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
黑格尔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
黑格尔说,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这里指的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辩证法。若对中国二、三千来的辩证法发展史作一次总观,就不难发现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一门思维发达、条理清晰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相比之下,我们把黑格尔说成是一名“站在历史巨人肩上的小孩”并不为过。我们今天所说的唯物辩证法或“科学的辩证法”实际上直接改造于黑格尔,其与儒学辩证法的关系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意味着“科学的辩证法”在更高的基点上改造了黑格尔,因而也就内在地包含和超越了儒学的阴阳辩证法。众所周知关于儒家哲学的论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利用辩证法才揭示了隐藏在商品中的矛盾,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及其规律,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已。很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一块磁铁,截然对立的两极就存在于同一个物体之中关于儒家哲学的论文,无论你怎么将它分解,原来的两极仍然不变。然而,事实上正是中国人在全人类首先认识到了磁铁的这种特性才发明了指南针,中国人对大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客观的阴阳关系具有最敏锐的经验观察能力,客观辩证法最早反映到中国人的头脑中来的,从而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逻辑——这就是中国人超越形式逻辑的根深蒂固的辩证思维逻辑。
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中外学者不厌其烦地指出,中国是一个缺少逻辑思维的民族,他们在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的是形式逻辑。然而,正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不可能只存在形式逻辑而没有辩证逻辑的思维,也不可能只存在着辩证逻辑而没有形式逻辑的思维。那种认为中国没有形式逻辑的主要理由在于中国缺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演绎法则。三段论的演绎法是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无论在《易经》还是在墨家的著作中我们都不难找到这种方法的应用。如《易经》根据观物取象原则认为凡是阳刚的事物都可用一长横“一”符号表示。凡是阴柔事物都用两短横“--”符号表示,太阳是阳刚的事物,所以用符号“一”表示,月亮是阴柔的事物,所以用两短横符号“--”表示,此处便用归纳结论作演绎推理的前提。整部《易经》的判卦方式虽然充满着矛盾法则,但都不离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法则。章太炎认为《墨经》充满着“三段论”,大故就是大前提,小故就是小前提,胡适举《墨子》一书中“狗也,犬也,杀狗非杀犬也”、“盗,人也,爱盗,非爱人,„„杀盗非杀人也”等判断句为例否定了章太炎的说法但是,胡适不懂得《墨经》中包含着矛盾的逻辑已超越了形式主义的不包含矛盾的逻辑,是一种比形式逻辑更高级的逻辑。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墨子》无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不包含矛盾的逻辑。不少学者指出,先秦墨家在形式逻辑的应用上,比亚里士多德毫不逊色,如张静虚就以墨子《耕柱》篇中的一组判断为例指出《墨子》一书中确凿无误地运用了三段论的演绎推理逻辑。近代以来,人们总是把形式逻辑看得十分深奥,当然,形式逻辑的系统化是始自希腊哲学中经阿拉伯学者传下来的一项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比较之下,中国哲学中的形式逻辑理论体系不完备。但是,每个人的思维都自觉地不自觉地使用着形式逻辑,恩格斯说过,形式逻辑的思维甚至在动物那里都有:普通逻辑(形式逻辑)所承认的一切研究手段对人和高等动物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己。“相反地,辩证法思维——正因为它是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恩格斯在这里明确指出形式逻辑是思维的低级阶段,辩证法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创造了这种高级思维形式的巨大成就有希腊人的一份,但恩格斯却首先把它归功于“佛教徒”的发明,——这是发人寻味的。众所周知,印度佛学传到中国来的逻辑学的代表性成果是“因明学”,而“因明学”所阐明的实为一种形式逻辑。
应该说,佛教逻辑中已经包含着一些辩证思维的因素,但佛学辩证法主要生长和发育在中国,宋明新儒学的辩证法内在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辩证学说的精髓,其中有华严宗的“共相和殊相”的辩证法、道家关于矛盾及其转化的辩证法以及儒家的“正反合”的思想等等。在西方人的眼里,“佛教徒”并非特指印度人,当英国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佛教在印度早已绝灭几个世纪了。恩格斯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当时欧洲人所接触的佛教资料有许多来自中国,如德国诗人海涅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写道:“当革命的波涛在巴黎黑格尔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在这个人类的大洋中汹涌沸腾的时候,那时莱因河那边底德国人的心脏也吼动着了。„„他们站在中国制造的佛像之下,这佛像对着全无感觉的瓷器、茶器、咖啡壶和任何的东西,都像无所不知似地点着头。”这里的佛像和瓷器、茶器、咖啡壶都是从中国传来的,恩格斯所说的那些发明了辩证逻辑的“佛教徒”是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的泛称,实际上就是指的中国人。这无疑在说:中国是辩证逻辑(辩证法)的发源马克思的辩证法来自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但是,它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本质差异,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置”的体系又颠倒了过来,从而把辩证法与唯物论相结合,所以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学。
