善为主,不善作客。”胡林翼所谓“愈志愈坚(守得越久,越坚固),湘军之本领也”。呤(F.A. )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湘军是如何用扎营战术占领安庆的,“他们扎起那不可言状的战裙曾国藩逝世146周年一幅对联:选将以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气势汹汹地把辫子盘在剃光的头上,恶狠狠地挥舞大旗,把铜锣敲得震天响,举起了绘满可怕图纹的竹盾,毫无节制地浪费火药,震耳欲聋地大声呐喊着前进,然后驻扎在城上大炮射程之外的地点,建筑起无数敌人爬不进他们也爬不出的坚固土垒和木栅,把这个苦难的城市团团围困起来⋯⋯当太平军坚守安庆的时候,清军完全明白,要是他们违反了他们的战略原则,企图爬上安庆的城墙,就一定会遭到严重的打击,因此他们十分精明地在安庆周围,自扬子江上游到城边,修建了绵长的木栅封锁线。他们运用哲学的思维,精密地计算到,当城内粮尽的时候,他们的兵士就可以⋯⋯轻而易举、毫不费力、用不着战斗就可以结束战争,并得到人头赏金。”(《湘军兵志》)

重传统曾国藩逝世146周年一幅对联:选将以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模仿古代名人。曾国藩做京官时,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办理军务则学申不害、韩非;处世则用黄老哲学,知雄守雌,以柔克刚。

儒家文化对中国军队不利的影响,几乎是任何一个观察中国军事组织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位被邀来在武备学堂任教的外国教官说:“中国学员最大的弱点,在于他们早期所受的斯文教育。”尽管新式陆军中已采用了现代军人的编制、操法、战术、装备,可儒家传统仍渗入其中,像重文轻武、宗法观念、忠于私人、宗派主义、军人干政、缺乏专业技术训练、强调死背经典、重面子而轻效益、强调表面的粉饰、喜欢旗帜鲜明、刀枪夺目、铙鼓喧嚣赛会般的景象等。在抗日战争中,史迪威将军曾在中国战区任职,他认为国民党军队的军官自卑、懦弱,缺乏起码的进攻意识,又死好面子曾国藩儒家思想,常陷入“无知和虚幻的自鸣得意之中”。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