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组图)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组图)

前言„„„„„„„„„„„„„„„„„„„„„„„„„„„11.1研究背景„„„„„„„„„„„„„„„„„„„„„„„„„„„„12、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13“仁爱”与“兼爱”的内涵„„„„„„„„„„„„„„„„„„23.1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23.2“仁爱”与“兼爱”都具有普遍性„„„„„„„„„„„„„„„„„34“仁爱”与“兼爱”的不同之处..„„„„„„„„„„„„„„„34.1儒墨理论有着不同的思路.„„„„„„„„„„„„„„„„„„„„„34.2“仁爱”与“兼爱”的心理动因不同„„„„„„„„„„„„„„„„„4总结及建议„„„„„„„„„„„„„„„„„„„„„„„„„5参考文献„„„„„„„„„„„„„„„„„„„„„„„„„„6试比较“仁爱”与“兼爱”本文扼要阐述了仁爱与兼爱的内涵。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1.前言1.1研究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当时涌现出的诸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一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为墨子开创的墨家。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2、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3、“仁爱”与“兼爱”的共性3.1.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儒家的“仁爱”是从修己开始的,强调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和个体的道德自主人格,惟有如此方可成圣。为此,孔子提出“反躬自省”“吾日三省吾身”,重视“克己”的内心修养功夫中国哲学史墨子兼爱非攻与儒家仁爱的差别,以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也主张人要尽心、知性、知天,要求人能克己,养成浩然之气,从而成己成物,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修养的反映和体现。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不太平,人们之所以不相爱,那是因为人的欲望过多且过度地膨胀。

因而,只有人人都在内心抑制利欲的膨胀,天下方可太平,人们方会相爱。因此,墨子重视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注重人自身的发展。由此可知,“仁爱”与“兼爱”都把个人内在修养摆在重要地位,借此来实现各自“爱”的理想。3.2.“仁爱”与“兼爱”都具有普遍性“仁爱”与“兼爱”的对象带有普遍性。仁爱大体上包括两个层面:其一,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有差等之爱。其二,泛爱众的平等之爱。《论语-学而》记载:“泛“仁”爱的道德内在性首先表现为“爱人”。当然,孔子“爱人”里的人是一普遍概念,即包括各个等级的人也包括自己的亲属。当然光爱自己的亲人是不够的,还应由己及人,把爱亲之仁推广到爱众之仁。墨子的“兼爱”思想实际上是对孔于泛爱一切人的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兼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认为爱人应该“远施周遍”。不受范围局限,对所有的人都去爱。他倡导的是“天下之人皆相爱”。4、“仁爱”与“兼爱”的不同之处4.1.儒墨理论有着不同的思路儒家讲仁爱时,其思路是充分肯定人的理性。其理论前提都是把他人看成与自己相同的可以自我成就的人。相对而言,墨子重视人的感性,作为兼爱主体又是兼爱对象的人,在墨家看来主要是自然状态的人。

墨家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如果缺乏权威的约束教导,人类社会便会处于无序状态而纷纷损人利己以致相互争夺仇杀。因此,墨子提倡的兼爱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矫正。4.2.“仁爱”与“兼爱”的心理动因不同孔子“仁爱”的第一种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中国哲学史墨子兼爱非攻与儒家仁爱的差别,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是其他情感的基础。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而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的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孝乃为仁之根本。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认为只要及人,以同情心待人,便可达到仁的境界。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是人心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仁爱”的第二个心理动因是完善自我品德之心。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所以,为了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实现人之为人者,就必须实行仁。可见,孔子仁爱的心理动因,无非两种感情,一种是源于个人需要的感情,是为了完善自我道德,满足自我道德需要。

另一种源于个人非道德需要的感情,人所以有爱人之心,一方面是因为他有报恩心,他懂得个人利益是他人给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与孔子强调爱的心理动因不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功利动因。墨子的“兼爱”是基于功利主义的,是主体以自爱之心去爱与我相对的客体。最终实现“投之以桃,抱之以李”,唤起对方爱自己的目的,即“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另外,他的“兼爱”也是为了消除当时“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的混乱局面。那么,用什么来作为“兼爱”的保证呢?墨子认为博爱无私并且无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天是“兼爱”的保证。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惟一标准和最高依据。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 重视人,注重人的内在修省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贯穿着道德的主体精神。儒家 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之外,还有内在的保证,更有一套由近及远、由亲及 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是天道、人道相融合,内在与超 越相统一的爱。而在这点上,墨子是有欠缺的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组图),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 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心性的探究。因此,儒家的“仁爱”易转化为实际,而墨家 的“兼爱”作为一种博爱,虽然是对仁爱的超越,但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社 会,就难免流于空想。

孔墨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它们存在着形式上的对立与功能上的互补。但遗憾的是中国哲学史墨子兼爱非攻与儒家仁爱的差别,两汉以后,儒家独步天下,而墨学日趋势微。今天,如能发掘墨家思想中的 精华,使之与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必将大有裨 5.总结及建议综上所述,我认为“仁爱”与“兼爱” 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 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但是,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仍有 重大的区别。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 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 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 它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伍晓明:《重读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组图),2004。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标签: 儒家墨子孔子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