有趣的是:黑格尔正是否定了中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趋向的“实在”论,而悄悄吸取了东方哲学的辩证法。这种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被再颠倒,那就是在唯物的实在论基础上辩证的思维和辩证的认识论。这至少在表面上完全是对儒学辩证法的“复归”。第一,儒家辩证法来源于客观辩证法。所谓客观辩证法正是潜藏在客观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如儒家经典《周易》中所讲的发展变化即指的日月、暑寒、男女、天地和万物等自然现象的运作,所谓阴阳变化之“道”就是通过“观于天文,察于地理”的抽象,这种观念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如王夫之在论证自己的辩证法和物质不灭及转化的思想时,总是以自然现象为立论的先决前提,此与恩格斯论证辩证法的方法完全一致。这一点,恰是黑格尔所拼命否定儒学的地方,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精神”太少,中国哲学总不能摆脱物质实在性,“道”不是西方哲学的“逻格斯”,而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作为“理神论”代表者的黑格尔,他所说的中国哲学缺乏“精神”,实际上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一种无神论和唯物论的哲学,一种非宗教的哲学,而“唯物论”在当时的西方恰是一个贬义词。应该说,黑格尔对中国儒家哲学超越性的一面并无深究,但就他指责中国哲学倾向于唯物主义这一点来说,并非没有道理。
因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其“观物取像”的法则始终是把客观世界看成第一性的。第二,中国哲学强调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一致,如《周易》认为变化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就是说,辩证法在主体行为中达到了高度自觉的一致;张载认为“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正蒙太和》),又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正蒙心》)这里,他一方面强调了客观辩证法的第一性,另一方面表述了主观辩证法依赖、同一于客观辩证法。王夫之认为“所固以发 能”、“能必副其所”,也正是道出了这层意思。此外,朱熹、王阳 明、王夫之等人的“知行”观中,尽管表述不一,侧重点不同,但都 揭示了思维过程中主客观统一的应然性。这一点,后来被****拿来 跟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的哲学思想,其 中,****本人所特别偏好的“主观能动性”的命题,应该说是对中 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另外,中国哲学在对运 动、变化、联系、矛盾、转化、内因,对立统一、个别一般等关于辩 证法的基本观念上与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表述都大体一 第三,中国哲学强调辩证法的应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锐利的思想武器,列宁说:“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最新的科学 进化论,它正是不容许对事物作孤立的即片面的、歪曲的考察。
” 因而,马克思的辩证法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思想方法论。儒 学辩证法是中国人智慧的最高科学,儒学强调对任何事物都要作整体 性的动态思维考察,所谓“物生有两,相反相成”、“天地之化,日 新其德”、“合二为一、一分为二”,再如“中庸之道,勿失其偏” 等等高度浓缩的警句就是中国人观察、把握事物的普遍方法,所以王 夫之说“万物之成,以错综而成用”——即点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 种实用的理性法则,所谓“《易》以道阴阳,圣人则之”亦是此意。 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精神,不恰在儒家那里十分明显,在老子哲学、兵 家、法家哲学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兵家重实战,自成一套系统 的兵家辩证法;法家重耕战和威权,“法、术、势、利”充满着辩证 思维。至于老子哲学,剥开其遁世趋向的外衣,他的所有辩证命题, 都是为“南面而王”服务的,如“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 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治大国若烹小鲜”等,辩证思维 在这里都成了一种彻底的实用法则。当黑格尔说阴阳辩证法是中国人 “最高的科学”时,多半是指的这样一层价值。当我们常以无往而不 胜的“中国人的智慧”而自豪时,也即指的中国人的这种思维。 第四,“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
在中国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抑或先秦的兵家、名家,后世的佛家,等等,都强调对立 双方的统一。《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强调“负阴 抱阳,冲气为和”——相传朱熹弟子蔡元定在四川寻来的道家陈抟留 下来的“太极图”,合阴阳鱼为一环,阴阳和合相抱,阴中有阳,阴 中有阳,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即用图例形象地揭示了阴阳对立统 一的深刻原理。这个图流传到世界各地,到了近代,有的科学组织把 它作为会徽,有的国家把它作为国旗。对立统一,和合一体,和而不 同,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统一中包容着黑白分明、截 然为二的两种对立势力——这正是“太极图”和阴阳辩证法要向人 们开显的科学道理。列宁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国哲学的 阴阳辩证法早就具备了这一核心,而在西方哲学中,直到黑格尔和马 克思才发现和总结了这一点,尽管它比中国的阴阳辩证法更加高级 化、体系化、科学化、近代化了,但在核心原理上,阐明的仍然是“对 立统一”。 儒学辩证法与“科学辩证法”也有一些类似和相同的命题。如朱熹对辩证法有着许多精辟的分析,他的关于“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 个”的命题即恩格斯所提出的“一与多”的命题,作为一种形而上的 是“多”。
