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

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

春秋时,儒家和法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那他们具体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首先,儒家追求“仁爱”、“宽容”、“稳定”。这种文化性格适合和平年代,在生死存亡的战争年代就显得刻板、迟钝了。

法家思想则追求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来解决问题,这个思路应该说比儒家更为高明。

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

法家改革者敢于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勇气,不避锋芒、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摧陷廓清、翻天覆地的气势,确实也让人感到振奋。

吕思勉也曾说:“法家之学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相同点,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先秦诸子之学,只有这一家见用于时;而见用之后,居然能以之取天下;确非偶然之事。”

然而法家思想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认为除了自己,父母、妻儿都不值得信任。它精于算计,却又不择手段。高效,但又残忍。

法家的著名代表吴起,就是通过“杀妻求将”来换取的功名——吴起本是鲁国人,娶了一名齐国女人为妻。后来齐国和鲁国交战八字百科,吴起因为精通兵法而被推荐给国君。但朝中有人因为吴起妻子的国籍而怀疑他的忠心,所以吴起便毅然决然地杀掉了自己的妻子,用妻子的头颅换来自己的功名。

另外,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人为本”。君主执政应该争取民心,获得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民众的感受就是上天的感受,老百姓满意君主才能继续做下去。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法家的思想则完全围绕君主运行,虽然也提出了自君主以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

但却认为君主就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存在只是为君主服务的。百姓对君主的作用是什么呢?作战的时候,可以贡献生命;和平的时候,可以贡献劳力——这就是百姓存在的意义。

韩非子在《显学》中说:“民众的心智就像婴儿一样,官府要他们吃点小苦以谋求长久的利益,牺牲一代人的幸福来换取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竟然不能理解。如果治国的时候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那国家必然要陷入混乱。”

管子也说:“百姓只能拥有一种获利渠道,百姓的贫困与富有全部掌握在君王手中,百姓才会视君王为日月、父母”。

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

其次,儒家认为有恒产才有恒心,百姓有了财产,心态才会平稳。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财产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相同点,那么他就会产生“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邪念,走上歪门邪道,即所谓“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法家却认为,国家要强大,就要让民众保持愚昧与贫穷。

商鞅就曾说过:“有手艺的人靠手艺致富,做生意的人靠经商发财,如果百姓都有所依靠,他们就不会把官府当回事,国家就不好管理。只有让他们穷下来,弱下来。他们才会尊重权力,把官员当回事”。

第三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儒家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法家却认为知礼义是没有必要的。法家认为中产阶级对精神理想的追求是可怕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畏惧权力。

所以治国要让百姓穷下来,失去生存的基础,让他们乖乖地听从权力的指挥,遵循国家政策导向。

治国的人如果能随便让穷人富起来,富人穷下来,那么证明这个国家才有力量,有力量的国家才能称王。(“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商君书·去强》)

第四,儒家认为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相同点,要任用知识分子,选拔贤人去治理国家。法家却认为,要“以奸民治”。

用黑恶势力来统治民众,让民众屈从于流氓统治。

“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至强。”

——《商君书·去强》

强迫百姓接受任何不合理的现状,这样百姓才能越来越懦弱,越来越屈从强权。

春秋时,儒家和两个思想流派有何不同?

这就是春秋时儒家和法家思想大概的几点差异,后期董仲舒糅合了道家、阴阳家思想的“新儒学”不在此讨论之列。

儒家和法家的不同,一本书也写不完。

当然,古人提出的思想肯定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两千年前的古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总结中不断前进。

这是《张宏杰:历史的正面与侧面》书中的观点,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标签: 儒家法家吴起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4)不存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