对此,窦宗仪先生指出:“令人惊讶的是,当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在多中,多在一中’时,他并不孤立。”意在指出早在恩 格斯的见解之前,朱熹已经阐明这一点了。“一与多”的关系实际上 没出共、殊关系范畴——此为整个新儒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在这一点 上,儒学与唯物辩证法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方法并提出了相同的命题, 但在出发点上,儒家中的实学辩证法与“实践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更 为一致,实学的辩证法认识论(如王夫之的哲学)主张对事物作具体分 析,主张“即物穷理”、“尽器求道”即主张“实事求是”,这正是 ****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精髓——“具体地分析具体 的事物”。 当然,儒学辩证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两个路向,一派是思辨的路向,一派是经验主义的路向。思辨的路向趋向于概念辩证法,这在 本质上更接近于黑格尔主义,如朱熹的“一与多”的关系,陆九渊的 “吾心即宇宙”的观点,以及后世王阳明“心即理”的命题等,其出 发点与黑格尔理解的“一与多”颇具辙合之处。黑格尔还在《老子》 一书中发现了“一与多”的关系,于是他联想到了他的“绝对理念” 及其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从而充分显示了其理性的“泛神论”的思想 与朱熹理性的“泛理论”思想如出一辙,它跟儒学中的玄学方向相一 致。
朱熹哲学带有明显的二元的特征,后世中国的玄学跟他有关系, 但后世的实学鼻祖也是他。实学的方向就是经验主义的方向,以明清 时期的“经世致用”之学为代表,形成了接引西方科学主义的重要的 民族思想源头。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改造的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中都有现成案例。像朱熹、方以智、王夫之所提出 的“一分为二”和“合而为一”命题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侧面 的表述,《内经》中“阳盛为阴,阴盛为阳”的命题阐明了典型“否 定之否定”规律,王夫之“积成久大”和“化渐为著”揭示了量变与 质变或渐变与突变的关系„„此外,在时空观、运动观、发展观和矛 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上,儒家都提出了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通的见 解。应该说,在“科学的辩证法”或现代辩证逻辑问世之前的二千多 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无疑 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 页——这就无怪乎黑格尔要把它称为是“中国人的最高科学”了。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辩证法于清代王夫之的著作中达到了高峰。王夫之强调”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发展、运动、转化和 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了物质不灭和能量转化的见解,论证了对立统 一规律。
其理论价值和思想成就直接辐射到中国近现代。但是王夫之 的辩证法在宗旨上仍没超出儒家思想的局限。如他指出“一分为二” 这是说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统一是以对立为基础的——仅此而论,无疑是正确的,它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没有丝毫的不同。不过王夫之 的意旨所归并不在“一分为二”上,而在“合二而一”上,如说“一 之体立,故两之用行”,这就肯定了统一性是根本和绝对的方面:首 先有了统一体,对立面双方的氮蕴相荡才能促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所以王夫之十分赞赏张载“仇必和而解”的观点,指出“太和,和之 至也”,从而在根本上削弱和消融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那种斗争 和革命的精神。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和”、“和合”、“和谐”——这既是儒家辩证法的出发点,也是儒家辩证法的归宿点。在 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儒家“和”的方法论、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学理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受到了猛烈地批判,认为它是跟辩证法 截然相反的一种“反辩证法”思维方法,唯一的理由就是它过分强调 “和”。孰不知,“和合”、“和谐”正是辩证逻辑推理的必然结论。 如从价值层面上来看,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免不了有对立和争斗,免 不了革命和战争,但只要有对立和争斗、有革命和战争,就永远抛弃 不了“和”的价值和结果。
可见,儒家辩证法跟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在逻辑和方法上是一致的,但在价值和结论上是互补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发现,儒学辩证法与近代的唯物辩证法最大的同中之异就是儒学辩证法减弱了斗争在事物运动中的重要意 义,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正是立足于揭扬事物的运动、发展、 斗争和转化,具有实质上的革命性——马克思有句名言,即“辩证法 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恩格斯 也指出,辩证法就是主观反映客观世界中那些到处盛行着的对立, “这些对立,以其不断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 决定现实生活,列宁则一再明确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 争。”“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同等作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 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只有斗争、运动、发展和转化事物才处于不 断的新陈代谢和向更高阶段进步的过程中。这种斗争、运动、发展和 转化的哲学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客观和科学的描述,决不是在主观 上追求“仇必仇到底”的唯意志论的情感谊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的革命灵魂。但是,把斗争性强调过了头,也就失去这个灵魂。
因此,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观点,正可大补 “绝对斗争性”之所缺。 ****的辩证法思想立足于中国哲学的辩证法去契合和会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鲜明的中国特 色。例如,****把对立统一规律用儒学哲学成语凝练为“一分为 二”,有时也用“相反相成”的命题表述相似的思想。****除吸收 了儒、老、法等学派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以外,还充分借取了中国传统 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此为中国古代真正科学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应用 价值,这些都构成了****辩证法思想的主体来源。如果说,辩证法 在黑格尔那里,是一种概念思辨方式,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否定,在马 克思那里把它改造成为一种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到了****手里则 不仅是世界观和认识论,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整个革命策略的思想基 础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逻辑。如周恩来曾经指出:“对于蒋介石 的磨擦,****同志还说了三条原则黑格尔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第一条出自《老子》,‘不为天 下先’,就是要后发制人,不先发制人。第二条出自《左传》,‘退避 三舍’,一舍三十里,你打边区我们就退几十里再说。第三条出自《礼 记》,‘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样,有理, 有利,有节,结果坚持了八年抗战。”周恩来在这里列举的这三条 辩证原则都不是出于马克思主义的原典,而是源于中国的儒家和道 家,即中国传统的思想。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性与灵活性相 结合、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方法既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应该说是打通近代最先进的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儒家的辩证思维之 路的典范。 (1)胡适:《先秦名学史》,《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第849 页,中华书局,1991 (2)张静盛:《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传统思想》,《****哲学思想研究》1986 (3)《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 (4)转引自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第341页.福建人 民出版杜,1969 (5)(12)《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0.408 (6)《列宁选集》第2卷关于儒家哲学的论文,第64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4
随便看看
- 2023-08-07佛教传入中国后有利于社会文明的提高关于灵魂,恩格斯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2023-07-21(香樟推文)恩格斯:公共权力集中于国家
- 2023-07-03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
- 2023-06-20《周易内传》王夫之大有,元亨以之孙志虚衷
- 2023-06-11关于灵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2023-04-21以水式:以水式管理哲学为基础假设
- 2023-02-2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发展过程
- 2024-04-02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的思想及终极目标
- 2023-12-06黑格尔思辩哲学与禅宗空观略辨(永辉)
- 2023-05-11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思想
- 2023-05-08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是儒家思想的表述吗 黄帝四七一五年|岁在||腊月初十日
- 2023-05-08华夏文化精髓:仁爱与和谐的辩证思维方式解析!
- 2023-02-23道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显著贡献主要在于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模式
- 2023-02-01黑格尔阴阳观念是人智慧的“全部”(图)
- 2023-01-25老子的玄秘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哲学家人类进入中古时代
- 2023-01-21庄子的阅读体会和思考心得,你知道吗?(上)
- 2022-10-15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每日一练(10.28)
- 2022-09-21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辩证法有不同的认识
- 2022-09-17春秋战国的划分方法有哪些?——刘向、刘歆父子
- 2022-07-27 【学生习作选登】张世英:做人要有骨气气节